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小謝,被家暴16次導致左腎無功能,起訴前夫賀某及其母親公司,已經取得勝訴,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小謝91萬元。
對於這筆賠款,小謝說至今沒有收到一分錢。

她說:“我知道這份判決書他們並不會執行,不會給我一分錢,我要的也不是賠償,我要的不是錢,我要的是一個公平公正。”
什麼叫公平公正。
這錢是法院判決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公平公正的體現。
但我也很能理解小謝說這句話的出發點,她說“我要的不是錢,是公平公正”,那是因為小謝這個人就是太純善,膽子小,怕的不是前夫一家,而是猜不透的人心。
大家想想,這話是不是經常聽人講?時不時就有人會說“其實我要的不是錢,就是要一個說法”……為什麼大家總會這麼說?錢本身又不是髒東西,該給你的就應該給你。
出現這種表達上的“推推搡搡”,就是對人心的懼怕。
因為有的人,他可以在你一無所有、步履艱難的時候無限量上演同情,鼓勵你,支援你。可你拿到了錢之後,他們很可能就會給你潑“就是炒作撈錢”之類的髒水。
理解小謝這種唯唯諾諾的陳述,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事:這個世上有很多人,他們看到你一直痛苦著,便可以發揮上帝視角優越感,滿足自己的同情心;可一旦你好起來了,他們就會原形畢露。
因為有的人只是不想看到你擁有他沒有的東西。
還記得楊妞花吧,當初她尋親的時候,講述自己從小被人販子拐跑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同情她,支援她尋親,跟她一起忿忿不平指責人販子,一副道德楷模的樣子。但是當楊妞花終於透過自己的堅持不懈把人販子餘華英送上法庭,和親人團聚,過上全新生活,然後開啟帶貨直播的時候,有很多人在罵她,說她炒作自己的故事,就是為了賣貨……這種風言風語,雖然我們可以不理會,但誰也不可能避免這些爛汙之事擾亂自己的心緒,有的人承受能力差,就是會受不了。
不管現實中還是網上,很多人就是這樣。你得到了你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他們還是什麼都沒有,於是見不得你有。
錢和物質,大多數人年輕的時候都覺得很俗氣,一個人做事一旦涉及到以金錢或物質為結果,就顯得好像動機不純,好像不是好東西,好像是蓄謀已久的暗箱操作……
一個人明明自己是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如果他聲稱“不求賠償只要公正”,幾乎所有人都支援他,嘴上化身公義代言人。可一旦這個人打官司拿了賠償,一定會有一大群人跳出來對他未來的日子指指點點。
越是純良的人,越是在乎這點名聲,總覺得錢是不可談的,總試圖讓那些潛在的噴子知道“我不是為了錢”。
好人總是太在乎壞人的感受了,因為壞人的話語權太大,我們現在網際網路不就是這個狀態嗎。
可是,小謝,不要錢你要什麼,難道要你前夫一家子的臉?他們也沒有啊。
你說的“公平公正”到底有沒有,現在你應該嚐到一點滋味了,如果再對“錢”這麼可有可無,那你真的什麼都沒有。
也許沒有這筆錢,你也可以照常生活下去,也可能會活得好,但這就不是公平公正。
壞人一沒良心,二沒悔意,三沒道德,他們只剩錢了,錢也不按判決給,那麼公正蕩然無存。
好多人就是太正派,太乾淨,你的乾淨換不到那些人的一點點人性。
人性這個東西,慢慢想想,都有規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經歷這樣的時刻,明明自己問心無愧,卻要被動地被別人心裡的髒給汙染一下。
他們可以看著我們吃糠咽菜,艱苦度日,還要給他們提供茶餘飯後的討論素材,然後還不能見我們有一點好,就因為這個好他們沒得到過。
這是人性,人性是比52赫茲還難捕捉的噪聲,暗面總會在莫名其妙的地方湧現,但很難復刻和定型,下一次它又是另一種形狀。
很多東西,真的別為它不斷內耗,該怎樣就怎樣,自己行得正,永遠別被外界的聲音干擾,別搭理那些髒東西,到頭來你會明白越是在意,自己就越是擰巴。
既然官司的判決就是賠錢,那就盯死他們付錢,不要再說“我要的不是錢”。
錢並不髒,錢在某些人的嘴裡髒是因為他們本身髒。小謝就應該大聲地理直氣壯地要求堅決執行判決,“給我錢”,而不要說“我不是要錢,我只是要公正。”
此時此刻,錢就是公正。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