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小歡:天天上班反人性

封面圖 | 《孤獨的美食家》劇照

收假第一天,你還好嗎?面對今天的工作,有沒有陷入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
假期總是短暫的,工作才是人生的常態,很多人選擇職業時都踩過「坑」。恰逢收假,和大家分享一篇關於職業選擇的文章,作者的另一本書《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也推薦給大家。
作者:蘭小歡
來源: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本文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小歡在第九屆生涯教育高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原標題為《職業選擇中的思維陷阱》。)
首先感謝各位校友和朋友,大家週六下午從各地專程趕來,支援學院的學生工作。江源老師找我來講講「職業選擇中的思維陷阱」,跟同學們聊聊工作、聊聊職業選擇。今天我就結合自己在學界、政府、金融產業的經歷,跟同學們分享一些成長中的觀察,不敢說教,只談個人體會,有用最好,沒用大家就當聽聽故事。
一、「選擇」的幻覺
先亮明觀點:「重大選擇」其實是種幻覺。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想幫大家緩解焦慮,不要在做選擇的時候給自己太多壓力,單個的決策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選擇「好壞」是事後定義的。
事情做成了就是「選對了」,做砸了就是「選錯了」,但事情本質是「做」而非「選」。
事前誰也看不清未來,比如大家都想不到會有疫情。如今世界變化飛快,哪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其實無論選什麼,你還是你。今天就算你拿到哈佛offer或高盛offer,也不會突然改變你的本質——你的做事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最終會讓你活成「你本來的樣子」,不會因某個選擇而突變。
第二,站在你們的位置,面臨的選項差異其實沒那麼大。
不會真有「年薪百萬老總助理」vs「月薪三千基層崗位」這種極端選擇,更多是同類選項的細微差別,比如金融行業裡選券商還是銀行。剛畢業時做的事都差不多。所以別太糾結,選項間的差別多是些微小的「邊際差異」,不必過度內耗。
第三,人對結果的感知會動態調整。
即便選了所謂「好機會」,也可能覺得「還有更好的」,那樣就不會開心;選了「壞結果」,也可能發現「本來可能更差」,可能感覺就還不錯。行為經濟學有個經典研究:中彩票者和因事故致殘者,一段時間後前者的幸福感不見得高於後者。人有強大的適應機制,會主動調整對結果的認知。所以事前不必放大選擇的重要性,「車到山前必有路」是有用的智慧。
第四,人「做選擇」的能力其實很弱。
大家學過行為經濟學,知道人並非理性。但其實人的選擇甚至連「非理性」都談不上,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生理過程。大腦中的神經反應,甚至和上一頓飯吃了什麼都有很大關係。
從行為學研究來看,如果極端一點,人甚至沒有絕對的自由意志。當然我不想深入這個話題,只是想強調:你給自己列出的所謂做選擇的「理由」,其實大多不過是種感覺,經不起推敲。所以不必神化自己的「精明算計」能力,把單次選擇看得太重。所有人都會不斷犯錯,中年人也一樣。
如果覺得人生像做題一樣只有「對或錯」的重大選擇,那就完了。因為所謂「重大選擇」大多集中在20多歲時,比如擇業和擇偶,而這個階段的人既沒資源,也缺乏足夠的資訊和人生閱歷,怎麼可能做出那麼多「正確」的重大選擇?
真實的情況是,那些選擇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大」。20多歲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容錯機制和調整空間都很大,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重大的分岔路口,每條路風景不一樣罷了。關鍵是行動起來,在實踐中積累,邊做邊調整。
二、陷阱三連:
考試思維+學歷思維+標準答案思維
第二個基本現實是,讀書讀久了會形成特定思維方式。習慣於考試跟做題的思維方式有幾個陷阱:
第一個是零和思維,高考、考研都是有你沒我的競爭;
第二個就是認為只能靠自己,只會靠自己;
第三個就是覺得凡事有答案,有問題就有答案,非要把答案找出來。
其實這個世界不是考試,很多時候連問題都不明確,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創造答案的過程,這是很重要的實踐能力。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學習,主要是為了構建思維框架、吸收新資訊、深化認知,而不是為了考試。
人生沒答案。有個概念叫「抵達謬誤」(arrival fallacy)。人有時候會想,我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這輩子就開心了。比如有1個小目標、在上海有兩套房、進某家知名公司。但現實是,這些目標達成後,新的慾望又會出現。所以王爾德講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夢想實現不了,二是夢想終於實現。如果總用外在標準衡量自己,比如職級、收入,你永遠不會滿足。
我放的這張照片,你看這些年輕人笑得多開心,多有生命力。這裡很多年輕人都來自名校……他們常年在青海的野外做動物多樣性保護,比如追蹤雪豹,生活很簡單,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工資也不高,是個公益組織。那天晚上一起吃飯,我看著他們臉上的狀態,那種開心和年輕的感覺,我很久沒在大城市的大學裡看到了。
貓盟成員投入新的一年豹鄉田共建活動中。圖源:貓盟CFCA(圖片僅作示意,並非蘭小歡教授演講時的配圖,貓盟是一個由生態愛好者和科學家共同成立的民間志願者組織,主要從事中國貓科動物保護活動。)
當然,我不是說大家都去做公益,即使是他們,到了二十七八歲的時候,也會因為種種壓力而重返「主流」生活。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經歷對他們也很重要,不要總擔心自己走了「彎路」,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我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已經32歲了,看上去走了很多彎路,但那些時光我並沒有睡大覺,都是我的人生經歷。
為了今天的演講,我特地打電話問了這家公益組織的負責人,問他覺得這些孩子在這裡的經歷收穫了什麼,他和我講了三件事:
第一,常年在野外大自然,覺得人生渺小,會豁達一些。
第二,常年在基層工作,不停和人打交道,知道再高大上的目標,實現起來也是非常複雜的,保護環境、動物、物種多樣性,核心都是和人打交道。你們將來的工作也是如此,都是和人打交道,比你想象的複雜得多。我從學術界到產業界,最大的感受是:辦件事怎麼就這麼難?推進一件事太不容易了!寫論文反而相對可控。
第三,公益組織辦事,十件事可能八件辦不成,常年如此,所以學會了「沒有失敗」的心態,都是過程。而且在這裡學習失敗,成本比較低。
這三種心態,其實對任何工作而言,都很寶貴。
三、「精英」陷阱 
985高校有39所,在校生160萬,每年向社會輸送約三四十萬畢業生,批次生產的情況下,學歷貶值嚴重。其實「精英」是強加給他們的人設,走出校園之後,社會並不按考試成績高低分配資源。
在精英主義(meritocracy)這個話題上,我是同意哈佛桑德爾教授的很多說法的。這套東西和價值觀負面影響很大。它讓成功的人變得傲慢,讓失敗的人變得沮喪,覺得是自己不行,同時讓失敗的人嫉妒成功的人,也讓成功的人瞧不起失敗的人。
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過度要求自己會帶來高成本。維持精英人設或形象的成本很高。比如,你認為自己就該處於某種圈層,年薪20萬以下不行,這可能會妨礙一些選擇。
在我心裡真正的精英是為他人著想、有公心的人,而不是賺多少錢有多高地位。不要給自己太多負擔,我們基本都是普通人。如果你真是個聰明人,應該選一個你喜歡住的地方,幹一件你喜歡乾的事兒,過一種你不願意和別人交換的生活。
我見過很多有錢人,有時羨慕他們的財富,但我明白我只是單純喜歡他們的錢罷了,如果讓我拿我的人生去換他們的人生,我沒興趣。這種心理很重要,當你看到別人光鮮,你腦子裡會不自覺把自己代入,其實你看到的不是那個人本身,而是想象自己處於那種聚光燈下的狀態。但其實仔細一想,根本沒必要羨慕別人,因為你沒見過他深夜睡不著覺的樣子。
四、「大城市」陷阱
大家學過區域經濟學,這門學問復旦有很多老師講,所以你們都知道大城市的優勢,但仔細想想,落實到你個人的生活上,這些宏觀好處和你有什麼關係?大城市的演唱會、博物館,你一年能去幾次?真看重這些,你坐飛機和高鐵來看看,住酒店,一年來幾次,成本也比生活在這裡低得多。
客觀說,大城市工作機會多,但生活在上海的難度也在增加。職業選擇本質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你醒著的時間裡,近一半的時間在工作,而另一半時間的質量也和工作質量息息相關。所以職業選擇就是生活選擇。
在大城市作為外地人,生活原子化、缺乏情感聯結,而回到家鄉,如果能常常見到父母和親朋好友,內心感受就不一樣。「背井離鄉」的代價,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不斷變大。
如果為了留在大城市,選擇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會有三個麻煩:
第一,工作佔一半多時間,如果不喜歡,生活很痛苦;
第二,不喜歡工作,可能會「恨屋及烏」,對同事有負面情緒,不利於發展社交,而孤獨是非常致命的;
第三,就算是不喜歡的工作,也未見得就會帶來更好的機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機會從哪來,你幹什麼事開心,才能準備好下一次機會。
人天生不是天天上班的,天天上班反人性,人類大腦最習慣的是打獵和種地,時忙時閒這種節奏。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大腦壓力是很大的。如果你還給自己加壓,就很難過了。這種難過可能無法避免,但大家可以給自己建立一個緩衝區。這型別緩衝區裡,最重要的可能是社交關係。
如果在大城市難建立社交關係,就回到家鄉,回到父母身邊,回到中小學好友身邊。由於歷史上的原因,中國有很多好大學都在大城市。但中國基建搞了這麼多年,小地方生活也很便利,也有一些機會,做點小事,也可能過得不錯。而且出行去哪裡都很方便。
五、「槓桿」陷阱與長期主義
最後講槓桿,所有快速成功的事情,本質都是加槓桿,而且都是加在負債端。而真正長期的槓桿是信任。
什麼叫長期槓桿?
拿賺錢來說,如果你賺錢都是出賣自己的時間,哪怕薪水高,其實也不富有。賺錢要撬動資源或資本,讓別人為你工作,而撬動資源靠的是別人對你的信任。無論在公司做團隊領導還是創業,別人把時間或者錢交給你,是因為別人信任你。信任是唯一可靠的長期槓桿。如果別人信任你,即便你偶爾犯一次錯,也還有下一次機會。
現在我看到的很多年輕人就是太著急了,這個可以理解,時代導致的。但我還是覺得年輕人需要長期主義。信任固然是別人對你的,但是你自己也要先信任自己,或者說散發出一種值得被信任的狀態,這裡很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如果你做自己喜歡的事,相信的事,就更容易篤定一些,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態度和動作不會變形。
傑羅姆·鮑威爾,圖源:wikipedia(圖片僅作示意,並非蘭小歡教授演講時的配圖)
最後這張照片是鮑威爾,現任美聯儲主席,他其實並非經濟學專業出身,而是律師。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央行首腦其實都不是學經濟學的,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也是律師出身。可見走出校園後,學習能力最重要,而不是大學裡的所謂「專業」。
曾有MBA學生問起鮑威爾職業生涯的建議,他就說了這句話:「保持低調,努力工作,你會非常驚訝於那麼多有能力的人會因行為不檢而自毀」。
人生是長跑,競爭中勝出往往不是因為自身多強,而是對手因各種問題「倒下」了。我曾在課上講過,人生最大的風險永遠來自自己。
大家老講外部環境,第一個就想到中美關係,但細想想這跟你關係有多大呢?時代是時代,變幻莫測,但「自毀」的微觀風險往往比宏觀風險更大。大事小事都是事,時間久了,很多毀掉自己機會的事情,可能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的積累。
回到演講開頭,自己的做事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最終會讓你活成「你本來的樣子」。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
一起聊聊:
  • 你怎麼看「長期的槓桿是信任」這句話?
  • 文中的這幾種陷阱,你踩中過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