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懷著期待的心情開啟了大學生活,按部就班地上課、拿學分,交朋友,參加有趣的校園活動,希望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大學回憶。
過了一段時間,你發現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你開始意識到這樣的生活可能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這所學校並不像當初認為的這麼好。
你不是一個人!美國國家學生資訊中心的資料顯示,大約有1/3的學生會在獲得學位之前轉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轉學生佔新入學人數的1/3,這一比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則高達36%。
但轉學也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如何才能確定轉學的選擇是正確的?主頁菌總結了幾個常見的、合理的轉學理由,如果以下情況也發生在了你身上,那麼不妨認真考慮轉學吧。

想挑戰難度更高的課程
你為了接受高質量的大學教育付出了許多,並且你希望收穫的是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學校無法給你帶來這些,那麼這可能會限制你的成長。
如果你發現學校提供的課程和學習材料沒有讓你感覺到挑戰,無法讓你成長,那麼主頁菌會建議你先與學校的顧問溝通,看看是否可以跳過低階課程,轉入更高階的課程進行學習,或者申請榮譽課程(honor program),課程體系更開放的學校甚至允許學生自己制定學習計劃。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嘗試了所有辦法,還是對學校提供的學術課程和資源不滿意,那就果斷地轉學吧。

想換專業,但學校不開設/沒有資源
美國大學裡換專業是非常普遍的,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大約30%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換過一次專業,約50%的學生會換2-3次專業。
如果你所在的學校並不提供你想修的專業,或者能提供的資源十分有限,限制住了你在專業領域的探索和發展,那麼轉去一個能在專業方面給你足夠支援的學校是有必要的。


學校的地理位置不理想
很多人低估了地理位置對大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地理位置選得好,意味著未來實習就業的機會和資源更多,而好的地理位置也直接決定了大學四年的體驗。在洛杉磯或紐約這樣的多元化城市學習,你能品嚐到各種特色美食、體驗大城市精彩的生活、接觸到更廣泛的文化和視角。缺點就是是高昂的生活開支和人身安全問題。

讓你不滿意的或許有很多,天氣、學校的位置、平淡的校園建築、過時的設施等。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出國交換,既能獲得學分,又能讓自己接觸到新的文化和環境。或者和小夥伴們找點樂子,找一個週末一起去校外旅行,拼車或坐火車到附近的城市去遊玩,看看不同的風景可以改善心情。
如果以上方法還是不管用,你很確定是校園環境導致了自己缺乏動力、抑鬱或焦慮,那麼以上方法都是徒勞的,如果怎麼樣都無法找到樂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自己看著順眼的學校。

很努力了但學習還是跟不上
這種情況和第一種相反,進了一所學校發現它的學業壓力比想象中大很多是有可能的。大學教授對你的期待遠比你的高中老師更高,而且你的確需要花一段時間來適應大學課程的難度。
第一步先別急著轉學,看看學校是否提供相應的支援,比如寫作中心、課業指導(tutoring services)或者學習小組等。如果你實在很忙,顧不過來,可以考慮退課,退課之前記得確認好學校規定的退課截止日期,過了這個日期的話是不退費的。及時尋求幫助,因為不管是學校還是教授,都希望你在這門課上獲得好成績。
如果你已經尋求了所有能提供幫助的渠道,還是覺得無法應付,那麼就果斷地申請轉學吧!高難度的課程和學業的確可以推動你快速成長,但也要兼顧自己的承受能力,確保自己在一個時常能感受到愉悅和成就感的環境下學習是更重要的。

不喜歡學校的社交文化
趴體並不是週末社交活動的唯一選擇。如果你對學校的飲酒文化感到不舒服,或者不想去參加很鬧騰的趴體,可以考慮去看一場籃球賽、學生表演,或者在咖啡館、電影院和朋友見面。其他文藝活動比如寫作研討會、戲劇表演、文化節、遊戲之夜等。你甚至可以走出校園,尋找所在城市的節日活動、好吃的餐廳、演出場所或商店等。
如果你已經盡力去拓展社交圈,但還是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那麼你可能需要考慮轉去一個社交氛圍更適合自己的學校。
事實上,並非所有學生都對轉學的決定感到滿意,也有很多學生正經歷著“轉學衝擊”(transfer shock),他們可能在很多事情上都要花時間去適應新學校。
主頁菌想強調的是,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轉學,你需要確認自己這個決定是否合理正當,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轉學之後經濟上會有負擔嗎?
新學校是否提供了我想要的學術和社交環境?
我是否能維持/提升我的學習表現?
我能在計劃時間內拿到學位嗎?
轉學能改善職業選擇和機會嗎?
如果你正在考慮轉學,那麼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你。對於轉學,你有哪些經驗想與大家分享?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