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型別的片兒,還是老片兒最耐看。
雖說畫質差了點兒,服化道簡陋了點兒,但那時的編劇、導演就是有能力,化逆境為神奇。
就拿恐怖片來說,儘管早期受限於技術條件,畫質粗糙,服化道也較為簡陋,但不少電影人在重重限制下打造出令人驚歎的神作。
《黑樓孤魂》便是其中一部。

本片於1989年上映,對於許多年輕觀眾來說,影片誕生的時間甚至比他們的年齡還要大。
然而,歷經近四十年的歲月洗禮,它在恐怖片領域的地位依然堅如磐石。
其口碑超越了94%的同類影片,創造了多個第一,它是內地最早的獨立製片電影,是中國首部立體聲恐怖片,也是首部在片頭打上“兒童不宜”字樣的電影。

這樣獨特的標籤,不僅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
在當年,影片複製盤更是賣出幾百個,每個價格一度被炒至萬元,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影片一開篇,便將觀眾帶入壓抑氛圍。
醫院病房裡,一個男人面色蠟黃,生命垂危。
他將年幼的女兒託付給身旁的好友,鏡頭並未給到受託者的面容,只聽到一句安撫病人的承諾。

男人離世後,受託者帶著坐在走廊的女孩離開了。
本以為這是一幕感人的託孤場景,可下一秒,女孩竟吊死在家中房樑上。
鏡頭一轉,受託者戴著手套,有條不紊地清理房間痕跡,儼然一副殺人後毀滅證據的模樣。
而所有人都以為女孩是自殺,這起悲劇也逐漸成為樓里居民茶餘飯後的嘆息。


隨著時間推移,黑樓裡的住戶們陸續被要求搬離,只有少數人堅持留下。
命運似乎在暗中推動,幾個“釘子戶”開始遭遇一系列怪事。
影片沒有刻意製造懸念,一開始就揭示了鬧鬼的真相,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其恐怖氛圍。

黑樓裡,破敗的場景隨處可見,灰塵遍佈,蜘蛛網交錯在橫樑之間,每扇門開啟時,都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咯吱聲。
洗手間前一秒還看似平常,下一秒浴缸中的水就會被鮮血染紅。
地下室不時傳來神秘的哭泣聲,佛像會莫名移動,整棟樓彷彿有生命一般,劇烈晃動,這些場景將恐怖氛圍推向了極致。

除了出色的氛圍營造,《黑樓孤魂》的編劇同樣可圈可點。
故事簡潔卻不簡單,情節環環相扣,引人深思。
女孩枉死後前來複仇,而她的復仇方式頗為巧妙,藉助了兩個人物展開。
錄音師是其中之一,他居住在黑樓,因工作需要回到住處採集聲音。
當回放錄音時,求救聲和哭泣聲從裝置中傳出,儘管內心恐懼,但正義感驅使他探尋真相。

另一位關鍵人物是配合錄音師工作的女主角。
自從踏入黑樓,她便擁有了看見 “鬼” 的能力,她向錄音師透露,在地下室感受到被一雙眼睛盯著。
在與錄音師前往退休幹部家中時,她聽著老人講述女孩一家的故事,腦海中浮現出幹部騷擾女孩母親的畫面。
在片場,她更驚訝地發現,導演就是殺害女孩的兇手。

隨著女主角的經歷,加害者逐漸浮出水面,女孩一家的悲慘遭遇也逐漸清晰。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女孩的父親遭受迫害入獄,女孩和母親孤立無援。
母親為尋求幫助找到幹部,卻慘遭凌辱,最終絕望自殺。
父親出獄後,又身患重病。
為了女兒的未來,他將傳家寶託付給好友,並拜託其照顧女兒。
然而,人性的醜惡在此刻暴露無遺,好友拿走傳家寶後,不僅沒有照顧女孩,還殘忍地殺害了她。

片中對金錢和慾望的刻畫發人深省。
女孩家中的寶物是一尊古佛像,這尊佛像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貪婪。兇手覬覦佛像,倒賣混混也對其垂涎三尺。
“鬼”利用混混的貪婪,讓地下室不斷飛出紙錢。
在混混眼中,這些紙錢竟變成了美元,他在金錢的誘惑下走進鬼屋。
這一情節深刻地揭示了女孩家庭悲劇背後,金錢和慾望所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影片的結局堪稱神來之筆。
當女孩復仇成功,加害者得到應有的報應後,鏡頭一轉,畫面來到精神病院。女孩、父親、導演、混混、錄音師等人整齊地坐在一起,聆聽故事。
而女主角則變成了護士。


原來,之前的一切竟是精神病人的幻想。
這個看似荒誕的結局,實則充滿了對現實的諷刺。
正如導演所言:“最狠的不是鬼,是人。”
在現實社會中,有人加害他人,有人無辜受害,人性的醜惡與社會的瘋狂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