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後面相都變了?美高讓留學生I人變E人

提到美高,很多家長都只是認為這是通往名校的墊腳石,很多家長在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出國讀美高這件事上是顧慮多多、猶豫不決的。
但其實美高教育的價值遠不止於此。
除了學術成就,孩子們還在這裡學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在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上實現蛻變。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透過學生們在社交媒體的發帖,以及2箇中國學生家庭的故事分享,來一起感受中國學生在美高的成長與變化。
01
來到美高後,
 我從I人變成了E人 
在社交媒體上隨手一搜,會發現大家對讀美高的體驗褒貶不一。
有人覺得這是一次艱辛的歷練,充滿挑戰、迷茫和孤獨;有人則將其視為一場奇妙的冒險。

不論感受如何,這段旅程終究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世界觀。
圖源小紅書
很多同學讀美高前是內向的INFP,一直按部就班學習生活。
讀美高後因語言不通變成社恐,直到經歷了一系列挑戰,才徹底轉變。
從最初的害怕和擔憂到直面挑戰,逐漸由社恐變成社牛,從內向被動的INFP轉變成自信、敢於爭辯的ENTP。
圖源小紅書
很多同學還發現,讀美高後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面相變了,學會了怎麼嘴角上揚。
在國內時,總是不太敢自信地露出笑容,總覺得不好意思。來到美國後,露齒微笑變成了日常問候的禮儀,每天都在笑容中開啟。
面對別人的誇讚,也漸漸學會坦然接受,不再回避。
久而久之,這種自信從表情中滲透到了內心,成為一種積極的心態與社交方式。
圖源小紅書
美高有一種神奇的魅力,很多本土學生都非常熱情。
他們不僅熱情地向新同學介紹校園生活,還樂於分享自己的興趣和文化,甚至會在課餘時間帶你去體驗本地風情。
這種氛圍讓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逐漸融入其中,慢慢適應了全新的環境,也在一點一滴中建立起自信與歸屬感。
圖源小紅書
都說差生文具多,沒想到有人在美高輸出了一波國內的文具,成了中國文具的“代言人”。
最初只不過是帶了一些國內的文具來到美國,沒想到竟然無意間完成了一場帶貨營銷,成為同學們眼中的文具達人。
每一款新潮且價效比高的文具,不僅超出了它們的實際使用價值,更成為了社交的秘密密碼。
圖源小紅書
有些同學初來美高時,經歷了許多不適應和不便。正如俗話所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們的經歷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
隨著國際學生的增多,他們開始意識到,成立一個Chinese Club是多麼重要。
這個俱樂部不僅幫助國際學生融入校園生活、推廣中國文化,還為美國學生提供交流平臺。
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推動融合與溝通,展現出了非凡的組織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這種積極的行動和領導力,正是頂尖美國名校所看重的品質。
02
 兒子女兒“變了”
 後悔沒早點出國讀美高
Lucy是一位順義媽媽,有一對兒女,他們自幼便在國際學校接受教育。
由於Lucy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給了他們的自由“過了火”。後來她才意識到孩子們的成長似乎已經脫離了她的掌控。
Lucy發現她的女兒在國際學校受到同學的影響,開始攀比,為了在同齡人中受歡迎,打耳釘、嘗試紋身。
圖源Unsplash
這些對Lucy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她試圖耐心勸說女兒,解釋攀比並不是追求個性的方式。但女兒卻認為母親不理解她,結果溝通變成了爭吵,最後不歡而散。
Lucy的兒子性格與姐姐截然相反,他不愛出風頭,在學校是個低調內向的孩子。也許是因為在學校受到的關注度不高,兒子越來越多地把時間花在電腦遊戲上,因為過度沉溺於網路遊戲,學習成績急劇下滑,這讓Lucy倍感頭疼。
她不得不承認,自己之前在孩子們的教育上可能有些“放任”了,意識到這樣下去恐怕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在思考後,Lucy決定將教育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改變。古有“孟母三遷”,今天她也選擇為了教育而遠赴重洋,把目光投向了私立美高。
最終,她為孩子們選中了美國東部的一所私立高中,希望他們能夠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有所成長。兩個孩子在她的督促下考出了託福成績,申請終於成功。
圖源Unsplash
出國之後,她發現兩個孩子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
由於女兒從小性格活潑開朗,在美國學校中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雖然是插班生,她融入新環境如魚得水,迅速結交了一群朋友,還擔任了多元文化社團的領導角色,領導同學們一起組織學校的各種活動。
美國學校的社團活動非常豐富,從創意集市到文化節,女兒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領導力,還增強了溝通和組織能力,從在國內的天天攀比到現在找到自己發展的舞臺,女兒的轉變讓Lucy倍感欣慰。
與姐姐不同,Lucy的兒子內向害羞,剛到美國時,顯得格外不適應。對他來說,遠離了國內的好友和熟悉的環境讓他一度感到失落。
孤獨感令他變得封閉,整天帶著耳機,彷彿想把自己隔離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之外。Lucy看在眼裡,心裡十分擔憂,擔心兒子會寄託於網路,再次沉溺於遊戲世界中。
圖源Unsplash
幸好,學校的一位指導老師(counselor)發現了兒子的狀態,主動找他談心。老師告訴他,他剛來美國就能有如此表現,非常棒。如果暫時還沒有交到好朋友,這是非常正常的,不妨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其他的,靜待時機成熟。
受到這樣的鼓勵讓兒子大為驚訝和感動,他感受到了新學校老師對他的關懷和認可,他意識到,原來自己不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透明。他開始想要像指導老師(counselor)證明他沒有看錯人,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戲劇課上,班級一起學習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兒子根本看不懂,但每節課都要寫essay。
那段時間,他主動從圖書館借來原著閱讀。一字一句查詞典,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對照著看每一章都講什麼內容,再去根據老師的要求去試著寫文章。
圖源Unsplash
Lucy坦言道,這種主動學習的熱情是兒子在國內少有的。
Lucy很慶幸當初果斷做出了讀美高的決定,大環境的改變對於青春期孩子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女兒找到了自己個性宣揚的舞臺,兒子也得到了很好的引導,克服了內心的焦慮,重建了自信心,也逐漸找到了自己在這個多元環境中的歸屬感。
03
離開父母后,
 我在美高找到新的自己 
很多家長不捨得讓孩子在美高獨自生活,尤其在年齡較小的時候,總擔心他們無法獨立照顧自己。
然而,正是在這種脫離舒適區的經歷中,孩子們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Jessica從12歲就開始獨自在美國加州求學。
剛到美國,她走在街上時常會遇到陌生人向她打招呼,這種熱情的舉動讓她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害怕。
後來她意識到,這只是美國人善於社交的體現。
圖源Unsplash
小時候只是從美劇中看到美國人熱情開放,但只有身處在環境中,才會真正的瞭解一個國家,感受一個國家的文化,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在課堂和社交活動中,她也開始嘗試更積極地參與,學會了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
Jessica的英語很不錯,在國內託福就已經考到了110分,所以來到美國幾乎不需要語言過渡。
真正的挑戰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自己處理學校生活,到管理學習和社交的平衡。
圖源Unsplash
透過寄宿中學的磨礪,她逐漸從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獨立、自信的個體。透過在學校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族裔的同學的相處經歷,她學會了從容應對各種新鮮事物和文化衝突。
美高的課程固然也有無趣的地方,但自由度始終是普高不可比擬的。
作為一個未來發展方向定位在理工科的女生,Jessica內心其實是一個文藝女,美高自由的課程體系給了她選修感興趣課程的機會,她學習了攝影、creative writing等課程。
她認為美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你願意去嘗試。
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更容易獨立,成熟得更快。這過程是艱辛的,但是帶來的成長是真實的,伴隨你一生的。
圖源Unsplash
暑假,父母來到美國陪她訪校兼旅遊,在這期間,英語不是太好的父母幾乎是被女兒帶著走。
看著她熟練自如的使用Google地圖找路、毫不怯場地與訪校帶團的學長交流、主動向老師提問,逐漸確信我的孩子已經成長了。
四年前,Jessica申請美高的一切事務都需要父母幫助聯絡和安排,但四年後,她已經能夠獨自進行大學申請的規劃。
她獨立搜尋資料,聯絡升學指導和往屆學長學姐,參與從SAT考試到文書寫作的全過程,父母在其中的角色則只是提出意見。
從美高畢業後,Jessica成功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大學校園裡,正是由於在美高的經歷,讓她對美國文化更加熟悉,也使她在大學裡的社交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04
始終都要邁出的一步,
 不如早出發
美高之所以越來越受到國內家長的歡迎,主要是因為美國大學十分重視申請者的學術與文化背景,尤其青睞有美高經歷的學生。
孩子們不僅在英語能力上佔據優勢,更透過全英文環境的浸潤,熟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獲取了申請大學的第一手資訊資源。
相較於國際學校的半英語環境,美高的沉浸式體驗對語言與文化適應度的影響更為深遠。
美高的意義正如Jessica所說的那樣:美高的意義就如同每一件事情一樣,它帶給了我屬於我自己最獨特、不可複製的經歷和成長。
美高的經歷讓學生們收穫的不僅是成績上的成功,更是一種對自我和世界的全新理解。
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們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而是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學會處理真實世界的挑戰。
這也正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們讀美高,因為這段獨特的旅程中,孩子可以探索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
如果你也對美國高中感興趣,希望帶孩子與美高招生官面對面交流,評估孩子目前對水平,歡迎您參加在【上海】和【深圳】兩地由FindingSchool主辦的北美中學博覽會。在活動現場,你將有機會聆聽官方對於中國家庭留美議題的深度分析,透過與海外校方零距離對話、與行業內專業顧問的一對一諮詢,深化您對於低齡留學的全方位認識,相信這次活動一定能為您孩子留學規劃做決策提供科學高效的依據。
活動詳情請見下方海報。
👇掃碼新增FS小助手報名👇
備註:北美中學博覽會報名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