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一封訪問學者的邀請改變了賀汨江的人生軌跡。彼時的他,在旁人眼中或許已是“人生贏家”——從中國舞學子成長為北京舞蹈學院教師,跟隨《貓》中文版巡演走遍15城。
儘管已小有所成,他還是決定從“賀老師”變回“新人演員”。此後幾年,他自律到“無趣”,用作品撕下亞裔演員身上“功夫大師”的刻板標籤。
打破人生壁壘:
重啟人生,從“穩定”到“歸零”
賀汨江的前半生走的是“穩定”路線:學中國舞、教民間舞、27歲考上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研究生,30歲成為北舞教師,帶學生、導畢業大戲。他曾跟隨《貓》中文版的舞臺開啟足跡遍佈15個城市的巡演,在中國音樂劇圈已算小有根基。

圖為賀汨江。(受訪者 供圖)
2019年,一封美國學校的訪問學者邀請,讓他放棄國內教職,以學生簽證留美,從零開始考學、求職。
賀汨江回憶,在美國最初的日子,他住在宿舍,白天上課、晚上在琴房練歌到關門。他在宿舍對著鏡子反覆練習音樂劇選段,“那時不知道未來在哪,但總覺得不能停下”。
2021年,賀汨江拿到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戲劇導演碩士的錄取通知書,成為同時擁有舞蹈、聲樂、戲劇三個領域碩士的戲劇從業者。學習期間,他選修聲音解剖學課程,研究“如何透過調整聲音通道的共鳴腔體改變音色”,也為劇組設計舞蹈段落,把中國舞的“圓場步”融入百老匯爵士舞。
打破文化壁壘:
在東西方舞臺語境中找平衡
畢業後,賀汨江決定留在美國。對他來說,這意味著從“賀老師”變回“新人演員”。他用“40歲不是終點,是另一個開始”鼓勵自己。
作為東方演員,初到美國舞臺,賀汨江常被提醒“表演太‘用力’”。他介紹,國內音樂劇注重“情緒外放”,比如演悲情戲時需透過誇張肢體語言傳遞情感;而美國方法派強調“從對手身上找能量”,一個眼神、一次呼吸的互動都需精準設計。在排練《舞出我天地》時,他因習慣性“飆淚”被導演打斷:“你需要讓觀眾看到角色內心的掙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你很難過。”
東西方的差異在聲樂上更直觀。賀汨江說,中國訓練偏傳統美聲,講究“字正腔圓”;美國音樂劇融合爵士、藍調等風格,允許音色“帶瑕疵”——比如唱鄉村歌曲時需故意加入沙啞感。為適應,他反覆聽百老匯原聲帶,模仿演員如何用語氣詞傳遞角色性格,甚至在洗澡時對著蒸汽鏡子練習“氣聲唱法”。如今,他能在中文版《貓》的“字正腔圓”和美國《長靴皇后》的“爵士顫音”之間自由切換。

圖為賀汨江與他曾參演過的音樂劇。(受訪者 供圖)
打破語言壁壘:
從“被拒”到“讓臺詞有呼吸感”
初到美國面試,賀汨江常因口音被禮貌拒絕:“你的聲音很好,但我們需要演員讓觀眾‘忘記’這是外語。” 在美國的前兩年,因為英語口音的關係,賀汨江總是無法拿到有臺詞的角色。但因為他紮實的聲樂和舞蹈功底,他還是順利以群演/群舞的身份進組。
為攻克語言關,他加入當地演員社群,每週兩次去琴房“泡”著,對著鋼琴逐句打磨歌詞:先慢速朗讀,用手機錄下來對比原聲帶,標註每個單詞的重音和語調;再跟著節拍器練習,讓臺詞節奏貼合音樂旋律。他下載了多個口語 APP,利用碎片時間練發音,他說“要讓肌肉記住語言的節奏感”。
“我是個自律的無趣之人。每天早睡早起,準備好咖啡與早餐後,便投身於健身房,保持身體狀態,拉伸、練肌肉、練舞蹈,一樣不落。”賀汨江說。

圖為賀汨江在美國出演《綠野仙蹤》。(受訪者 供圖)
打破職業壁壘:
從“非工會演員”到撕掉刻板標籤
美國音樂劇市場等級森嚴:新人需從“非工會演員”做起,在地方劇院跑龍套,積累夠演出經驗才能申請加入演員工會(Equity)。
在美國的前兩年,賀汨江幾乎成了“美國地圖打卡機”:在繁華的紐約外百老匯參演話劇《王的男人》,在戈壁千里的亞利桑那州演迪士尼音樂劇《美女與野獸》,在新澤西海濱城市演《綠野仙蹤》,在碧綠的密歇根湖畔排練《媽媽咪呀!》,在羅切斯特的地方劇院演《長靴皇后》裡的變裝皇后……

圖為賀汨江。(受訪者 供圖 攝影:王曉寧)
“對於每一個演員而言,美國百老匯雖如夢幻殿堂般吸引著眾人目光,但初來乍到,想要一步登天幾乎不可能。”賀汨江介紹,對於外國的演員來說,更大的障礙是身份標籤。許多經紀公司明確要求“只籤綠卡持有者”,他投出上百份簡歷,得到的回覆多是“我們很欣賞你,但現階段更傾向本土演員”。
在社交媒體分享排練日常的賀汨江,吸引了不少小型製作公司關注。如今,已在美國參演10部音樂劇的他於2025年初簽下經紀公司,並在音樂劇The Waiting(《等待》)中擔任主演。這是賀汨江在美國開始演員生涯中第一次擔任主要角色,在劇中有臺詞,有獨唱,更有舞蹈。他說,希望自己可以證明,亞裔演員不只能演“功夫大師”。
責編: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