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算力底座,重構AI基石。
今年以來,從DeepSeek、宇樹機器人,到“中國版阿斯麥”新凱來……一大批中國科技創新驚豔世人。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背後都閃耀著華為的身影。
特別是華為雲,一邊在晶片底層深耕,一邊以CloudMatrix瞄準超節點衝鋒,將訓練、推理、具身智慧全面推上雲端,終成英偉達之外的“算力第二極”。
今天,即便英偉達AI算力依然佔優,卻悄然喪失壟斷的“鐵王座”。
當中國再次面臨科技鏈的硬封鎖,華為的超節點突破,正引領中國AI邁向更自主、更普惠、更顛覆的新時代。

2025年3月18日,美國加州聖何塞。
在號稱全球“科技春晚”的英偉達GTC大會上,黃仁勳重磅釋出了全新的Blackwell Ultra GPU,以及基於該晶片的NVL72伺服器,震驚世界。
由8個NVL72機架組成的完整版Blackwell Ultra DGX超節點,算力高達11.5 ExaFLOPS FP4。
算力爆表背後,英偉達的“超節點技術”,才是不傳之秘。
什麼是“超節點”?
簡單來說,超節點是一種突破性的智算硬體架構。
在傳統的AI伺服器裡,一張計算卡中僅能容納8塊GPU晶片。這導致GPU之間傳輸速度快,但計算卡之間傳輸速度慢。
本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可如今,伴隨AI崛起,行業巨頭動不動要連線起成千上萬、乃至10萬計的GPU,使其漸漸成了一個大麻煩。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當年Meta為訓練4050億個引數的Llama 3大模型,使用了包含16384塊NVIDIA H100 80GB GPU的叢集。
常言道:三個和尚沒水喝。更何況,這是16384個“和尚”挑“三峽”,導致平均3小時就發生一次意外報錯,浪費了巨量的時間、算力、人力成本。
而要解決這個大問題,一要將AI伺服器進一步整合,二要提高算卡間的網速。
NVL72超節點技術,因此應運而生。
簡單理解,NVL72就是一個裝了72張GPU的超級AI伺服器,算卡之間透過NVLink網路技術連線,令AI的算力和通訊速度幾何倍數提升。
NVL72基礎上,還能不斷疊加,變成NVL144、NVL288、NVL576……
超節點技術加持下,成百上千顆GPU不斷疊加,卻依然能像一顆超級GPU一樣,協同高速執行。
可這樣的超節點技術,一度為英偉達獨有,且是封閉生態,不容任何人染指。
對此,連谷歌、亞馬遜都要另闢蹊徑;遭遇高階AI晶片禁運的中國,也只能望洋興嘆。
但不論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中國人相信,一定能突出重圍。
2024年9月,華為全聯接大會,華為雲釋出了AI原生雲基礎設施架構CloudMatrix,透過計算、儲存和網路技術的協同創新,打造“超節點+叢集”系統算力解決方案。

▲華為公司常務董事、華為雲計算CEO 張平安
就在2025年4月10日,華為雲生態大會2025上,華為公司常務董事、華為雲計算CEO張平安又公佈了AI基礎設施架構突破性進展——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已在蕪湖資料中心規模上線,成為國內唯一正式商用的大規模超節點。
華為雲超節點,強在哪?

當AI成為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如何讓AI更好地走向產業落地,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答題”。
而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就是華為雲給出的答案。

▲CloudMatrix 384超節點
傳統的雲服務,以單臺伺服器作為交付單元。
而基於超節點技術的華為雲CloudMatrix 384,提供的卻是一種動態組合的算力切片。
它透過“一切可池化”“一切皆對等”“一切可組合”三大創新設計,以及HCCS等全自研通訊協議,最終在算力密度、互聯頻寬、長穩執行上,實現了全方位提升。
算力上,華為雲透過新型高速匯流排,實現多卡緊耦合互聯,成為一個超級雲伺服器。
這使其算力規模領先,訓練超大規模大模型亦不在話下。
在互聯頻寬上,華為雲CloudMatrix 384透過超高頻寬Scale-Up新型高速匯流排網路,實現從“傳統乙太網”向“共享匯流排網路”演進,資源互聯頻寬大幅提升。
穩定性上,CloudMatrix 384支援長穩執行,故障分鐘級恢復。
簡單來說,CloudMatrix 384,就是384張昇騰算力卡組成的一臺AI伺服器節點。這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商用超節點,相較英偉達NVL72,它規模更大、算力更強、效能更優,由此成為AI推理時代的新動力。
實際上,伴隨DeepSeek的橫空出世,華為雲超節點已經在其中一展身手。
2025年1月底,矽基流動正考慮部署DeepSeek。可簡單一算賬,一個月要動用80臺英偉達H800,耗費五六百萬,還不一定能用滿。
風險之下,矽基流動轉身找到了華為雲。
2月1日,由矽基流動與華為雲聯合首發並上線基於昇騰雲服務的DeepSeekR1/V3推理服務,率先跑通了在國產晶片上部署DeepSeek模型的路徑。
由此,才真正掀起了DeepSeek全面開花的狂潮。
4月10日,矽基流動再度宣佈:基於華為雲CloudMatrix 384 超節點昇騰雲服務,並採用大規模專家並行最佳實踐的DeepSeek-R1,正式上線。
該服務在保證單使用者20TPS水平前提下,單卡“生成回答”(Decode)吞吐突破1920Tokens/s,效能比肩英偉達H100;在總算力、互聯頻寬、記憶體頻寬上,更領先業界。
技術上,華為雲超節點與DeepSeek,堪稱絕配。
實際上,DeepSeek訓練採用的MoE架構,會因All-to-All通訊,產生GPU閒置、負載不均衡等問題。
而超節點,恰恰能透過資源池化、高頻寬低時延的交換互聯模式,有效緩解DeepSeek流水線平行計算的資源空置、MoE架構下的GPU閒置等難題,成為部署DeepSeek的最優選。
特別是面對中小企業、學校、醫院等機構快速部署需求,華為雲又開發出昇騰一體機。
這種“開箱即用”的解決方案,目前已支援150+企業的DeepSeek服務迅速上線,在無限次免費使用“滿血版”DeepSeek的同時,徹底告別“伺服器繁忙”的困擾。
這既是DeepSeek帶來的AI平權,也是華為雲引領的算力普惠。

如今,伴隨DeepSeek的加速部署,中國智慧化時代正呼嘯而來。
有資料顯示,當下中國每天用AI生成內容的使用者高達3億,五分之一的網民在用AI創作,每天消耗的Tokens高達10萬億,相當於上百萬部《三體》。
國際諮詢機構Gartner則預測,2027年,中國80%的企業將使用多模型生成式人工智慧(AI)。
“噴薄而出”的AI需求,越發渴求強大的AI全棧能力。
華為雲生態大會2025上,華為雲最新的“AI全家桶”,也應時而來。
不論是GaussDB資料庫、軟體工具鏈CodeArts,還是雲安全、數字內容生產線MetaStudio等產品,都經過智慧化全面升級,展現出華為雲在AI領域超強的全棧能力。
AI全棧自研,正是很多人看好華為雲的核心原因。
但在華為雲看來,僅是“AI全家桶”遠遠不夠。
華為雲力圖構建的AI全棧能力,貫穿著堅定打造“自主創新、安全可靠”的AI算力底座、堅定深耕行業、堅定推進生態建設“三大堅定”。
面向“三大堅定”,華為雲正穩步推進。

▲華為雲烏蘭察布資料中心
AI算力底座上,華為雲一面在貴州貴陽、內蒙古烏蘭察布、安徽蕪湖完成了三大雲核心樞紐佈局,一面不忘攜手生態夥伴。
2024年10月,科大訊飛與華為聯合打造的“飛星二號”正式上線。
這是雙方完全基於昇騰生態,打造的國產超大規模智算平臺。
正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所說:
“只有在真正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平臺上,才有真正的中國人工智慧大未來。”
這樣的“自主創新、安全可靠”,不僅在為“飛星二號”這一智算平臺賦能,更透過這一平臺,進一步滲透到能源、金融、教育、醫療等多個行業。
而在深耕行業上,華為雲堅定以盤古大模型為引擎,打造行業ToB解決方案,令眾多企業受益。
在寶鋼,透過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對高爐爐況的場景最佳化,每年降本超10億。
在廣汽,由盤古大模型構建的程式碼助手,在端開發、車端開發的研發效率提升10%;診斷助手讓工程師查冊時間減少50%,故障排診效率提升30%。
在天士力,基於盤古打造的“數智本草”大模型,引數高達380億,可快速進行藥材和複方的篩選和最佳化。
今天,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已在30多個行業、400多個場景中落地,廣泛應用於城市治理、智慧金融、醫療健康、氣象預測等領域。
華為雲全棧的AI能力,正持續給千行萬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而數字世界的話語權,終究由生態的繁榮決定。
畢竟在AI時代,不是一家企業就能解決千行萬業的問題,而需要整個生態合力。
誠如《華為2024年年度報告》中所說:
“生態是廣袤的沃土,只有生態夥伴的成長和成功,才有生態系統的枝繁葉茂。”
圍繞鴻蒙、鯤鵬、昇騰等根技術生態,華為正加速向生態夥伴開放平臺能力,為開發者持續提供好用易用的工具和產品。
今天,全世界都對中國AI的進步刮目相看。這背後,是華為雲做百模千態、千行萬業的“黑土地”,從底層為軟硬體的自主創新默默築基,中國企業才能在AI領域放手創新,中國的AI應用才有了堅實的底氣。
所以,華為的突破,從來不是“獨行者快”的個體創新,而是“眾行者遠”的群體繁榮。
一個由華為主導的開放、合作、共贏的生態系統,必將在商業、產業、社會意義上實現更大的價值。
事實上,從電子時代、數字時代、再到AI新紀元,華為每遇科技爆發的關鍵節點,都是透過不斷創新、堅守底線,終成跨越大週期的科技常青樹。
當世界進入產業鏈、科技鏈對決的“亂紀元”,這種寶貴的突破,無疑將重築未來科技權力的基石。
這是一場國運之戰,也終將改變中國科技產業的未來格局。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