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而不色,拍初嘗禁果,印度這次第一,不服不行! 2025-05-08 03:19 烏鴉電影 戒律森嚴的寄宿學校內。 一名出浴的女同學,在溼熱空氣的懷抱中,正小心翼翼又全情投入地親吻著自己的手腕。 嘴唇落下的那刻。 彷彿昨夜與暗戀男生幽會時,那灼灼目光、那溫軟一吻、那即將越界的熱烈,重燃起火焰… 你敢信? 臺灣電影專屬的細膩靈動,竟然被一部印度電影抓住了精髓,拍得像偷看了觀眾的日記。 對國產青春片絕望的話,不妨看看它—— 《女孩終究是女孩》 乍一聽,“女孩終究是女孩”這個中文譯名是一句典型的爹味說教,滿是自大迂腐。 再一次。 差點因為片名錯過一部好作品… 故事發生在一所寄宿學校。 米拉成績優異、品行端正、領導才能出色,在老師眼中簡直是零瑕疵的模範生。 最近,米拉被選為學生會長。 這個身份,讓她成為校內的新聞人物——建校以來,米拉是首位當選學生會長的女同學,打破了長達幾十年的男性壟斷。 獲得校園權力的同時。 米拉也經歷著,同窗友情的疏離… 某天,在香港生活的斯里轉到了米拉的班級。 斯里陽光帥氣、彬彬有禮。 並且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樣,害怕米拉向老師打小報告而刻意保持距離。 從小到大,米拉為了完成父母設定的“好女孩”目標,日復一日過著規矩的人生——裙子永遠過膝,考試永遠滿分。 斯里的出現,讓米拉的內心皺起柔波。 有一次,米拉深夜不睡,和斯里通電話,結果被嚴苛的母親逮個正著。 但,米拉的母親把斯里約到家裡吃飯,卻發現這個孩子比想象中好太多,見識廣泛、談吐得體,一看就受過良好教育。 母親破例讓米拉和斯里一同學習。 青春男女之間的情愫悄然萌發、升溫,而米拉漸漸發現,母親之所以允許二人往來,似乎有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 越界的關係,將如何收場? 《女孩終究是女孩》由舒奇·塔拉蒂執導,普里蒂·帕尼格拉希、卡尼·庫斯魯蒂主演。 影片曾入圍包括聖丹斯電影節、哥譚獨立電影獎在內的20多個電影節(獎),可能是2024年最被忽視的電影之一。 我必須承認,初聞此片時刻板印象作祟,眼前立馬浮現出一堆敘事套路,以及靠堆砌尺度達成的視覺奇觀。 但《女孩終究是女孩》與《誤殺瞞天記》《RRR》《宿敵》《因果報應》這類帶有強烈地域烙印的影片完全不同。 它呈現的是另一個社會切片,對青春期女孩的情感萌發、性探索,以及校園環境和母女關係做出了觀察討論。 影像靈動雋永,好比一首細膩及骨的散文詩,讓人如沐春風,久品不膩… 米拉出生在一箇中產家庭。 她從小便按照父母親規劃好的精英路線,一步步長成“別人家的孩子”。 就如花園裡的灌木,被修剪得整整齊齊,不允許有任何肆意生長的枝杈。 父親只管賺錢,對母女倆常年忽視。 母親負責守在米拉身邊陪讀,不厭其煩地“監視矯正”米拉的生活。 在這樣的環境中。 米拉活得像很多人,但就是不像自己。 於是,當枯燥乏味的寄宿學校生活被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男生攪動,米拉徹底亂了腳步… 作為世界上女性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之一,印度可以說有取之不盡的故事原型,魔幻又駭人,0幀起手分分鐘把人創飛。 《女孩終究是女孩》完全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印度電影,它彷彿來自一個水火不相通的平行世界,甚至有些許不真實感。 但這樣的故事恰恰激活了普世價值,讓全世界的觀眾不受意識形態所限,找到強烈共鳴… 這和導演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 導演舒奇畢業於美國電影學院,在紐約生活。 《女孩終究是女孩》是其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 導演:舒奇·塔拉蒂 女導演拍女性,總是有一股替代不了的自然、自在,撕逼不靠潑紅酒,成長不靠墮胎,性愛場面不靠赤身裸體。 她這樣拍心動—— 天文社的活動結束後,米拉主動留下來,幫斯里收拾東西。 天台上,夜色微涼。 兩人共享一張毛毯,有來有往地交換心中秘事。 臨別時,米拉拒絕了斯里的親吻,嚇得斯里趕忙為自己的魯莽道歉。 片刻過後,拘束的米拉鼓起勇氣,主動在斯里的臉頰落下輕輕一吻… 她這樣拍道歉—— 斯里18歲生日這天,米拉悉心為他準備驚喜,結果對方爽約,辜負了米拉。 斯里伸出小拇指觸碰米拉,希望得到原諒。 儘管氣吁吁,但米拉還是勾起了斯里的手指,做出了無聲的肯定回答… 我承認,這些清新靈動的細節,正是我一直以來想在國產青春片裡看到的。 影片還對青春期女生的性啟蒙有所著墨。 比如,和喜歡的男生去網咖瀏覽性常識… 普里蒂·帕尼格拉希對米拉一角的詮釋非常出色,準確地抓住了每一處細微的情緒轉變。 橫向對比內娛小花,不論是95花還是00花,簡直是降維打擊。 憑藉米拉這個角色,普里蒂獲得了聖丹斯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獎”和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影片的英文片名叫Girls Will Be Girls,帶有強烈的成長覺醒意味。 第一層,當然是指處於青春期的米拉。 而第二層才是影片的核心表達——母女矛盾的消解,以及兩代女性的自我認同。 母親的人生軌跡和米拉是重疊的。 就讀於同一所中學,經受父權社會的指摘,被規訓、被打壓、被忽視,又在相似的年紀情竇初開,慢慢成為自己… 但當年少的愛戀步入婚姻生活,原本的熱忱逐漸冷卻,旺盛的生命力被家務、孩子、孤獨一點一點抽走。 所以,自打米拉記事起,母親就是一個嚴詞厲色的形象,反而把對親情的嚮往與依賴全然寄託到常年缺位的父親身上。 日復一日,母女關係降至冰點。 斯里到來後,原本只是展現出控制慾的母親,竟然異化出類似於嫉妒,甚至雌競的心態。 母親嫉妒女兒? 聽起來很扯,但的的確確存在這種現象。 作家上野千鶴子曾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中表達過以下觀點—— 在父權制度之下,母親的最終勝利和最大報酬,就是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戀母情結的孩子,讓兒子繼承家業以後,自己登上“家業繼承人之母”即皇太后的地位。 母親對女兒的渴望,則更為扭曲。 她們往往要女兒“代理實現”自己未能滿足的慾望,這是在女性的人生選擇機會增加了之後才出現的新近現象。 日劇《問題餐廳》 上野千鶴子還提到,隨著少子化現象,女兒成了“長著女人面孔的兒子”… 像兒子一樣被期待、被精心養育、接受著像兒子一樣的教育投資的女兒們為數不少。 女性的選擇可能性擴大的時代,同時也是“作為女兒”和“作為兒子”的雙重負擔使女兒的負荷更為沉重的時代,假如是一個既有女兒也有兒子的家庭,母親會為兒子傾注更多的精力財力,這使女兒的角色更加微妙複雜… 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過去,最主流也最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 現如今,有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很多家庭中,女兒正在成為母親的私有物品,可以隨意掌控、指揮、否定。 電影中,米拉的母親即是如此,用不容反駁的家庭權力立下規矩。 比如,米拉和斯里學習時必須分開坐… 為了保持距離,母親還讓斯里睡自己的床。 洗澡時,並不顧及屋子裡還有一名男性。 一個被忽視慣的女人,最需要的就是關注,尤其是異性的關注。 當察覺到米拉和斯里之間迸發火花時,她又會以母親之名,維護這份關注。 斯里18歲生日那晚,母女倆劍拔弩張,米拉當面揭母親短,而母親也沒有讓女兒如願。 導致二人之間的氣氛愈發微妙… 斯里是一個極其擅長與女性打交道的人。 他認為“人人都有鑰匙”,米拉的“鑰匙”是直來直往,米拉母親的“鑰匙”是獲得關注。 對於米拉,對於米拉母親,一切都是投其所好罷了,到頭來顯得母女的“競爭”和疏遠無比可笑。 故事最後,米拉選擇告別初戀。 因為她發現,長久以來討厭的母親,原來也是父權社會的受害者,她渴望關注,渴望有人體量她的付出和犧牲。 而當老師訓斥米拉成績下滑時,一向嚴厲的母親又擋在米拉麵前,維護女兒。 兩位女性,兩代女性,終於在男人缺位的世界裡,達成了自我認同。 那一刻。 我確信,這是世上最美好的關係…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女性之間的感情真的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