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觀點丨楊斌:善引擎

近日,《Modern Weekly》刊發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教授、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院長楊斌署名文章《善引擎》。現轉發全文,以饗讀者。
插畫:邵忠
“謙遜的慈善”,是2020年時我提出的一個概念,想與慈善公益同道探討,給太在意按規模排座次論英雄的慈善洪流,提些精神進步的思路,比如從“為善也須善為”的角度。一旦我們解析這些看起來(似乎)不太有難度,做起來(應該)不太會行偏的給予和幫助,比較不同的為善實踐長期和內在可能帶來的高下分別,進而提倡平等、可持續、人本的謙遜為善之道。之所以分享以這把尺子量度行為、自問內心,是期待慈善家們在物質給予之外,也能多給社會貢獻源源不斷的精神財富。這可不是高要求,而是想回歸基本,把好事兒用心做好。

做好事,出發點上滿滿的道德正當性,可從管理的角度上,還要看行動,根據成果來衡量你的持續有效性。這與康德篤信的“善心即是本質善”並不矛盾。重視善行與善果,助力“讓善閉環”,並沒有貶低慈善初心的可貴,但也確實希望透過助力為善之行得償所願,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善。
讓我們冥想片刻,想想一簇微弱的小火苗的樣子,有火,但孤零零;是暖,但很有限。很多時候,人(們)的善意善念的初始,就像這剛剛點著了的小火苗,需要及時呼應,需要眾人添柴來接續,才不會熄滅;而最好是能夠借上風勢,熊熊而燎原,照見更大天地,喚醒更多的善念善意,引領著示範著說——像你這樣的善,也可以如我般燃,如我般暖。
這裡頭的呼應、接續與風勢,都是善的助力,是“讓善閉環”不可或缺的寶貴要素,都是為善可持續的關鍵。對更大的社群、社會系統來說,是“為善也須善為”理念的必然要求。不要只說“德不孤必有鄰”,還要說,讓德多鄰與共,才更有利於喚醒善,實踐善,持續善。
說到助力,其中既有個體偶發的,也有組織式、體系性的;這後者作為一種動力系統,不但提供的助力更大,而且能透過不斷地迭代學習,創新升級,形成某種為善動力的生態,不但樂此不疲而且精於此道,進而以此為生,就成了一種新事物,我稱之為:“善引擎”。

引擎,是從engine這個詞音譯過來的,隨著“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這個詞的普及而走進了咱們的日常。
分析一下做得好的搜尋引擎,大概有這麼四條共同的特徵:首先是便利性,使用門檻儘量降低,普通人也很容易就能入門上手;二是可靠性,搜尋出來的結果可信,像工程師般靠譜可信賴,同樣的輸入內容能夠得出一致的結果,讓人有穩定的預期;三是開放性,開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它的網路協同效應,越多人一起用,越會變得更好用,用的過程本來也在最佳化,讓他持續學習並生長。除了這三條之外,我還看到更好的平臺有這麼一個特徵,就是不搶戲,默默地。什麼意思呢,引擎有動力性,本事也大,難免會幫襯著,幫襯著,就當起主角,照自己的意圖來謀事兒。所以,比好更好(from good to great)的引擎(其他產品、服務亦然)好在其“沉靜”——日用而不覺,“太上不知有之”,“百姓皆謂我自然”。
善引擎,在系統性地助力為善上,也表現出這麼個腔調:便利、可靠、開放,且沉靜,在“高質量為善”的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可持續動力機制的作用——讓為善從一念起想,從想法到做法,從開始摸索著做到涓滴成河,從孤軍發展為為善共同體,相互之間還有協同互補,共生而生生不息。善引擎是個承載,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你發現的痛點難點堵點。你也許只是有些初步的構思,善引擎這裡有些技術有些工具,還有些前人踩過坑後的攻略心得,有時候還包括且不限於財與才的賦能,讓你在高一些的起點上起步,上坡,趟出一條路來,到達某種彼岸,然後,覆盤學習升級後,更鬥志昂揚地再出發。善引擎,作為託舉者,作為促進派,讓一波又一波入流的為善立於潮頭,而自身則遵循著利萬物而不爭的原則。
這些屬性,尤其在面向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解決的時候,更凸顯其意義。大千世態,橫亙著的社會問題,當然有巨型量級的,但更多時候,是散落在不同的角落,有著初始的區域性性。這種區域性的具體問題,對於最初的鼓起勇氣是大有助益的,儘管隨著對解決方案的探索,你逐步就會發現它沒有那麼區域性,草蛇灰線後現出大棋局。好的做法如何能夠隱性知識顯性化,事非經過不知難,這難的解法又如何傳遞啟發?除了解法的與共讓其他人少繞彎路之外,引擎也有能力上補給、精神上支撐的作用——比如說助老、打拐、暖獨、預災、防詐、除害,不少為善者最初只是因個人經歷衝動開始的這股幹勁兒,假如沒有“善引擎”步步為助、比學趕幫的話,可能再衰三竭後就偃旗息鼓,就沒有然後了。
善引擎要讓善與科技攜手與共。科技讓為善更有效,跨界出新解;為善讓科技更溫情,因用而精進。有些社會問題,在社會的正規化裡用傳統的拆解方式走不通,科技卻能夠提供意想不到的創造性解法。觸發多是分佈、離散的,引擎卻是規模、連續的。面向許多難以大一統的社會問題的場景,讓空有一身武藝無從施展的科技獨孤,在打社會怪中實現升無量級。因為,需求是最好的innov師,實戰是最好的debug師。
當我聽到烏鎮會議上有從事可持續社會價值工作的專家說正努力“讓做好事變簡單,讓助人者更有力,讓善意生長更多可能”時,心裡頗多共鳴——這個刻畫,恰好就是善引擎的模樣。可持續社會價值希望扮演的,就是從善念善意到善行善果的投資者、孵化器的角色,投資給那些面向社會難題挑戰的善意,以善引擎中的科技與創新工具箱作為關鍵的戰略資源投入,努力孵化出可持續的善行,甚而善器,並使其可進化、可持續。不只是他們,更多的才露方興的善引擎(good-enabler),同樣正在打磨便利、可靠、開放與沉靜這四項素質中成就善意善行,成為善器。
善添引擎,善更大焉。若水之善,正在湧現。
楊斌
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行為與領導力、商業倫理、非市場策略、高等教育創新等。
楊斌於1987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管理學博士學位。開發並主講清華大學精品課“領導與團隊”“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講授“管理思維”“思維、決斷與領導力”“文化、倫理與領導”“危機管理”“管理學概論”等MBA/EMBA課程,多次獲頒教學獎勵。作為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2023),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14,2018),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楊斌教授現任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內容來源:《Modern Weekly》
喜歡清華經管EMBA,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