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47|扎克伯格政治出櫃與再造Meta;美教授驚呼中國電動車改變世界;洛杉磯大火燒燬一切;法媒呼籲對抗美國科技大佬

1️⃣ 政治出櫃?扎克伯格為特朗普時代衝刺再造Meta
Inside Mark Zuckerberg’s Sprint to Remake Meta for the Trump Era
扎克伯格為特朗普時代衝刺再造Meta

撰文/Mike Isaac, Sheera Frenkel & Kate Conger 
載於/The New York Times 日期/2025.1.10
按語:這是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介紹了過去一週扎克伯格在Meta平臺推行激烈右轉政策的背後/幕後,訪談了許多相關人。可以看出,特朗普贏得大選後,扎克伯格好像變了個人一樣,大刀闊斧、急速推行了劇烈政策(“衝刺”),使得自己旗下的平臺及個人的政治人設與特朗普/MAGA/科技右翼更加“對齊”。這一次,他狠狠專制了一把,在親自牽頭、進行最小化討論的基礎上,自上而下,快速拍板急速推行,大刀闊斧廢除了所有多餘的言論管制政策、DEI員工制度、與跨性別、“白左”/woke相關的各種公司內部政策與實踐等,驚動了美國的政界、業界、媒體、輿論和知識界。
在政治上,扎克伯格和Meta實際上摒棄了自由派/左翼的很多視為理所當然的核心價值、標準、規範、制度基礎。按照公司現在推行的政策,如果放在2024年大選前,人們會認為這是一家右翼/保守派公司,與主流矽谷大廠相比,似乎價值觀更像馬斯克旗下的公司。毫不意外的是,馬斯克對扎克伯格的舉措公開表示歡迎。
扎克伯格有兩個目標,一是尋求和新政治的“政治對齊”,這可以用“識時務”去解釋,也可以用“求生欲”去描述。有不少人批評扎克伯格是政治上的騎牆派、投機派、跳樑小醜。
但還有一個目的,實際上更加合理,也更加重要,即——扎克伯格本來就認同這些東西。原來,他只是長期隱藏、埋伏在矽谷裡,打扮成“進步派”、“自由派”、從未表露身份的另一個科技右翼。扎克伯格一向非常低調謹慎,避免介入政治,把自己藏得極深。2016年俄羅斯干預大選案更讓他極度被動,彼時的情況是:審查內容不是(得罪共和黨),不審查內容也不是(得罪民主黨)。這種狀況讓他很痛苦。要考慮到,他畢竟是一個做社交媒體起家的創業者,有初心和情懷,骨子裡可能更希望看到廣泛、充分、自上而下、大鳴大放式的討論,而不喜歡管制和限制。而純從商業邏輯出發,管制也不合邏輯。作為公司老闆,在輿論政策上,他可能長期被公司裡外的“白左”包圍和壓抑,無法自行其是,而他本人對極左/進步派的一套一直持有保留意見,內心深處是不認可的。現在,大環境變了,有了馬斯克這個更大的目標衝在前面,而且憑藉更加開放的政策,X突然成了弄潮兒,不僅政治上更對齊,還給Meta帶來新的商業競爭問題。
在新的環境下,也許扎克伯格終於可以堅定信心了,不裝了,敢於公開自己的政見了,大改政策,並公開揭露他們在拜登政府強迫下做的違心事情。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扎克伯格可能認為自己長期隱藏的政見和立場,實際上和新的時代的脈搏、思潮(Zeitgeist)是匹配的,可以理直氣壯的講出來,不需要以之為辱。從這個角度講,扎克伯格的立場轉變更像“政治出櫃”。
這裡有一個內在矛盾——儘管扎克伯格和Meta更多指向的可能是跨性別,不希望捲入種族爭議,因為他(和文中所述許多的高管和幕僚)都是猶太人。你依然可以認為這是一家猶太人公司。他肯定不希望涉入種族,但很不幸,種族是“社會討論”裡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重要度高於跨性別、墮胎等議題。而MAGA的核心其實是反猶的——和所有歐洲右翼/極右翼的核心一樣,並無區別。這也是特朗普政治表面上無條件支援以色列,但MAGA基本盤內心反猶,而全面放開以後的馬斯克X平臺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反猶反以平臺。
而歷史上看,保護猶太人(作為一種在歷史上受到歧視和傷害的少數族群)的只能是自由派/左派/進步派——這也是為什麼七成美國猶太人仍然支援民主黨的原因。扎克伯格讓自己掌握的社交媒體平臺向右翼/極右翼讓步,其實是在開啟反猶的潘多拉盒子。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好比最大的德國猶太人媒體在1930年代納粹上臺前夜向反猶的極右翼低頭,刪除了關於限制種族主義言論政策的出版規則。2025.1.11

(全文約3,7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扎克伯格只讓很少數人知道他的想法。
上個月,身為Meta CEO的扎克伯格召集了幾位高層政策及溝通主管,以及其他一些核心人員,一起商討公司對網路言論的處理方式。在感恩節期間前往海湖莊園拜訪當選總統特朗普後,扎克伯格決定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接下來,他需要員工們將這些改革舉措轉化為具體政策。
··· ···
(全文約3,700字)

2️⃣中國的電動車將以難以想象的方式改變世界
China's EVs may change the world in unimaginable ways
The nation's electric vehicle revolution is reshaping the global automotive landscape
中國的電動車將以難以想象的方式改變世界
中國的電動車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汽車行業格局
撰文/Brad Glosserman
載於/The Japan Times
日期/2025.1.7
按語作者是在日本多摩大學執教的一位美國東亞問題專家,介紹了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對全球的影響。首先介紹他在中國的觀察見聞,透過路面車型的變化,展現中國電動車的快速崛起——不僅在本地份額快速上升,而且幫助中國成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作者認為外國車企已經不可能在中國主流市場有效競爭,而應該擔心自己的本土市場被中國車衝擊。之後,談到美/西方國家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指責,簡單地講其視為“產業補貼”及“不公平貿易競爭”。
作者指出,這只是看到表面,沒有看到實質,即中國汽車企業在引領商業模式和技術模式的根本轉變。作者驚歎:中國“成為了綠色科技領域的引領者”,掌握了能夠改寫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技術能力;中國汽車行業的崛起,“是一項技術壯舉、一次商業成功、一種執法工具、一個政治經濟模式的勝利,也是‘軟實力’上出奇制勝的一招”。
這個案子也再次說明,要讓外國人多來中國看看(包括中國/亞洲問題專家),只有來到中國,他們才能實地看到並理解在網路上看不到的東西。2025.1.12

(全文約3,1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假期裡我有一段時間在中國。我兒子當時在上海參加一個棒球訓練營——這本身就是個有意思的事兒——而其餘的行程都是些家庭事務。
和往常一樣,我一直在留意自上次來訪後發生的變化。我評判變化的指標之一就是汽車:我會觀察路上的車輛,從中窺探經濟狀況。(這種方法很粗略、很獨特,且可能不太準確,但好歹能讓我有點事兒做。)舉個例子,十年前,大多數破舊的汽車——老舊車型,尤其受計程車青睞的那些——都消失不見了。上海世博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這一變化。
··· ···
(全文約3,100字)

3️⃣  洛杉磯經歷空前的破壞:一切都被燒燬
Palisades fire brings a level of destruction Los Angeles has never seen. ‘Everything is
burned down’
洛杉磯經歷空前破壞:一切都被燒燬了
撰文/Hannah Fry, Daniel Miller, Noah Haggerty &
Grace Toohey
載於/Los Angeles Times
日期/2025.1.10
按語洛杉磯大火已經導致5,000多棟建築被燒燬,十多萬人被撤離,損失達上千億美元。許多社群(例如富饒的帕利塞茲)被夷為平地,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場大火的直接破壞當然是史無前例的,但其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影響還需要經過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
由於大片社群被徹底破壞,不復存在,短期內肯定有住房價格和通貨上漲的壓力,而快速重建房屋、社群、基礎設施從來都不是美國的“強項”,一部分人口可能就此遷離加州,導致不可逆的損失。政治推諉和指責早在火災撲滅之前就已開始:幾分天災、幾分人禍,誰要為此承擔責任。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本來似乎很有前途的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將是這次大火最直接的犧牲品。加州存在的治理問題在這場大火中徹底暴露。這個本有野心和能力在2028年大選代表民主黨對MAGA政治發起衝擊的政治明星,其在國家層面的政治生涯恐怕尚未開始就已經被提前畫上了句號。2025.1.11

(全文約2,6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週四,太平洋帕利塞茲(Pacific Palisades)遭遇的大規模毀滅破壞清晰地顯現出來了:大火將社群的大面積區域夷為平地,使其面目全非,令人震驚。
經過兩天猛烈的火勢後,煙霧開始消散時,太平洋帕利塞茲看上去更像是一片滿是傷痕的月球表面,而不再是那個以海景、風光和名人住所聞名的高檔社群了。從古雅的村落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大片住宅區都已完全消失不見,獨具匠心的建築和繁茂的景觀都淪為燒燬的廢墟,殘骸中依舊有白煙滾滾冒出。
··· ···
(全文約2,600字)

4️⃣  歐盟必須勇敢對抗馬斯克和扎克伯格
L'Union européenne doit tenir tête à Elon Musk et
Mark Zuckerberg
Désemparés par l'offensive idéologique des patrons de X et de Meta, les Européens craignent de froisser Donald Trump, le président élu américain. Ils ont tort. La fermeté s'impose.
被X和Meta老闆們的意識形態攻勢弄得不知所措的歐洲,擔心會得罪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他們錯了:是時候採取強硬態度了

撰文/社論
載於/Le Monde
日期/2025.1.10
按語

:法國最大報紙之一的《世界報》(Le Monde)發表的社論,呼籲歐洲人站起來抵制馬斯克、扎克伯格以及背後的當選美國總統,捍衛歐洲的主權、制度、價值理念。但社論更多表達的是情緒和不滿,提出的是口號,缺乏具體手段。核心在於:歐洲真的有主權麼?當你在軍事上完全依賴美國的時候,何來主權?而現在所謂美國科技大佬干預歐洲政治,發酵的平臺其實都是網際網路上的社交媒體。下一個問題即,當歐洲所有主流社交媒體都是美國人的——美國企業、美國資本、美國科技大亨,與美國政府、政客、政治力量的深度捆綁,你有網際網路主權麼?恐怕也沒有。法國大報喊了很多漂亮口號,但它並沒有團結歐洲的力量。歐洲人需要面對的現實是,歐洲的政治、文化、價值、歷史已經決定了歐洲將被永遠分解為無數難以團結的小國。他們無力對抗當代西方文明裡的唯一巨無霸帝國——美國,而只能扮演臣屬國的角色。2025.1.12


(全文約1,2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一場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突然攻勢讓習慣緊盯東部戰線的歐洲人措手不及。在唐納德·特朗普於1月20日入主白宮前的這段時間裡,從歐洲、歐洲的政治建制到歐洲的社交媒體理念,都成了一連串攻擊和威脅的目標。這些攻擊和威脅有時來自當選總統本人,有時來自他的高科技陣營。
··· ···
(全文約1,200字)

5️⃣中國汽車正在推動墨西哥的變革
How Chinese cars are driving change in Mexico 中國汽車正在推動墨西哥的變革 
撰文/Marcela García 載於/The Boston Globe 日期/2025.1.10
按語:載於《The Boston Globe》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墨西哥裔,在回老家探親時親眼目睹了中國汽車在當地的快速崛起,各種中國車型已經“隨處可見”,中國汽車的優勢一是成本,二是質量,“機械質量往往超過美國、日本和歐洲汽車製造商生產的汽車,尤其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以及娛樂軟體等方面”。作者認為,透過墨西哥,可以一窺未來全球汽車行業及經濟格局的變化。2025.1.11

(全文約1,1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正文:
吉利、比亞迪、奇瑞、江淮、長安。

不,它們不是時尚的科技初創企業,也不是華而不實的新型加密貨幣。它們是正在墨西哥汽車市場迅速獲得青睞的中國汽車製造商。

最近,在回家鄉墨西哥蒙特雷探親時,我驚訝地發現中國汽車已經變得如此常見。奇瑞的緊湊型SUV瑞虎、長安造型流暢的皮卡覽拓者以及比亞迪的電動汽車海豚迷你版,隨處可見。

··· ···
(全文約1,100字)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