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防萬防,視力終於還是破防了……

開學一個禮拜,被熊孩子暴擊了兩次。
一次是開學前的例行牙科檢查,發現了三顆蛀牙,還都是六齡齒,恆牙。
父母之中,我們算是對孩子牙齒問題很重視的。四歲就做了窩溝封閉,每半年做一次例行檢查,半年前醫生還說他牙齒狀況不錯,一轉眼四顆大牙就淪陷了三顆,感覺像被偷了家。
我以為這已經是暴擊的全部,沒想到更猛的還在後頭。
開學第三天,大聖說自己的眼睛很癢,總是忍不住去揉,看遠處也有一點模糊了。
就在今年春節,他還能清清楚楚讀出七八米開外的字,自豪地說自己有千里眼。怎麼過了一個暑假,火眼金睛就要和眼鏡綁定了呢?
我一看他眼睛被揉的通紅,貌似還有個小疙瘩,擔心是結膜炎或者麥粒腫,趕緊帶著他去看了醫生。
醫生檢查完又告訴我兩個訊息:
好訊息是,眼睛紅沒啥大事兒,不是麥粒腫,換季過敏導致的,開了點滴眼液。
壞訊息是,確實近視了。
那一刻,我的腦瓜子嗡的一下又懵了,是的,比看牙那次還要懵。

最初我們怕醫院的資料不準,又換了一家散瞳複測了一遍,希望能收到“假性近視”的報告,只可惜期待的反轉並沒有出現,散瞳後的視力直接把我那顆懸著的心砸落到石板地上。
右眼25度,左眼75度。漲得其實也不算多,二年級下學期他右眼25,左眼50,算是在近視的邊緣,但視力看到1.2。
我當時就考慮過給他戴離焦鏡控制,但是大聖堅決反對,再加上他不是那種配合度高的孩子,又有些丟三落四,我也擔心他到了學校摘摘帶帶效果差,就想著既然視力不受影響,先觀望吧。
我也問過醫生,為什麼只有左眼漲了25度,視力就下降得這麼厲害。醫生說因為近視的門檻就是50度,沒到門檻之前,還能看得很遠,一旦過了門檻,視力立馬就下來了,而且如果不控制度數就會漲得很快。
雖難接受,倒也在情理之中。
大概是遺傳了我的近視基因,大聖天生遠視儲備就不太多,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兩隻眼睛都只剩50度的儲備了,醫生說近視是大機率事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時間點儘量往後延。
我自己是在二年級的時候帶的眼鏡,戴上的時候已經接近兩百度。那時候總會有嘴賤的同學給我起外號叫“小眼鏡”“小四眼”的,所以我想讓大聖能夠儘量擺脫這個標籤。
那些年,我們雷打不動堅持放學就在外面玩,週末就爬山大戶外,天天吃葉黃素。由於大聖之前的視力一直比較給力,我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在雞眼領域非常有天賦。
誰想到子彈在兩年之後,兜兜轉轉還是擊中了眉心。
忽然想起某位老者的名言: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慮到眼軸發展的程序。
醫生安慰我,說我們其實已經控制得很不錯了,按照不額外干預的正常發展進度,孩子去年應該就戴鏡子了,而且我們發現得也比較及時。
她說有個四年級小孩,家長之前一直沒在意過孩子的視力,到終於發現看不清去配鏡的時候,孩子都七百度了。
我又問,如果控制得好,眼軸資料還有可能退到正常水平麼?
醫生說10個人可能有1個能退,前提是從現在開始,不看書不看電視,天天在外面活動。正常情況下,能做到眼軸長得慢一點,就已經算是控制的很好的了,做人不要太貪心。
從莫名焦慮到坦然接受,好像也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兒,一副眼鏡而已,自己又不是沒戴過,人總要有點盲目而又強大的自洽邏輯,才能在這個世界裡遊刃有餘。
考慮大聖的過敏症狀和眼睛度數,醫生並沒有直接上ok鏡,而是推薦了更適合大聖的離焦鏡,叮囑要每三個月複查一次視力,以衡量鏡片的控制效果。
我放下心結了,這回輪到大聖了,他反反覆覆的看著那些眼鏡框,一臉不滿的嘟囔,這些鏡框都不帥,我不想要,我要想那種炫酷的。
他說的類似於這種。

炫酷有餘,可它不適合日常佩戴啊!
我們做了半天思想工作,小傢伙好歹是壓住了那顆不走尋常路的愛美之心。
眼鏡到手後,全家人彩虹屁拍起來,一路吹捧他:大聖戴上眼鏡真帥呀!
第一次戴眼鏡上學那天,他特別不自信,生怕別人笑話他。然而擔心是多慮的,時代變了,現在他們班至少三分之一的小孩戴了眼鏡或者OK鏡,沒什麼人大驚小怪,最多說一句:你也戴上眼鏡了啊。
除了戴眼鏡,還在醫生建議下買了翻轉拍,順便去體驗了網上很火的讀寫平臺,意外發現近視防控這塊絕對是一片藍海,裡面的門道太多了,這一趴回頭單抽出來說。
為了讓大聖覺得戴眼鏡這件事很平常,我給自己也配了一副。
做完近視手術十幾年,我的視力回退了一些,雖然只有幾十度,但是戴上眼鏡後明顯感覺視野清晰了不少,也算是給孩子的一種另類親子陪伴吧。
反正當媽的,都是一仗接著一仗。近視而已,又不是天塌了。
最意難平的是已經離“新型孝子”越來越遠了。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