Netflix都不敢拍的爆款!6項大獎封神,二刷依然震撼人心……

本文共2077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29年前,正處妙齡的女大學生林某獨自在一間教室自習,恰巧被路過的麻繼鋼看到。
麻繼鋼隨即上去搭訕,遭到了拒絕。
原本只是一件求愛被拒的小事,但麻繼鋼接下來卻做出了一系列泯滅人性的行為。
暴力威脅,強迫性行為,毆打……
最後因怕罪行敗露,將女生殺害並棄屍井底。
由於當時的破案條件不足,此案件變成了一宗懸案。
2020年初,該案終於被告破,嫌疑人也被抓獲。
這不禁令人想起那句話: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然而,有些人卻會因等不及正義來臨,而採用“以暴制暴”的“私刑”。
今天讀叔給大家分享的故事,同樣是一件歷時多年的懸案。
只不過這一次,受害者卻選擇將沒被判刑的罪犯,一個一個折磨致死。
故事要從一位富豪在家中離奇死亡說起:被害人面部滿是瘀傷,彷彿是被抽打了無數耳光。他的背部也傷痕累累,像是被竹竿反覆鞭撻過。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諾大豪宅竟然僅僅只丟失了一塊手錶……

七旬富豪慘死豪宅

被害人名叫布戈尼,是當地有名的富豪。
由於他為當地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並且經常慷慨援助窮人,因此深受大家的喜愛。
就是這樣一位樂善好施的老人,為何兇手要對他痛下殺手,又為何使用如此殘忍的手段?
為仇?
布戈尼一生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有什麼仇家。
為財?
那為何兇手行兇後不帶走其他昂貴物品,而唯獨只帶走一塊手錶?
正當警方一籌莫展時,當鋪經理打來了一通電話,給警方提供了重要線索。
有三個年輕人試圖向他出售一款名貴手錶。
他已派人跟蹤,並記錄了他們的車輛資訊。
警方根據描述,初步確認那款手錶就是死者丟失的名錶,隨即對三人展開了追捕。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僅中斷了唯一的線索,更是讓警方深陷公眾的輿論之中。
三個年輕人為試圖躲避追捕,在疾風驟雨中與警方展開了激烈槍戰。
這場追捕行動最終導致兩人當場死亡,唯一倖存的年輕人也在不久後選擇跳崖自盡了。
民眾對於警方的防衛過激行為很是不滿,自願組織起了一場遊行示威活動以示抗議。案件越搞越糟,不知如何收場。

復仇之種悄然埋下

警方為了逃避責任,直接指認三個年輕人就是殺害富豪的真兇。
但警探凱辛卻認為證據不足,發誓要將案件一查到底。
順著手錶這條線索,凱辛最終查明:
年輕人出售的手錶並不是老人被盜的那款,它們只是有些相似而已。
如果兇手不是他們,那又會是誰呢?
就在這時,又一起命案發生了。
死者名叫波拉德,是一位有前科的犯人。他曾性侵過多名兒童,因此兩度判刑入獄。
這兩起命案難道有所聯絡?
這個想法在凱辛心中生根發芽。
不久,他在布戈尼的財務報表中找到了答案。
布戈尼每月都會匯錢給波拉德這個人,而他們的唯一交集是一個叫做道德陪伴的企業。
布戈尼是這個企業的金主,而波拉德是這個企業的成員,負責招收孤兒和寄養家庭的孩童。
凱辛大膽猜想:
布戈尼或許是支付給波拉德金錢,來換取他招收的兒童,從而對兒童實行性侵。
而布戈尼的死,也可能與此有關。
此時,一個電話的到來不僅證實了這個猜想,還牽扯出多年前的三條人命案。
打電話的人告知凱辛,二十多年前布戈尼、波拉德等人組織的兒童營地活動,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陰謀。
那個活動打著教給兒童道德的名義,背地裡布戈尼等人卻在對兒童實行性侵和虐待。
由於在一次性侵過程中,布戈尼失手害死了一名兒童。
於是,他便將屍體搬進了兒童住宅,偽造成了一場意外大火來燒燬證據。
最終,在整個營救過程中,還是因火勢太大導致兩名兒童被燒死。
凱辛好像觸控到了真相:
布戈尼和波拉德的死,很可能是一場復仇事件,而兇手就在被他們性侵和虐待的兒童當中。
於是,凱辛找到了當年營地活動的檔案,從中找到了四位組織者。
除了前面的兩個,還有邦尼和瓦林斯兩人。
就在此時,警方那邊突然傳來訊息——邦尼被殺了。
組織活動的四個人,如今已死三人,瓦林斯或許就是兇手的下一個目標。
凱辛和搭檔迅速趕往了第四個人的住所。這一次,他們是否能趕在兇手之前,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呢?

人性與社會現實的交鋒

這個故事源自澳大利亞作家彼得·坦普的代表作——《破碎海岸》。
憑此著作,作者最終斬獲了6項大獎。其中,2007年更是獲得了推理圈中的“諾貝爾”——金匕首獎,作者也成為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澳大利亞人。
雖然作品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本職工作並非是職業偵探小說作家。
他做過幾十年的雜誌編輯,專門分析澳大利亞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其50歲時,作者的第一部偵探小說《壞賬》誕生,便一舉斬獲了澳洲犯罪小說大獎——“尼德·凱利獎”。
之後,作者一共創作了9部偵探小說,全都很成功。
當然,最成功的自然就是這本《破碎海岸》,它也因此被2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
不同於其他偵探小說,彼得·坦普的作品少了一些斷案的程式化和公式化,而是加重了對社會現實和複雜人性的描寫。
在他的作品中,澳洲政府、富豪、警方、澳洲土著等“角色”出現的問題,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全部被作者拿來大膽描述和批判。
正如評論家皮爾斯所說:
“彼得·坦普改變了澳大利亞犯罪小說的面貌。他用犯罪小說對澳大利亞過去30年的社會問題就行了最好的解刨。”
懟天、懟地、懟空氣,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偵探小說作家——彼得·坦普。
你還看過哪些“犀利”的偵探小說呢?
快來評論區跟讀叔分享一下吧。

 一分鐘推理

【第344期】
昨夜一幢公寓裡發現了一具男性屍體,在他的老式手機上警方發現留下了死亡訊息——7462 3362 928131,警方把兇手定格為兩名被害者的好友,一位是古董店老闆陳晨,一位是畫家楊志穎。
請你推理誰是兇手呢? 
A、陳晨;
B、楊志穎
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回覆:推理344,即可檢視正確答案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