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南京照相館》《戲臺》正式上映,為這個乏善可陳的暑期檔稍微找回了一點場子。《南京照相館》可能是本檔期最大的黑馬,尤其是在此前諸多國產新片折戟沉沙的情況下。此時此刻,根據貓眼專業版估計,這個暑期檔的主流商業片的預期票房大致如下:
-
南京照相館——12.16億(可能是本檔期冠軍) -
長安的荔枝——8.34億(可能是本檔期亞軍) -
侏羅紀世界:重生——5.50億 -
碟中諜8:最終清算——4.63億(嚴格地說不算暑期檔) -
F1:狂飆飛車——4.21億 -
名偵探柯南:獨眼的殘像——3.93億 -
醬園弄:懸案——3.75億 -
戲臺——3.65億
(其他已上映電影的預期票房均低於3億)
接下來已經確定將在暑期上映、有一定冠軍相的新片,主要就是《731》和《東極島》了。不排除會有一兩部低調的新片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大幅超出預期,但這種可能性極低。現在我們可以問一個嚴肅的問題:這會不會是最近十二年(2014年以來)最差的一個電影暑期檔?不妨先把最近十二年暑期檔的總票房和票房冠軍情況羅列如下:
-
2014年:總票房90.90億,票房冠軍19.76億(《變形金剛4》) -
2015年:總票房124.55億,票房冠軍24.36億(《捉妖記》) -
2016年:總票房124.10億,票房冠軍14.68億(《魔獸》)
(注:從2017年開始,票房包含平臺服務費,有5-10%的影響)
-
2017年:總票房163.57億,票房冠軍56.94億(《戰狼2》) -
2018年:總票房173.80億,票房冠軍31.00億(《我不是藥神》) -
2019年:總票房177.78億,票房冠軍50.35億(《哪吒》) -
2020年:總票房36.16億,票房冠軍31.10億(《八佰》) -
2021年:總票房73.81億,票房冠軍13.28億(《中國醫生》) -
2022年:總票房91.36億,票房冠軍31.03億(《獨行月球》) -
2023年:總票房206.20億,票房冠軍38.49億(《孤注一擲》) -
2024年:總票房116.43億,票房冠軍33.27億(《抓娃娃》) -
2025年:迄今總票房45.10億,票房冠軍未知
(注1:暑期檔的定義是6月1日至8月31日,總計92天)
(注2:票房冠軍的票房是指上映期間的總票房,例如《戰狼2》《八佰》的上映週期均明顯超過了暑期範疇;但是它們在暑期檔之外的票房不計入暑期檔總票房)
粗略一看,今年暑期檔已經確定超過了2020年,所以肯定不是近12年來最差的。但是,事實上,2020年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暑期檔”——電影院7月20日才恢復營業,一開始只有大批進口老片重映,《八佰》是8月21日、傳統意義上的暑期檔接近結束時才上映的。公允的說法是:2020年是暑期檔空缺的一年,而且是因為人力不可抗因素而空缺的,不應納入比較範圍。
剔除2020年之後,形勢就很明確了:今年暑期檔即將與2021年暑期檔競爭“最近十二年最差”的頭銜。究竟是今年更差,還是2021年更差,取決於8月票房能否至少達到25億。這不好說,但是從目前的排片情況看,還是很懸的。就算奇蹟般地超過了2021年,要超過2022年(91.36億)也近乎不可能。總而言之,今年暑期檔要麼是最近十二年最差的,要麼是第二差的,反正都不怎麼光榮。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很多人又會迫不及待地搬出“現在短影片、流媒體太流行,大家都不去電影院了”這一套老生常談。然而,這無法解釋為什麼2023年暑期檔票房創下了歷史新高,更無法解釋為什麼2024年暑期檔明顯好於今年。難道說2023年是一個什麼“短影片小年”,主流短影片應用的流行度突然下降了?或者說,今年跟去年相比,短影片的滲透率又有了什麼突飛猛進的提升?
短影片和流媒體平臺的崛起,對電影尤其是線下影院可能確實構成了長期的深遠影響,但是長期趨勢不能拿來解釋短期波動。就像我們可以認為,房地產價格在長期受到城市化率、人口出生率和老齡化率的影響,但總不能認為某一年乃至某幾個月的房價波動也是這些長期因素導致的。這本應該是常識,可惜很多人似乎不願意尊重常識。
今年上半年,《哪吒2》剛剛創下了全球票房前五名的紀錄。這其實驗證了觀眾在特定情況下是願意進電影院的。有人認為,《哪吒2》過於熱門,可能對其他電影造成了“擠出效應”,二刷、N刷的觀眾太多,觀看其他電影的熱情會下降。這個說法看似合理,但忽視了兩個重要問題:首先,《哪吒2》的票房高峰早在3月就結束了(儘管直到6月才下映),距離暑期檔的時間很長,很難想象“擠出效應”會持續這麼久;其次,《哪吒2》首先擠出的應該是動畫和合家歡電影的票房,這些電影在這個暑期檔恰恰是少數。

《哪吒2》擠出了《醬園弄:懸案》《你行!你上》乃至《聊齋:蘭若寺》的票房?或許《羅小黑戰記2》確實被擠出了一點吧,我不知道。如果一部上映於今年1月的電影,直到今年7月底(而且已經下映一個月)還能大發神威、影響本檔期票房,那麼只能說這個市場太脆弱了。我無法贊成這種庸俗化乃至“玩梗化”的分析問題的思路。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我的觀點一貫明確:內容產業的問題,要從內容本身分析。我們必須尊重宏觀經濟因素、尊重使用者習慣變遷、尊重技術進步,但是決不能不考慮內容本身。許多人習慣於高談闊論“遊戲產業的大趨勢”,卻完全不討論任何遊戲內容本身;羅列了一大堆電影市場的表觀消費資料,卻基本不提電影內容型別和內容質量——這些都是不全面、不客觀的。除非我們要把整個電影產業“開除內容籍”,否則就得以內容為研究出發點。回頭看看歷史上最強的暑期檔——區區兩年之前的2023年夏天,市面上都是些什麼片子?
-
《孤注一擲》,總票房38.49億,檔期票房35.27億; -
《消失的她》,總票房及檔期票房均為35.23億; -
《封神第一部》,總票房26.36億,檔期票房24.81億; -
《八角籠中》,總票房22.07億,檔期票房22.04億; -
《長安三萬裡》,總票房18.24億,檔期票房18.00億。
上述五部電影當中的任何一部,拿到今年暑期檔,都會是無法撼動的票房冠軍。其中三部現代題材電影,在工業標準和完成度較高的同時,還討論了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孤注一擲》,引發了全網的自發熱議,並且至今還在貢獻社交媒體話題。《消失的她》則巧妙地探討了性別關係話題,這是一個敏感的、誰都想討論、但不好掌握尺度的話題。《八角籠中》描述了農村留守兒的狀況,還一進步討論了“除了讀書還能有什麼其他出路”的問題。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些電影對社會問題的討論還比較片面或誇張,但是必須承認,它們已經代表了目前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的較高水平。
2024年的暑期檔票房冠軍《抓娃娃》,與此驚人地類似:以一種輕鬆的態度,非常聰明地討論了親子關係、貧困家庭、教育等一系列本應沉重的社會話題。那個檔期還有一部社會話題屬性更強的電影,即討論校園霸凌和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默殺》——這部電影的總票房為13億,放到今年暑期檔也會是冠軍。
還需要舉出更多案例嗎?2022年的《人生大事》(總票房17.13億、檔期票房亞軍)?2021年的《中國醫生》(總票房13.28億、檔期票房冠軍)?2019年的《烈火英雄》(總票房17.06億、檔期票房亞軍)?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總票房31.00億、檔期票房冠軍)?上述電影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明顯更好。但它們具備一個共同特點:以主流觀眾能接受的方式討論某個社會話題、社會事件或人群。《我不是藥神》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商業和藝術成就都最高;《人生大事》其次,深入描述了一個神秘而邊緣化的職業人群。
哪怕我們把目光從暑期檔移開,也是如此。《你好李煥英》?《第二十條》?《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少年的你》?……從電影藝術或電影工業的視角看,它們並不完美。然而它們都努力地、不失真誠地把社會話題帶入電影院,要麼充當觀眾的“嘴替”,替他們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要麼帶觀眾去看自己曾經想到單從未親眼目睹的“社會奇觀”。社會問題有很多種討論方法,不一定要是激烈的批判,更不一定要抱住某一種表現形式。君不見,當《哪吒2》的主角唱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大批觀眾也由衷地認為,他充當了自己的“嘴替”?這正是《哪吒2》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今年的暑期檔則缺乏這樣的電影。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所有電影都需要致力於討論社會話題,或者以社會話題為核心;但是一個優秀的檔期必須要有一兩部這樣的片子,製造社交媒體話題,點燃觀眾進入電影院的興趣。像《我不是藥神》《孤注一擲》這樣的片子,可以製造巨大的“外部效應”,讓大家認為電影院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假如同時有兩部這種片子上映,則將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這就是2023年暑期檔發生的事情——《消失的她》尚未下映,《八角籠中》接踵而至;前兩者的風頭剛過,《孤注一擲》又上映了。夾在其中的《長安三萬裡》《封神第一部》《熱烈》,不但沒有被“擠出”,反而享受了外部性的好處。就連《巨齒鯊2》這種二流好萊塢大片都能在縫隙中拿下8.26億票房。
附帶說一句:有可能成為今年暑期檔票房亞軍或前三名的《長安的荔枝》,看似一部古裝片,其實已經算是本檔期“社會屬性”最強的新片之一了。至少在許多觀眾心目中,它講述了一個“社畜如何努力完成領導不切實際要求”的故事。這就是所謂“聰明的、以電影院能接受的方式”討論社會話題。這個模式或許也將成為今後幾年,國產片票房成功的一個基礎模式。
祝大家週末和暑假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