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晚,謝霆鋒在個人社交賬號發影片官宣2025年“EvolutionNicLive”演唱會,並配文:“2025見。”

據悉,謝霆鋒上一場演唱會還是在2005年,距今已有20年。

影片裡,謝霆鋒在場館裡彈著吉他,吉他上還印有一個“鋒”字。
最後的海報顯示,謝霆鋒“進化”演唱會將於2025年4月25日至26日,每晚7點30分,在香港啟德體育園的主場館舉辦,票價為1380/1180/980/680港幣。

歌迷歡呼:等了20年了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啟德體育園是香港最大的綜合體育和娛樂地標。啟德體育園毗鄰維多利亞海濱,位於前啟德機場北停機坪舊址。體育園佔地28公頃,集多功能場館與社群設施於一體,包括一個有5萬個座位的主場館、一個有1萬個座位的室內體育館、一個有5000個座位的青年運動場,還有休閒空間和配套設施。
據南方+報道,香港啟德體育園將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啟用,首場演唱會將由英國著名搖滾樂隊酷玩樂隊(Coldplay)舉辦。謝霆鋒則是目前首位在啟德主體育場開唱的華語歌手。而在香港演唱會結束後,謝霆鋒將開啟新一輪巡演,預計也將會在廣州等多個內地城市開唱。

謝霆鋒2003年開始涉足商業領域
1995年,謝霆鋒開始接觸音樂創作,並於次年以歌手的身份正式出道。1997年,發行個人首張粵語專輯《My Attitude》,憑藉該專輯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金獎)”。2000年,謝霆鋒在紅館舉行連續六場“Viva Live”個人演唱會。2001年,獲得叱吒樂壇流行榜“叱吒樂壇唱作人獎”。
公開報道顯示,2003年起,謝霆鋒開始正式涉足幕後範疇和商業領域。
謝霆鋒的商業資產龐大,品牌“鋒味”是主力,該品牌推出各種食品,在全國多地開設有分公司,規模並不算小,建構起謝霆鋒的飲食王國。此外,謝霆鋒還成立特效公司併成功上市,掌握著大多數股份。
2003年,23歲的謝霆鋒投資370萬港幣,在香港創辦了特效製作公司“PO朝霆”,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全數碼作業的後期製作公司。
2014年10月,謝霆鋒以PO朝霆60%的股權入股香港上市公司漢傳媒,交易完成後,謝霆鋒持有漢傳媒18.98%股份,成為其大股東。隨後,漢傳媒股價飆升,創下近10年新高。謝霆鋒一夜之間賺到了1.4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1億元)。
2016年1月,好萊塢頂尖特效公司數字王國宣佈以1.35億港元的總代價,向謝霆鋒及漢傳媒收購“PO朝霆”85%的股權,而謝霆鋒也正式出任數字王國大中華區主席。
交易完成後,數字王國和“PO朝霆”合作組成的公司名為“DDPO”,謝霆鋒擔任DDPO總裁。
此外,謝霆鋒還在餐飲、時尚領域佈局,打造“鋒味”IP。例如入股香港知名沙拉店Beautifood、在北京開設“鋒味實驗室”、與中國服飾控股有限公司合資創辦Zoo York(China) limited……
此外,謝霆鋒還在房地產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2014年時,據媒體報道,謝霆鋒一人坐擁香港中環擺花街5個鋪位,市值共逾4億港元,風頭一時無兩,被稱為“擺花街鋪王”。

演唱會市場競爭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來,國內演唱會市場呈現出起伏局面。
市場依舊在增長。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資訊採集平臺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7.33萬場,同比增長16.27%,票房收入208.10億元,同比增長41.10%,觀眾人數5736.65萬人次,同比增長17.51%。
大麥平臺數據亦顯示,2024年10月1日~10月6日,全國總演出場次較2023年同期增加28%,其中演唱會場次和觀演人次較去年同期均翻倍。重慶市官方資料顯示,劉德華4場演唱會,為重慶拉動綜合消費約為3.4億元。
據新華社報道,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正在成為新潮流。來上海看張學友演唱會,順便去豫園嚐嚐小籠包,在外灘打卡陸家嘴“三件套”;去南京看刀郎演唱會,順道遊一遊秦淮河,漫步在古城牆上……在這場人與城的雙向奔赴中,拿著演出門票的人,既是觀眾,也是遊客。
或“打飛的”前往幾百公里外赴一場音樂之約,或乘坐高鐵在一天內往返來一場“特種兵觀演”行程,跨城觀演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相關資料,18至34歲的年輕群體是演出市場的消費主力,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跟著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
“其實看一場演唱會,佔比最大的支出不是門票,而是交通。”來自浙江寧波的張女士說。事實上,跨城觀演關聯交通、酒店、餐飲、旅遊景區等多鏈條、多環節,與文旅消費的各個場景深度融合。
演唱會作為粉絲經濟和文旅經濟的重要載體,“溢位效應”明顯,既聚人氣,也聚財氣,更激活了地方消費市場的“一池春水”。
資料顯示,2023年10月周杰倫在上海連續開唱4天,現場觀眾共18.5萬人次,總票房超2億元,其中跨城觀演佔比73%。演唱會期間,上海市酒店預訂量環比上漲約80%,往返機場、火車站等大型交通樞紐的需求同比增加超過110%,演唱會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行走的GDP”。
熱潮之下,政策利好不斷。蘇州於近期出臺的《蘇州市進一步促進文體旅聯動豐富產品供給的意見》顯示,聚焦演唱會、體育賽事、劇場演出、低空文旅等消費熱點,推出十條針對性舉措。其中在演唱會方面,明確對每站次售票人數達到5萬人次的演唱會、音樂會,按照每人次15元對主辦單位予以獎勵,旨在吸引更多知名藝人和歌手來蘇州演出。
可是,市場競爭明顯更激烈了。
2024年,頭部如五月天、鄧紫棋等知名音樂人的演出,也出現了打折情況。此外,包括光良在內的不少音樂人演唱會取消。
此外,2025年1月9日,三亞市旅文局、市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約談桔子水晶三亞、全季酒店、沐子民宿等企業,要求在周杰倫演唱會期間不哄抬房價,不臨時加價。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31日晚的張傑跨年演唱會舉辦前,三亞旅遊酒店行業協會還向各旅遊飯店發出倡議書,承諾當晚房價不高於上一年同期相同房型價格。
“市場不會一直高歌猛進,最終還是會迴歸常態和理性。”提及當下火熱的演唱會市場,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2023年爆發式增長的演唱會市場在供給端有其特殊性,但2024年,市場已經開始自我調節,出現常態化和理性化的趨勢。
演唱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城市的文化核心。“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同時,各個城市應當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身的演藝經濟發展模式,使文藝IP和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推動文化旅遊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孫佳山說。
“大型演唱會的舉辦頻次是有限的,小型的、多樣態、多品類的演出則是經常性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教授何志武認為,一個城市演出市場的持續繁榮應當依靠不同品類的常態化演出市場的支撐,這些常態化演出市場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創作出高質量作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當觀眾在享受演出的同時也能感受城市的獨特魅力時,才能把他們的熱情轉化為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一時的“流量”亦能變為可持續的“留量”。如此,便可讓演唱會經濟“唱”得更響,讓“行走的GDP”走得更遠,實現“曲終人不散”的長遠效果。
編輯|孫志成 蓋源源
校對|劉思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公開資料、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新華社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