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對特朗普的判斷,正出現幾大變化

↓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防止內容走丟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國際失序與中國破局
——“特朗普2.0時代的國際變局”學術研討會紀要
✪ 高雪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
4月12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和《文化縱橫》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特朗普2.0時代的國際變局”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召開。會議聚焦當前國際局勢變化,圍繞“全球範圍內新右翼與保守主義思潮的崛起”、“特朗普2.0時代給世界格局帶來的衝擊”、“14 億人的工業化對世界意味著什麼”等三大議題展開討論,來自全國各地近30名專家學者參會。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他指出,特朗普再次執政對世界格局造成極大衝擊,社會思潮的變化是深層原因。在國際失序加速演進的關鍵節點上,學術界就此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期待與會專家基於西方之亂和中國之治的比較研究,共同為促進中國特色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深化區域國別學發展貢獻智識。
《文化縱橫》雜誌社社長楊平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全球右翼保守主義呈現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隱性反自由等新特徵,正在分化西方價值同盟並推動全球南方整合。當前中美博弈已從意識形態對抗轉向國家利益直接衝突。這一變局下,中國應把握戰略機遇,透過引領全球南方國家重塑國際治理體系,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在變局中構建新的發展正規化。
本次會議的第一項議題由《文化縱橫》執行主編陶慶梅主持,4位學者圍繞“全球範圍內新右翼與保守主義思潮的崛起”逐一發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郭小雨首先指出“保守主義”的激進化造成其概念界定困難,從而突出了“保守主義”力圖保守之內外秩序的持續模糊性。她透過討論柏克與斯密在“價值”產生方式上的政治經濟學分歧,還原了保守主義用維持價值差來支援政治秩序的特殊方式。最後,郭小雨基於保守主義視角,討論了美國當前保守主義的深層困境。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明昊教授在發言中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標誌著美國保守民粹主義進入新週期,其本質是傳統保守主義與極右翼民粹的合流。特朗普透過強化帝王式總統權力、改造共和黨為“忠誠黨”、推行“單一行政權理論”,試圖將白人至上主義和非自由主義民主制度化。這種做法的實質是透過重構“非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維護美國霸權。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編輯部助理研究員趙丁琪以美國左派內部反思為線索,對“進步新自由主義”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即美國民主黨所持有的將新自由意識形態和身份政治相結合而形成的理念。他認為,正是因為民主黨過於注重身份政治,忽視了美國底層白人工人階級的利益,最終導致了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義勢力的崛起。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林文昕從認識論的角度討論了俄羅斯保守主義如何被建構和使用,合法性源自何處及其認識論基礎的不穩定性和主觀性。俄保守主義的認識來源的重點在於構建或選擇性重塑“真理”和“傳統”,亦訴諸宗教和特定歷史目的論。這種知識生產方式與來源在後帝國語境下仍有諸多矛盾,深刻塑造了當代俄羅斯政治表達與實踐。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潘世偉在對上述發言進行評議時強調,及時而準確地把握美國變化著的現狀及趨勢依然十分重要,與此同時,中國學界更為緊迫的任務是,不為美西方的劇變所困惑,保持清晰的自我認知,專注於自身發展,構建相應話語體系和身份定位,透過與美西方的長期共存、合作與競爭,展示文明的多樣性和現代化的多樣性,堅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讓全球選擇更美好的未來。
第二項議題由陝西西鹹新區原黨工委書記王軍主持,5位專家學者圍繞“特朗普2.0時代給世界格局帶來的衝擊”發表見解
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美國與太平洋地區研究所所長黃靖在發言中指出,特朗普2.0時期全面迴歸傑克遜主義,試圖透過美俄關係正常化重構有利於美國的戰略平衡。特朗普以關稅戰重塑貿易體系以孤立中國,然而美國國內製造業空心化、債務危機和社會分裂等結構性問題持續惡化,加之中國等國家的堅決抵制,將迫使特朗普最終迴歸談判桌。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程亞文認為,過去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已經結束,世界正變得多極化、有界化。曾經各國互相合作、資本自由流動的無邊界狀態正在消失。如今,各國開始重視自身利益,全球規則面臨重構。資本和政治的合作破裂,全球治理機制失效,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也正在瓦解,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更復雜、多元、競爭激烈的新階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湘穗基於特朗普2.0時代的特點,認為未來世界局勢的演進將與俄烏衝突的解決方式有很大關聯。在俄烏衝突的持續影響下,世界格局將從一超多強走向群雄並起的“新戰國時代”,其中中美關係將體現為競爭性共存的態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經濟室主任徐坡嶺教授從對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理解、全球化終結的邏輯和關於中俄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更加公正民主的三個角度,闡述了中俄合作在為未來全球秩序提供價值觀基礎、推動雙邊與區域合作、以及應對大國競爭等方面的進展與挑戰。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評議。他指出,涉及到國際秩序整體變化時,上述發言人提供了歷史主義和歷史哲學兩種不同的解讀路徑,有助於從國際體系維度釐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內涵。特朗普的迴歸,標誌著世界經歷從平至快至深至智慧的之後進入了世界是亂的國際失序新階段,慢全球化轉為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趨勢愈加凸顯。中國應超越西方“一分為二”的思維定勢,在“一分為三”傳統哲學觀引領下,基於和麵向“全球南方”,找到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普遍主義原則,真正贏得與自身實力變遷相對稱的國際話語權。
第三項議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立勝主持,5位與會專家圍繞“14億人的工業化對世界意味著什麼”進行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曹遠征教授主要從當前美國對世界秩序體系的摧毀、中國的經濟發展對這一秩序體系的貢獻和當今世界對中國經濟狀態的認知三個方面著手,討論了全球治理體系在當前激烈變局中的處境與可能的未來。
華中師範大學工業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嚴鵬從歷史視角剖析全球工業地理變遷,指出特朗普時期產業政策的傳統根植於漢密爾頓的“保護主義”思想,而中國工業化的觀念淵源可追溯至古代“實業文明”。歷史與現實的互動警示,在工業地理重塑背景下,中國須兼顧制度創新與觀念引領。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黃琪軒教授以非洲為例,解析了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的動因。西方“結構性調整”在非洲失效,而中國透過國企主導基建建設,帶動了中外企業投資,促進了工人技能提升及產業叢集形成。作為“最不可能案例”,非洲藉助國際資本、全覆蓋的中國製造和改變的生產結構,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長聘副教授封凱棟從內外兩個維度來看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和創新問題。他強調,當下14億人工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面臨著市場容量、逆全球化等巨大挑戰,中國工業輸出是解決長期結構性矛盾的必由之路。與美國工業創新的軍事底層邏輯不同的是,中國需重構一種適應自身結構性轉型的新型體系。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李寅介紹了美國管理資本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多元化運動到金融化、全球化的衰落歷程;並且指出美國產業政策陷入“激勵與能力脫節”困境。這啟示中國需要推動能力建設與共同富裕協同發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程亞文指出,中國發展除全球化外還依賴強大的國家組織和動員機制。中國能在既有國際秩序中實現崛起,是主動適應並突破結構性限制的結果。而美國則因資本邏輯失衡、忽視社會利益而逐漸衰退。儘管中國推動全球合作帶來新希望,但也要警惕他國反感與未來被全球化反噬的可能,尤其要關注產業空心化和內部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當今世界,中國更應“強內功”,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學界應緊扣時代需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本文轉自“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