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前總理歸信曾罹焦慮症見證生命走過各樣試煉與艱難

「以主為中心」將個人生命連結於神
莫里森出生於雪梨,從小在教會長大,帶著深厚的信仰根基,自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畢業後,1998年起進入公職體系服務,並於2007年以議員身分開始從政之路。
倚靠教會信仰,他在工作中實踐「以主為中心」的教導,也曾在2021年4月舉辦的澳洲教會大會中發表演說,提醒「既然被選召為上主的僕人,那不論我們做些什麼,每件事,都是服事主的一部份。」
自卸任澳洲總理職務後,莫里森將此段經歷著述成書,於2024年出版《Plans For Your Good: A Prime Minister's Testimony of God's Faithfulness》一書(暫譯:為你的好處計劃:總理對上主忠誠的見證》),娓娓道來個人生命如何連結於主的信仰之旅。
生命盼望在乎主
莫里森在書中提醒眾人再思:「我是誰?」、「我應該如何生活?」、「我的盼望從何而來?」
受訪時莫里森接著表示,擔任總理期間未能過多深入談論信仰,但除去首長的身份後,就能非常公開地談論教會信仰並宣揚祂。
回顧四年任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正逢全球陷入疫情危機,「這堪稱自二戰以來,澳洲面臨的最大危機。」
為了防堵疫情擴散,澳洲於當時選擇採取嚴苛的管制措施,雖然政策遭遇許多人的批評,但也讓這個擁有2,500萬人口的國家,成為在2020年少數能將社群新增病例降至0人的國家之一。
莫里森憶起,那是段非常艱難的時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存在,也因此導致社會大眾普遍性焦慮,「大家都在試著理解發生了什麼事,並想辦法為疫情的發生找出合理的理由。但我只知道,國家正在面對相當危險的病原體,我們必須要好好地處理這件事。」
「這很艱難。永遠不可能做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措施與回覆。」
另外,莫里森也透過著作,坦承表示自己在2021年擔任總理期間,即開始承受焦慮症的折磨,且需要藥物治療。
「焦慮是人之常情。」莫里森說明,焦慮的原因並非源自於施政帶來的挑戰,或是國家面對的安全威脅,「主要是因為身體上的疲憊,加上四面八方而來,無情又源源不絕的人身攻擊、報復性攻擊。」
莫里森稱,我們都是有情感的血肉之軀,各種攻擊的發生,都會在事發後的好長一段時間繼續影響我們。
然而,莫里森也提醒眾人,「我對弟兄姊妹說,痛苦時我跪下來向主禱告,也尋求教會朋友與其他人的支援和建議;但我的身心仍受影響,所以也適時選擇醫療的幫助。」
「每位信徒都應多關注焦慮的相關議題,並將自己的憂慮交給主。」
他呼籲,焦慮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那些造成焦慮的煩擾也都是真實存在的課題,不能夠一昧的忽視、以為所感受到的不適並不存在,「應該妥善的面對問題、交託於主,讓祂成為我們的平安。」
有屬靈夥伴的信仰生活
要直面各樣困難,莫里森強調擁有屬靈夥伴的重要性,「任職總理時,弟兄姊妹們用禱告扶持了我,還有牧師團也成為我隨時的幫助。」
他認為,不論任何景況,「當我們跪下禱告時,主會幫助我們;當我們進行反思時,祂也會幫助我們。主也會持續透過在我們周遭的人,隨時賜下鼓勵和支援,願所有人一起尋求祂、成為蒙福的人。」
目前日益世俗化的社會,讓人只要一不留心就可能被絆跌,這讓教會信徒團契的存在更加重要,讓肢體成為彼此的力量、智慧與支援,實際生活在充滿愛的群體中,同樣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與祝福。
無論成功或失敗,皆能從主支取力量
除了坦承曾遭遇的身心問題,莫里森亦揭露,出社會工作後開始碰到諸多失敗和挫折,「但是透過失敗,我也明白,與其將人生價值寄託於個人成就,更重要的是專注於主對人無條件的愛。」
他見證說,我們不需要努力地向主證明任何事情,也不需要證明我們正在做的、走在祂所預備的道路上,「因祂愛我們原來的樣子,包括那些破碎與失敗。」
  • 有肢體支援的團契生活,會成為困難中即時的幫助。(圖)
不論再大的失敗,主的愛都能夠改變一切,只要我們願意接受祂、改用祂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而不是用世俗的任何條件與標準來評判。
從澳洲總理的高位退下後,莫里森也分享,他在那幾年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無論人生在哪個階段、什麼位置,祂的慈愛都是永恆不變的。」
長按上圖  進入讚賞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