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之父“楊曉明被判死刑”?打了三針的人心裡都抖了三抖

最近,一則 “楊曉明被判死刑的訊息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各大社交平臺紛紛被這一話題刷屏。然而,當我們撥開層層迷霧,深入探尋事件真相時,卻發現這不過是一則漏洞百出的謠言。這背後所反映出的種種現象,實在值得我們好好說道說道。
訊息源自愛企查,可其中的錯誤卻十分離譜。楊曉明原是中國生物的董事長,與之相關的北京生物新冠疫苗,隸屬國藥集團,和科興毫無關聯。將兩者強行捆綁,實在是張冠李戴。儘管楊曉明確有違規行為,也被罷免了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務,但截至目前,官方並未公佈其具體違法詳情,更沒有所謂 “被判死刑的通報。
可令人費解的是,如此破綻明顯的訊息,卻能在自媒體上瘋狂傳播。大眾似乎對疫苗存在一種模糊認知,覺得不管是國藥還是科興的,都大同小異,這種誤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謠言的擴散。
楊曉明到底有沒有被判死刑,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DeepSeekDeepsSeek是這樣回答的:
關於楊曉明被判死刑的訊息,目前沒有任何權威官方渠道(如司法部門、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釋出相關資訊。根據公開資料,楊曉明此前因涉及違紀問題接受調查,但具體案件進展和判決結果需以官方通報為準。
以下幾點需注意:
權威資訊缺失:死刑判決在中國屬於重大司法事件,通常會有公開的審判程式和官方通報。截至目前,尚無可靠信源證實此事。
法律背景:中國近年對經濟犯罪等非暴力犯罪慎用死刑,若楊曉明案件涉及違紀或經濟問題,判處死刑的可能性較低。
警惕不實資訊:網路資訊需謹慎核實,尤其是涉及敏感話題時,建議以權威媒體或司法部門釋出的訊息為準。
建議透過官方渠道或正規新聞媒體持續關注案件進展,避免輕信未經證實的傳言。
雖然DeepSeek資料庫截止時間是20245月,但是它的回答卻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但凡用這個邏輯想一下,就知道愛企查轉發的那條訊息極不可靠。
透過這一事件,我們不得不反思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小道訊息緣何大行其道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虛假訊息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令人咋舌。人們似乎更傾向於相信那些未經證實的小道訊息,而對官方權威資訊置若罔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大眾的獵奇心理作祟,小道訊息往往更具話題性和刺激性;另一方面,資訊獲取的便捷性讓人們懶得去甄別真假,隨手轉發成為常態。
2. 官方媒體與自媒體的流量博弈
官方新聞媒體本應是權威資訊的第一發布者,可在此次事件中,卻將大量流量拱手讓給了自媒體。這不禁讓人思考,官方媒體在資訊傳播的時效性和傳播方式上,是否需要做出改變?是釋出渠道不夠多元,還是內容形式不夠親民,導致大眾更青睞自媒體的訊息?
3. 企業公關的缺位
無論是國藥還是科興,面對這樣的不實訊息,企業公關部門似乎反應遲緩。在謠言擴散的過程中,沒有及時站出來澄清事實,消除大眾的疑慮。企業公關的職責不僅僅是維護企業形象,更要在關鍵時刻及時發聲,回應社會關切。
4. 大眾需要的只是一個“是”或者“不是”的簡單回答
人工智慧受限於缺乏明確官方來源,回應時只能依賴推理,難以直截了當地給出 “是” 或 “不是” 的簡單答覆。然而,大眾往往更傾向於無需深度思考的簡單答案,這是普遍存在的現實,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滿足的大眾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不僅給官方媒體和公關公司帶來難題,也讓他們難以做出簡單的 “是” 或 “不是” 的回應。而也正是因為不能簡單輸出這種“是”或者“不是”的答覆,官方的渠道的公信力受到了損傷。
可這恰恰是小道訊息和謠言的 “生存空間”。它們無需任何證據便能斷言 “是” 或 “不是”,只要一味迎合大眾心理,就能讓訊息迅速傳播,獲得爆表的流量,成為爆款。在追求快速獲取明確答案的浮躁氛圍下,不實資訊得以肆意滋生,而真相卻被淹沒在這種簡單粗暴的傳播模式中 ,亟待我們提高甄別能力,避免被其誤導。
5. 大眾心理剖析:我們究竟在擔心什麼
當人們瘋狂轉發這則小道訊息時,真的是在關心楊曉明的死活嗎?恐怕更多的是對自己接種的三針滅活疫苗的擔憂。畢竟疫苗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健康,一旦出現類似謠言,難免會引發大眾的恐慌。但令人遺憾的是,對於大眾真正關心的疫苗安全問題,相關部門並未及時給出明確解釋,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安情緒。
6. 小道訊息轉發背後:一種社交 “怪癖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熱衷於轉發小道訊息,卻很少想到向豆包、DeepSeek 這樣靠譜的人工智慧去求證。這就好比過去人們見面遞煙,明知吸菸有害健康,卻把它當作一種社交方式。在當下社會,部分人似乎覺得不參與傳播小道訊息,就無法融入群體,甚至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這種奇特的社交心理,也在無形中助長了謠言的傳播。
在這個資訊繁雜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盲目跟風,不隨意轉發未經證實的訊息。同時,官方媒體、企業以及相關部門,也應肩負起各自的責任,及時釋出權威資訊,回應社會關切,共同營造一個清朗的網路空間和健康的社會環境。
當然,“水至清則無魚”,如果網路資訊太過乾淨,大家又會覺得是被和諧掉了。
所以,習慣了就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