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美國各大高校陸續官宣申請人數創下新高,與之對應的則是持續走低的錄取率,名校越來越苛刻的錄取標準,讓申請者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也讓不少人動起“作弊走捷徑上名校”的歪腦筋,前有“A-Level考前真題888元隨便買”,後有“繳納百萬費用保你錄取Top30”,在一次次造假背後,信任危機的爆發……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一場關乎70萬巨資的豪賭,以退學告終。
近年來,內地家庭對港澳留學的熱情持續高漲,尤其在申請歐美名校難度加大的背景下,港澳成了許多家庭眼中的「價效比之選」。
然而風大必有妖,各類「保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它們承諾「花錢即可入學」,甚至不惜透過偽造成績單、造假學歷來「幫助」學生獲得理想的Offer。
2022年有個南京媽媽帶著「送小孩進港大」的美夢,與留學中介簽訂「保錄取」協議,70萬元換回一封閃閃發光的offer。
僅僅一年後夢碎了,港大查出其IB成績單偽造,下達了退學通知。
而且這並不是孤例,整個港澳留學市場暗流洶湧,這只是造假冰山下的一角。
究竟是誰在那金錢和下一代的前途豪賭?是家長or中介,還是整個一條留學產業鏈?
先說說南京的這場「騙局」,最荒誕的環節是港大的錄取竟然建立在一份偽造的IB成績單之上。
眾所周知,IB(國際文憑)課程是全球認可的高中課程體系,也被稱為最難學的國際課程,其成績單是申請全球高校的重要材料。
然而在利益驅使下,部分中介機構竟然偽造成績,直接捏造「優秀考生」檔案。讓一個根本沒有在IB體系學習過的學生,堂而皇之進入香港大學!
這是如何實現的?真相比我們想象得更簡單。
由於香港大學等高校申請主要依賴IB、A-Level、SAT等國際考試成績,中介機構利用資訊不對稱,篡改學生的教育背景「定製」成績單,讓其看起來像是一個學術優秀的國際考生。

他們信誓旦旦表示「與高校內部有聯絡」,暗示有特殊錄取渠道,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特殊錄取名額,實則是利用虛假材料矇騙學校招生部門。
一旦產生風險立刻轉嫁,學校發現馬上推卸責任,或者在敗露之前解散公司,讓家長和學生自行承擔後果。

機構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造假操作的利益高昂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保錄」為賣點還能精準打到家長升學的焦慮點。
弔詭的是,機構保錄還不能只收幾萬元,低價會讓家長產生警惕,但費用高達幾十萬之後,反而讓爹媽覺得「可信」。
家長對投資普遍有一種認知:資源越貴越稀缺,報價越高越值得信任。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個例,就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2023年港大陸續發現部分學生入學後成績異常,甚至有些人無法完成基本學術任務。經深入調查,校方發現,這些學生的入學材料存在造假行為!
2024年5月港大經管學院發起全面清查,要求所有碩士生重新提交學歷認證、成績單。
結果30多名學生被查出學歷造假,而這個數字,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

港校的篩查機制,已經不再是抽查式了,而是全面鋪開,深挖到底。從香港大學到香港中文大學,甚至澳門的高校,風暴席捲整個港澳高等教育界。
202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翻查了近5年所有非本地生的申請個案,發現了一宗疑似虛假學歷的案例,併成功堵截了約10宗偽造學歷的企圖。
澳門科技大學也查出24名學生提交了虛假的DSE成績,其中4人被逮捕,逃離澳門的20名學生則仍在追查中。

偽造的終究是偽造的。學術誠信的「大地震」已經開始,留學的「灰色地帶」正在被一步步清理。
港澳高校並非毫無警覺,在全球學術誠信審查愈發嚴格的背景下,這場鬧劇最終將落幕,接下來等待這些造假的學生的,將是重新稽核成績單和其他申請材料。若有造假跡象,將會立即退學,嚴重者還會面臨法律追究。
2024年10月17日,24歲的學生「為獲得入境證而作出虛假陳述」罪名,在香港東區裁判法院被判監禁17周,遣返內地。

這名學生正是提交了虛假的康奈爾大學官方成績單和畢業證書。一紙假成績假材料,終究敵不過現實的拷打。
去年10月一個媽媽得知小孩被港大退學,原因是入學材料造假震驚又憤怒。
她找到中介要求解釋,中介立刻退還了70萬元服務費,但家長並不滿意。
她覺得,如果孩子不符合入學條件,中介應該早就告訴她,而不是偷偷為孩子偽造美國高中的身份和IB成績。

更讓她痛心的是,孩子的高考文科成績原本能上211院校,如今被退學,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她要求中介賠償200萬元,但中介覺得賠償數額太高,無法接受。
而留學夢斷的悲劇,並不是因為某個中介「心黑」,騙局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是因為家長的升學焦慮,撐起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國內升學壓力巨大,211、985名額有限,考研形勢嚴峻,尤其是高考「一考定終身」讓很多家庭願意花錢找「捷徑」。
而港澳錄取難度較低(DSE在國內推廣沒有兩年,賽道還不算太卷),學位含金量又高,國際認可度強,成了很多家長眼中「上岸名校的黃金機會」。
再加上,港澳高校目前對內地生採用國際標準申請制,稽核機制相對包容——
高考成績可以、DSE成績可以,Alevel和AP、IB成績一樣能提交,而且預設申請人誠信。
畢竟對港澳和海外大學來說,上大學的目的是學東西而不是刷學歷,很少有人主動造假上大學,沒有實力跟不上也聽不懂,掛科還要自己花錢重修。
但有些內地爹媽思路迥異,
他們渴望的只是一張名校畢業紙。
有時候我也理解不了,既然只想要個畢業證,教育的過程可以忽略,那做張假證裱起來掛在牆上供起來不好嗎?還能省下幾十萬的花費。
結果非選保錄造假,投資變豪賭,最後雞飛蛋打:
小孩學歷拿不到,臉也丟了個乾淨。
壞了所有內地生的學術信譽,堵上了普娃逆襲名校之路。
清查風暴之後,港澳留學的「黃金時代」恐怕將不復存在。
雖然審查仍將持續進行,但大學並不會投入無限的成本去逐一核查每一份材料的真實性。即使進行核查,也未必能百分百確認真假。
最終的做法只能是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從源頭上杜絕造假行為的發生。
澳門大學宣佈:自2025/2026學年起,暫停接收內地非高考生的本科入學申請。

隨後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理工大學都相繼避雷內地國際學生,只接受高考生。
對那些真正憑藉學術能力申請港澳高校的學生而言,這無疑是個好訊息。但對於那些曾經依靠「操作」手段上岸的申請者來說,形勢已鉅變。
留學,原本是一場關於學術、關於成長的旅程,但在焦慮和功利心的裹挾下,它變成了金錢交易、名校迷信、甚至是赤裸裸的欺詐行為。
70萬元,買不來真正的學術能力,也買不來穩固的未來。
在這場荒誕的鬧劇裡,受害者是誰?是學生,是家長,是整個留學圈的生態。
學術的終極目標,不是鍍金,而是獲取真正的能力。那些試圖走捷徑的人,終究會面臨現實的審判。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