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多個行業或將開始代幣化“非常規”資產。
a16z 根據其在 AI、美國動態、生物/健康、加密貨幣、企業、金融科技、遊戲、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伙伴意見,釋出了一份“重大想法”清單,列出了技術開發者在未來一年可能會關注的主題。以下是一些讓 a16z 加密貨幣團隊感到興奮的重點內容。
AI 需要擁有自己的錢包以實現自主行為
隨著 AI 從 NPC(非玩家角色)逐步演變為主角,它們將開始作為智慧體行動。然而,直到最近,AI 還無法真正自主地進行市場活動,例如交換價值、揭示偏好和協調資源。
我們已經看到,AI 智慧體(如 @truth_terminal)可以使用加密貨幣進行交易,這為各種創意內容機會打開了大門。但 AI 智慧體還有更大的潛力,不僅可以實現人類的意圖,還可以成為獨立的網路參與者。隨著 AI 智慧體網路開始管理自己的加密錢包、簽名金鑰和加密資產,新的有趣用例將會出現。例如,AI 可以在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DePIN)中操作或驗證節點,例如幫助分散式能源。其他用例包括人工智慧代理成為真正的高價值遊戲玩家。我們最終甚至可能會看到第一個由人工智慧擁有和運營的區塊鏈。
引入“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
除了 AI 擁有錢包外,還有一個執行在可信執行環境(TEE)中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TEE 提供一個隔離的環境,可以安全地執行應用程式,允許更安全的分散式系統設計。在這種情況下,TEE 用於證明機器人是自主的,不受人類操控。
進一步擴充套件,這裡的下一個大想法是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DAC)。這樣的聊天機器人可以透過釋出吸引人的內容,無論是娛樂還是資訊性內容來建立追隨者。它將在去中心化社交媒體上建立追隨者;透過各種方式從觀眾那裡產生收入;並在加密貨幣中管理其資產。相關的金鑰將由執行聊天機器人軟體的 TEE 管理——這意味著除了該軟體之外,沒有人可以訪問這些金鑰。
隨著潛在風險的增加,可能需要引入監管措施。但關鍵在於去中心化:在無許可的節點集上執行,並由共識協議協調,聊天機器人甚至可以成為第一個真正自主的十億美元實體。
隨著更多人使用 AI,我們將需要獨特的身份驗證
在一個充滿線上冒充、詐騙、多重身份、深度偽造和其他逼真但具有欺騙性的 AI 生成內容的世界中,我們需要“人性證明”——幫助我們確認與我們互動的是實際的人。然而,這裡的新問題並不是假內容;而是現在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這些內容的能力。AI 大幅降低了生產包含我們用來判斷某物是否“真實”的所有線索的內容的邊際成本。
因此,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方法來數字化地將內容與人私密地連結。“人性證明”是建立數字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這裡,它成為一種機制,用於增加攻擊一個人或破壞網路完整性的邊際成本:獲得唯一 ID 對人類是免費的,但對 AI 來說是昂貴且困難的。
這就是為什麼隱私保護的“唯一性”屬性是構建我們可以信任的網路的下一個大想法。解決的不僅僅是證明人性,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惡意行為者攻擊的成本結構。因此,“唯一性屬性”——或 Sybil 抵抗——是任何人性證明系統的不可協商屬性。
從預測市場到更高效的資訊聚合
2024 年,預測市場因美國大選而成為焦點,但作為一名研究市場設計的經濟學家,我並不認為預測市場本身將在 2025 年帶來革命性變化。相反,預測市場為基於技術的分散式資訊聚合機制鋪平了道路,這些機制可以應用於從社群治理和感測器網路到金融等多個領域。
過去一年證明了這一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預測市場本身並不總是理想的資訊聚合方式:即使是對於全球性的“宏觀”事件,它們也可能不夠可靠;對於更“微觀”的問題,預測池可能太小,無法提供有意義的資訊。然而,研究人員和技術專家多年來已經開發出許多激勵框架,鼓勵人們在不同的資訊環境中真實地分享他們的知識——從資料定價和購買機制,到用於獲取主觀評估的“貝葉斯真理血清”——其中許多已經在加密專案中得到了應用。
區塊鏈一直是實施這些機制的理想選擇——不僅因為其去中心化特性,還因為它能夠促進開放、可審計的激勵方案。重要的是,區塊鏈還使結果公開,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即時解讀這些結果。
企業將逐步接受穩定幣支付
穩定幣在過去一年中找到了市場契合點,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它們是傳送美元的最經濟方式,實現了快速的全球支付。穩定幣還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更容易進入的平臺來開發新的支付產品:沒有中間商、最低餘額或專有 SDK。然而,大型企業尚未意識到透過採用這些支付方式可以實現的顯著成本節約和新的利潤空間。
儘管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對穩定幣表現出興趣(以及在點對點支付中的早期採用),但我預計 2025 年會迎來更大規模的實驗浪潮。那些擁有強大品牌、固定客戶群並面臨高昂支付成本的小型和中型企業——如餐館、咖啡店、便利店——將是首先從信用卡支付轉向穩定幣的。由於面對面交易,他們沒有從信用卡欺詐保護中受益,同時也最容易受到交易費用的影響(每杯咖啡 30 美分的費用對利潤的打擊不小!)。
我們還應預期更大的企業也會轉向使用穩定幣。如果穩定幣能加速銀行業務的發展,那麼企業將嘗試去中介化支付提供商,直接為其底線增加 2% 的利潤。企業也將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目前由信用卡公司解決的問題,如欺詐保護和身份認證。
國家正在探索將政府債券上鍊
將政府債券上鍊將創造一種由政府支援的、可生息的數字資產,同時避免央行數字貨幣(CBDC)帶來的監控問題。這些產品可以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的借貸和衍生品協議提供新的抵押品需求來源,從而進一步增強這些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因此,隨著全球支援創新的政府今年進一步探索公共、無許可和不可撤銷區塊鏈的優勢和效率,一些國家可能會試驗發行上鍊的政府債券。例如,英國已經透過其金融監管機構 FCA(金融行為監管局)的沙盒專案探索數字證券;其財政部也表示有意發行數字債券。
在美國,由於 SEC 明年將要求透過傳統、繁瑣且昂貴的基礎設施清算國債,預計會有更多關於區塊鏈如何提高債券交易透明度、效率和參與度的討論。
我們將見證“DUNA”在美國區塊鏈網路中的廣泛應用
2024 年,懷俄明州通過了一項新法律,正式承認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為合法實體。DUNA,即“去中心化非公司非營利協會(Decentralized Unincorporated Nonprofit Association)”,是專為實現區塊鏈網路的去中心化治理而設計的,也是美國專案目前唯一可行的結構。透過將 DUNA 納入去中心化法律實體結構,加密專案和其他去中心化社群能夠為其 DAO 賦予法律地位,從而促進更大的經濟活動,同時保護 Token 持有者免受法律責任,並管理稅務和合規需求。
DAOs 是管理開放區塊鏈網路事務的社群,它們是確保網路保持開放、不歧視且不不公平地提取價值的必要工具。DUNA 能夠釋放 DAOs 的潛力,目前已有多個專案正在積極實施這一結構。隨著美國計劃在 2025 年推動和加速其加密生態系統的發展,我預計 DUNA 將成為美國專案的標準。我們還預計其他州也將採用類似的結構(懷俄明州率先採取了這一步驟;他們也是第一個採用如今廣泛使用的有限責任公司(LLC)的州)……尤其是在加密之外的其他去中心化應用(如物理基礎設施/能源電網)興起之際。
流動式民主從線上走向線下
隨著人們對現有治理和投票系統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現在正是嘗試新技術支援的治理模式的好時機——不僅在線上,也在現實世界中。我之前曾寫過關於 DAOs 和其他去中心化社群如何讓我們能夠大規模研究政治制度、行為和快速發展的治理實驗。但如果我們能透過區塊鏈將這些學習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治理呢?
我們可以利用區塊鏈進行安全、私密的選舉投票,從低風險的試點專案開始,以減少網路安全和審計方面的擔憂。但更重要的是,區塊鏈還可以讓我們在地方層面上實驗“流動民主”——即讓人們直接對問題進行投票或委託他們的投票。這一概念最初由 Lewis Carroll(《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也是投票系統的研究者)提出,然而在大規模應用上一直不太現實……直到現在。最近在計算和連線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使得新的代表民主形式成為可能。加密專案已經在應用這一概念,產生了大量關於這些系統如何運作的資料——請參閱我們最近研究的結果——地方政府和社群可以借鑑。
基礎設施的重用將成為趨勢
去年,許多團隊在區塊鏈技術堆疊中不斷嘗試創新——開發了新的驗證者集合、共識協議實現、執行引擎、程式語言、RPC API。這些創新有時在特定功能上有所改進,但往往在更廣泛或基本功能上欠缺。以 SNARKs 的專用程式語言為例:雖然理想的實現可能讓理想的開發者生成更高效的 SNARKs,但實際上,它可能在編譯器最佳化、開發者工具、線上學習資源、AI 程式設計支援等方面不如通用語言(至少目前如此)……甚至可能導致效能較差的 SNARKs。
因此,我預計在 2025 年,更多的團隊將利用他人的貢獻,重用更多現成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元件——從共識協議和現有的抵押資本到證明系統。這種方法不僅將幫助開發者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還將使他們能夠專注於提高其產品/服務的獨特價值。
基礎設施已經成熟,可以支援構建適合黃金時段的 web3 產品和服務。與其他行業一樣,這些產品和服務將由那些能夠成功駕馭複雜供應鏈的團隊構建,而不是那些對“非自創”方案嗤之以鼻的團隊。
加密公司將從使用者體驗出發,而不是讓基礎設施決定使用者體驗
儘管區塊鏈技術基礎設施多樣且引人注目,許多加密公司並不是主動選擇他們的基礎設施,而是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選擇了他們,並因此影響了使用者體驗(UX)。這是因為基礎設施層面的技術選擇直接決定了區塊鏈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體驗。
然而,我相信行業將克服這種觀念上的障礙:並非技術應該決定最終的使用者體驗,而是應該從使用者體驗出發,反過來選擇合適的技術。在 2025 年,更多的加密產品設計師將從他們期望的使用者體驗出發,再選擇相應的基礎設施。加密初創公司不再需要在找到產品市場契合點之前過度依賴特定的基礎設施決策,他們可以真正專注於找到產品市場契合點。
我們可以將這些選擇抽象為一種整體的、全棧的、即插即用的方法,而不是糾結於具體的以太坊改進提案(EIP)、錢包提供商、意圖架構等。行業已經準備好了:豐富的可程式設計區塊空間、成熟的開發者工具和鏈抽象開始讓更多人能夠在加密領域進行設計。大多數技術使用者不關心某個產品每天使用的語言是什麼。同樣的情況也將在加密領域開始發生。
“隱藏技術細節”將推動 web3 的殺手級應用
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使其獨特,但也阻礙了其主流應用。對於創作者和粉絲,區塊鏈提供了連線、所有權和貨幣化的機會。然而,行業術語(如“NFTs”、“zkRollups”等)和複雜的設計對那些最能受益的人構成了障礙。我在與對 web3 感興趣的媒體、音樂和時尚行業高管的對話中親身感受到了這一點。
許多消費者技術的大規模採用遵循了這樣的路徑:從技術起步,一些標誌性公司或設計師簡化了複雜性,從而推動了一些突破性應用的出現。想想電子郵件的起點——SMTP 協議隱藏在“傳送”按鈕後面;或者信用卡,今天大多數使用者並不關心支付的技術細節。同樣,Spotify 革命了音樂,不是透過展示檔案格式,而是透過提供便捷的播放列表。正如 Nassim Taleb 所說,“過度設計導致脆弱,簡單才能擴充套件。”
因此,我認為我們的行業將在 2025 年採用這種理念:“隱藏技術細節”。最好的去中心化應用已經專注於更直觀的介面,使其操作如同點選螢幕或刷卡一樣簡單。在 2025 年,我們將看到更多公司設計簡單、溝通清晰;成功的產品不需解釋,它們直接解決問題。
加密行業終於擁有自己的應用商店和發現機制
當加密應用被蘋果應用商店或谷歌 Play 這樣的中心化平臺阻止時,它們的使用者獲取受到限制。然而,現在我們看到新興的應用商店和市場正在提供這種分發和發現功能,而且沒有設定門檻。例如,Worldcoin 的 World App 市場不僅儲存身份驗證,還允許訪問“迷你應用”,在短短幾天內就為多個應用帶來了數十萬使用者。另一個例子是 Solana 手機使用者的免手續費 dApp 商店。這些例子顯示了硬體(如手機、裝置)可能是加密應用商店的關鍵優勢,就像蘋果裝置對早期應用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一樣。
同時,還有其他擁有數千個去中心化應用和 web3 開發者工具的商店,遍佈熱門區塊鏈生態系統(例如,Alchemy);以及作為遊戲釋出和分發平臺的區塊鏈(如 Ronin)。然而,這並不僅限於娛樂和遊戲:如果一個產品已經在某些渠道(如訊息應用)上有分發,很難將其轉移到鏈上(例外:Telegram/TON 網路)。對於具有顯著 web2 分發的應用也是如此。但我們可能會在 2025 年看到更多這樣的轉移。
加密持有者將成為活躍使用者
2024 年,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取得了顯著進展,許多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對此表示了積極態度。同時,它也作為一種金融運動繼續發展(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如何擴大了投資者的參與)。到 2025 年,加密貨幣應進一步發展成為一種計算運動。那麼,新的使用者將來自哪裡呢?
我認為,現在是時候重新吸引那些目前“被動”的加密持有者,並將他們轉化為更活躍的使用者。因為目前只有 5-10% 的加密持有者在積極使用加密貨幣。我們可以將已經擁有加密貨幣的 6.17 億人帶入區塊鏈的世界,尤其是在區塊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使用者交易費用降低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新的應用程式將為現有和新使用者不斷湧現。同時,我們已經看到的早期應用程式,如穩定幣、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s、遊戲、社交、去中心化基礎設施網路(DePI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s)和預測市場等,也開始對普通使用者變得更加友好,因為社群更加關注使用者體驗和其他方面的改進。
多個行業或將開始代幣化“非常規”資產
隨著加密行業和其他新興技術中基礎設施的成熟,導致成本下降,資產代幣化的實踐將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這將使得那些由於高昂成本或缺乏價值認可而被視為不可接觸的資產,不僅可能實現流動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全球經濟。人工智慧引擎也可以將這些資訊作為獨特的資料集來使用。
就像水力壓裂技術解鎖了曾被認為無法開採的石油儲備一樣,對非常規資產進行代幣化可能會重新定義數字時代的收入模式。看似科幻的場景因此變得更加可能:例如,個人可以代幣化自己的生物特徵資料,然後透過智慧合約將這些資訊出租給公司。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早期的例子,比如去中心化科學(DeSci)公司透過區塊鏈技術在醫療資料收集中引入更多的所有權、透明度和同意。我們尚未完全瞭解這樣的未來會如何發展,但這些進展將使人們能夠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利用過去未被開發的資產,而不是依賴政府和中心化中介來提供這些資產。
– END –
宣告:本號內容部分為原創,部分整理來自網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網路引用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如需商務合作,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