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成功靠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力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中,芒格講了每日期刊的軟體業務,另外也再次談到了李光耀(因為他在2015年過世了),還談了芒格關於網際網路的看法,他認為網際網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至於關於一些投資和人生智慧上,可以摘取以下幾個要點:
  • 搜尋反面案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 成功靠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力。
  • 不值得信任的人,離他們遠遠的。
  • 別隻想怎麼才能更精,先求如何才能不犯傻。
  • 整天哼哼唧唧地怨天尤人,誰都救不了你。
  • 變富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慢慢變富,才能細細體會其中的美妙。
一、搜尋反面案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搜尋反面案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的一位董事提議,我們應該列出客戶的所有痛點,把這些痛點逐個消除。他的提議非常有道理。在服務行業,只有全力以赴,為客戶消除所有痛點,才能超越競爭對手。
當科技變革的大潮席捲而來之時,很多公司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IBM從生產製表機、電子秤等產品起家,逐步成長為早期計算機市場的霸主。後來,在計算機行業一波又一波的變革中,IBM漸漸也跟不上時代了。當公司遭遇顛覆性的技術變革時,失敗是一種常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只能被時代淘汰。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這是芒格從達爾文進化論中學到的東西,在自然和社會進化中,總會有些人、有些組織、有些思想會被淘汰。
那麼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呢?則只能靠適應環境的變化,實現自身的進化,超越對手,獲得充分的生存資源;而在人的進化過程中,往往需要找反例。按照芒格這裡的介紹,有兩種找反例的方式。
一種是尋找現有客戶的痛點,並消除這些的痛點。我們沒法透過問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出某些東西,因為有時候客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所以做企業要往相反的方向考慮,思考面臨的問題,思考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哪些問題。生物進化的過程,都會改變原來不利於生存的基因。
另外一種就是思考被淘汰的案例,想想他們為什麼被淘汰,芒格舉了柯達、通用、IBM等公司的例子,這些例子都可以用進化論的角度加以解釋,環境變化了,如果依然固守原來的經營領域和經營方式,自然就會被淘汰。
二、成功靠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力
我天生就有這個能力,當我想專心讀書的時候,我可以遮蔽外界的一切,我甚至感覺不到別人的存在。我經常只顧著和書裡的古人對話,別人就在我身邊,我卻視而不見,這讓別人很惱火。可以這麼告訴大家,在我見過的所有的聰明人之中,沒一個不大量閱讀的。
還有的人習慣同時做幾件事,他們最後很可能一事無成。同時做好幾件事,表面看效率提升了,實則不然。把精力分散在很多事上,總是浮於表面,缺乏深入思考,這相當於把自己的軟肋和弱點暴露在別人面前,最後很容易吃虧。一心多用是個壞毛病,很多人在不知不覺間掉入了這個陷阱。
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地做一件事,沒這個能力,我絕對不可能成功。我的成功靠的不是智商,而是專注力。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我們都知道專注的作用,但是很多時候卻做不到專注,我自己是做不到的,看篇文章、寫篇文章,常常就會跑去看看手機,有時候是看有沒有消息,有時候是看一些別的什麼,然後就被各種資訊給吸引過去了。
專注是一種能力問題,也是一個習慣問題,有時候還是一個對自己慾望的控制問題。想做多件事情,有可能是因為沒想清楚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還有可能是因為想得到的東西太多;另外,有可能是在乎太多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在乎別人的想法,芒格也說自己專注於閱讀會對旁人視而不見,如果出於禮貌和社會認同考慮,就會做不到這一點。
精力分散的危害很大,投資世界或者其他活動,要做到略高於平均水平,常常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智商,很多東西是普通人都能夠想到、認識到的,但是人們總是會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場外因素的影響。專注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思維效率和思維深度,有助於我們辨別關鍵的投資機會和投資風險。
那些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專注的品質,比如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陳毅用蘸墨水吃餅,作為一項能力,專注是一種可以訓練的,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就透過在鬧市區看書,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三、不值得信任的人,離他們遠遠的
只和自己信任的人交往,不值得信任的人,離他們遠遠的。這是一種很基本的生活態度,學校應該把這個道理教給學生。在學校中,如果學生們懂得了這個道理,肯定有40%的人,馬上就沒人搭理了,別人都不願意和他們說話。
我們的社會倡導民主和平等,學校教學生這個道理,應該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你們知道就行了,很多人不靠譜,是害人精,有智慧的人遠離害人精。
信任是你自己贏得的。你自己做事情總是很靠譜,時間久了,別人自然會信任你。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我們都需要學會跟正確的人同行,但是如果我們往另外的方向想,則是芒格這裡說的,遠離不靠譜的人
信任是一種寶貴的品質,我們不信任的人,如果還跟他們保持聯絡,那就很容易給我們造成危害。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雖然說有時候人們會因為利益而出現短暫的結盟,但要建立長期的關係,信任是基本的條件。
並且做價值投資,更偏向於長期的關係,信任就更加重要了,不靠譜的人,可能就會給我們挖坑。當然,信任這種東西,有時候是可以被操縱的,投資領域也會如此,人性都有弱點,金融領域不乏利用人性弱點的產品設計。
就像有次跟朋友說的,金融領域賺錢最快的方式就是:獲取別人的信任,然後出賣別人的信任賺錢。這樣的操作並不是少見的,金融騙子還真會並且在這麼做,遠離不信任的人,同時要識別哪些信任是真實的,哪些信任本身是一種操縱。
四、別老想怎麼才能更精,先求如何才能不犯傻
誰不知道好公司好啊?問題是,以資產、利潤為參照,好公司的價格也高啊,這就把很多人難住了。投資可不是知道哪家公司好這麼簡單,真這麼簡單,連傻子都能賺大錢了。越好的公司,價格越貴,賠率越低,這個道理我早就知道了。
我並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只是在少犯傻這方面,我比別人做得稍微好一些。別人都想著怎麼才能更精,我只求不犯傻。一個是不犯傻,另一個是活得長,做到了這兩點,你一定是人生贏家。大多數人以為,不犯傻有什麼難,其實還真很難。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這跟進攻與防守、賺錢與不虧錢的關係是類似的,人們都希望進取,希望透過進取獲得利益或者成就,但是常常會忘記防守,自然就會出破綻。只懂進攻,不知道防守的,最後的下場都很慘,典型的就是越滅吳之戰中,轉折點就是吳國當時率領精兵北上去跟晉國爭霸,然後老家被越國偷了。
關於尋找好公司,其實好公司根本不需要尋找,市場上聰明人很多,好公司早已經明牌了,絕大部分人都知道茅臺、可口可樂、蘋果等公司是好公司。發現好公司,並不需要有很聰明,普通程度也能發現。但是,價格就是一個問題所在,而價格常常是等來的,對於好公司而言,合適的價格不需要很高明的數學就能夠評估出來。避免犯傻的意義更大,這裡的犯傻主要包括買入差公司、買入自己不熟悉的公司、在一個很高的價格買入等等,只要避免犯傻,顯然就不會出現大的虧損。
那麼問題是“不犯傻”為什麼難做到呢?在較大程度上與人的心理規律有關,用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其中的傲慢、嫉妒、貪婪都會導致忽視“不犯傻”,比如人都是要面子的,並且喜歡被別人誇耀,所以很多時候想做一些看起來“酷酷”的事情,顯然變得“精明”比“不犯傻”更讓人們有一種“酷酷”的感覺。另外,還包括人性的貪婪,貪婪會迷惑人們的雙眼,當眼睛盯著利益的時候,怎麼能夠注意到“犯傻”的舉動呢?
所以說呀,虛榮之人得不到榮耀,貪婪之人得不到名利
五、整天哼哼唧唧地怨天尤人,誰都救不了你
我想告訴你們年輕人,在未來50年裡,沒有大災大難是不太可能的。過去這幾十年,我們已經算運氣很好了。將來,災難很有可能出現,但是整天瞎琢磨這些事,什麼用都沒有。做投資的時候,你要心中有數,知道將來可能出現大災難。在投資之外,就別想那麼多了,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得好:”結婚之前,擦亮眼睛。結婚之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災大難,該來的總會來,富蘭克林說得很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了。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總是有些群體衰退,有些群體興起。當逆境不期而至時,我們應該敢於迎難而上,這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整天哼哼唧唧地怨天尤人,誰都救不了你。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大災大難的可能性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這裡芒格區分了投資之內和投資之外兩種情況,投資之內我們要對各種災難心中有數,這樣也避免意料之外的巨大損失,但是投資之外,如果整天擔心災難某天會來臨,可想而知,我們的生活大機率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嚴重降低幸福感。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一種智慧,畢竟對於既成事實,如果強行改變,並不能使生活變得更好,說不定還會更糟,適應常常是更好的選擇,而要適應則不能在心理上有牴觸情緒,整天怨天尤人,就是內心牴觸思想的外在表現。
這段話也對應了芒格在本篇講話中的另外的一段話:“總是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這是明智之舉。意料之外的好事容易處理,意料之外的壞事經常讓人措手不及。”
六、變富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慢慢變富,才能細細體會其中的美妙
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太厲害了,我可不敢和他們比。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急著發大財。急著賺錢,很可能適得其反。我覺得還是慢慢變富比較好。
變富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慢慢變富,才能細細體會到其中的美妙滋味。我建議你們像我一樣慢慢變富。一夜暴富有什麼好的呢?暴富之後,很可能不是被自己敗了,就是被別人騙了。慢慢變富,一輩子都樂趣無窮,有滋有味。我建議你們慢慢變富。
查理·芒格,《2015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講話》
像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那樣的人,終究是少數,並且他們的父母也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比如拉里佩奇,父母都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計算機教授,從小在計算機氛圍中長大;謝爾蓋布林出生在莫斯科,六歲時候父母居家移民到美國,老爸是馬里蘭大學的數學教授,老媽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他們都是頂尖聰明的人,並且都受到了普通人所無法企及的教育。
世間很多權勢、地位、財富等等,都是需要靠慢慢積累的,而且前期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比如毛主席為革命事業就貢獻了一生,還有六位親人因此而獻出寶貴的生命。如果沒有自己的時間積累,或者父輩們的時間積累,即便是迅速擁有了足夠高的地位和權勢,也守不住。比如北周宇文覺,即便承蒙宇文泰的餘威當了北周老大,還是開國之君,在堂兄宇文護面前,還不是說廢就廢、說殺就殺,而其弟弟宇文邕,從被立為君主到剷除宇文護,用了快十二年時間。
獲取財富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時間的積累,獲得巨大的財富的可能性很低。並且從統計學角度,世界上總的財富就那麼多,而每個人都想迅速致富,怎麼可能?慢慢變富才是常態,並且慢慢獲得的財富,我們能夠同時積累守護財富、延續財富的技能和心態。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