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燕七如歌
既想要無線耳機的便攜,又想要HiFi耳機的音質,最靠譜的方案是什麼?我相信有不少老鐵會說選擇HiFi耳機廠商出品的TWS耳機即可,因為音質是HiFi耳機廠商此類產品賴以生存的根本原因。這個答案固然沒錯,但你若是知道有HiFi廠商專門整TWS耳放,你就知道TWS耳機的音質上限在哪裡。
▲這裡我所說的就是上圖這種,一個耳掛式藍牙耳放加一對HiFi耳機的腔體,這種組合就是TWS耳機音質的極限。這類產品市面上不多,但是有,比如QDC和飛傲都有同類產品,只不過相對而言較為小眾。在這小眾市場裡,來自英國的HiFi品牌iFi的這款GO pod就是高階之作了,釋出於2023年年底,也是我覬覦很久的HiFi好物。
▲之所以覬覦了很久,一來是個人對真無線耳機音質的關注比較多,體驗過不少HiFi廠商出品的真無線耳機;二來我想拯救手裡收藏的這幾款JVC木振膜耳機。要知道JVC的木振膜耳機是一絕,但是很吃推力,而且佩戴不大友好,加上線材也OUT了,所以想再聽它的聲音是需要忍受一些不快的。尤其是這款價格最高的FX1200,線材與耳機的連線處接觸不良,原本想著就這麼吃灰了。沒想到有了iFi的這款go pod,一切迎刃而解。
▲首先就是佩戴方面,iFi go pod的體積看著雖然有些大,單邊重量也達到了24克,但實際戴在耳朵上時一點不顯沉,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矽膠耳掛非常柔軟,非常貼耳,佩戴相當舒適。其次在聲音方面,JVC木振膜耳塞的聲音需要較合適的前端才會通透、溫潤,iFi go pod像萬能耳放一樣,音色飽滿明亮、解析近乎犀利、整體通透,幾乎無晦澀之感,風格有些當代高解析的風範,讓人耳目一新。
▲關於iFi go pod,我覺得有必要從開箱說起,並不是其包裝多麼豪華,而是包裝盒背後的賣點較為明確!首先它是一款全平衡藍牙耳放,兩邊掛耳裡各內建一塊Cirrus Logic晶片,並且採用全平衡放大電路。按官方的介紹是失真低、背景黑。其次,iFi go pod可自動檢測耳塞阻抗,一共有16Ω、32Ω、64Ω以及300Ω四種濾波器風格自動匹配,這一點應該是便攜藍牙解碼耳放的首創吧?再者,在藍牙方面它搭載的是高通5.2藍牙,支援驍龍暢聽技術,支援24bit/96KHz高畫質傳輸,同時支援LDAC、LHDC/HWA、aptX Adaptive、aptX、AAC以及SBC。除此之外,iFi go pod還支援IPX5級防水、防汗和降噪通話。初次體驗這種產品的老鐵可別忽略這些細節,但凡你有運動的需求,防水防汗啊包括降噪通話其實和佩戴同等重要,一個不爽就會覺得浪費錢了。續航方面,它是內建750毫安鋰電池,官宣總續航可達35小時,同時支援Qi無線充電和USB快充。續航其實夠長了,快充和無線充電則是加分項了。
▲iFi go pod的收納盒必須得展示一下,雖然是塑膠的,做工出色,表層類膚塗層做出了質感和高檔感,玩外設的老鐵一聽就懂,就是ABS鍵帽上那種類膚塗層,感覺很特別的。
▲收納盒體積有點大,左邊有顯示續航的燈效就不展示了,直接看收納盒裡面的,開蓋後就有兩枚頂燈,還不是簡單的燈珠,頓時讓它有了珠寶收納盒的既視感。包裝盒裡面的空間也足夠大,不管你適配的耳機腔體有多大,收納都不是問題!
▲終於到了給各位展現go pod真身的時候了,它的整個機身是一個軟矽膠耳掛加一個長方形機身組成,耳掛是可以拆卸的,直接插拔即可。各位看到MMCX插頭不要驚訝,因為配件裡還有一對.078雙針插頭的耳掛。
▲如上圖所示,我之前還看錯了,以為是分版本的,而我更想拯救我手裡的JVC木振膜耳塞所以選擇了MMCX插頭,誰知驚喜這麼大?畢竟現在0.78雙針的耳機居多。
▲你要說為啥iFi go pod價格這麼高,看了產品細節還是覺得貴有貴的道理。耳掛的左右標識即使是盲人也能摸出來,插拔處都是凹槽紋理設計,細節不可謂不講究。
▲再看機器本體,兩塊不規則的金屬片好像有點畫蛇添足哈。注意了,go pod沒有任何物理按鍵,兩塊金屬就是它的觸控操作區。播放/暫停/接聽電話、切歌、音量調節、語音助手都在帶藍牙指示燈的那塊金屬片上;另一片金屬片則是麥克風。操作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個設計有點異類,好在觸控操作是挺方便的,因為面積夠大。
▲機身底部除了充電的金屬觸點也沒啥,它在放置收納盒裡是有明顯的磁吸作用的,即使開啟收納盒翻過來搖晃也不容易掉下來。
▲因為iFi go pod有自動識別耳塞阻抗的功能,我擔心它有底噪,特地用了非常易推的興戈EW200測試,結果沒底噪不說,iFi go pod還賦予了一些柔和與舒展的音色,讓它的樂感更為自然了,那中頻的器樂泛音令人印象深刻。
▲為了測試iFi go pod的推力,我又給換上了TINHiFi的P2+黃金版,這是一款需要上臺機的平板振膜耳塞。音色依然通透,解析細膩自然,動態保持的還不錯,整體沒有明顯的昏暗之感,缺點是人聲不夠飽滿,入耳有點纖細。
▲儘管推TINHiFi的P2+不大完美,但畢竟當下的耳塞大部分都算易推,所以最後我又測試了下山靈的8單元圈鐵ME900。在iFi go pod的搭配下,其動態和解析相當出彩,聲音乾淨利落,暖聲並不明顯,甚至有點偏監聽的中正味。注意,ME900是雙動圈,在iFi go pod上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跡象,下潛深、速度快,凝聚感結實,動態凌厲,瞬態也很出彩,整體通透、強勁,可以說是絕配。在人聲方面,它不像搭配JVC木振膜那樣突出高解析,對厚度與柔和度以及亮度的把握相當細膩,有點脫塞感,但又保持著口型感,相比干淨,我覺得更適合的詞是通透,有韻味。高頻方面的動態也是沒問題的,瞬態和低頻一樣出彩,而且延伸感很明顯,聲場規模宏大規整。整體上是很輕易的表現出ME900的潛力的,對於大編制的交響樂信手拈來,有幾分刺激。高頻的器樂表現和中頻人聲風格一致,並不算刺激,四份素質感,六分樂感,毛刺少,泛音有些鮮活感,初聽覺得中正,再聽韻味不斷。
▲整體總結部分不知道這款iFi go pod當初上市為何沒有火,大機率是價格較高,再者本身屬於小眾品類。不過有一說一,它的音質真的不錯,有閒庭信步的大家風範,中正不乏韻味,素質感又一點不弱。除此之外,它還有自動匹配不同阻抗耳塞的拿手絕活,非常適合資深發燒友和耳機玩家。在個人發文之前特地看了下,其價格和當初的上市價只是略降了一點點,不知道下個月的年中大促會不會有較大的折扣,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