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動真格了,300架戰機同時出動,3萬大軍雲集亞太,劍指東大。美澳護身軍刀軍演已經拉開帷幕,雖然這只是一場年度例行軍事軍演,但在全球的關注度卻是格外的高,因為規模實在是太大了,首先是參演國家的數量特別多,高達19個,基本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全都參加了。然後就是出動的兵力很龐大,3.5萬大軍外加300架戰機,這應該算是美國在今年組織過的最龐大的聯合軍演了。
護衛軍刀毫無疑問是針對東大的,畢竟能讓美軍如此興師動眾,在地球上也就只有咱有這個牌面了。但我的觀點跟網上談的不同,我認為它不算是一場進攻性軍演,而是防禦性質的,而且還是美軍自冷戰後首次按照世界大戰級別舉行的戰區級戰略防禦性軍演。大家注意看這次軍演的範圍,它是從印度洋的聖誕島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珊瑚海,如果把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的話,你就會發現整個澳大利亞的國土剛好是在這條線的南邊,換言之本次軍演相當於把澳大利亞本土給保護起來了。
還記得年初大驅在悉尼外海軍演的新聞吧,我們大驅就是在珊瑚海下方的塔斯曼海開火軍演的,當時老羅就敏銳的意識到,這件事將成為東大與美國戰略博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為什麼呢,因為它標誌著我們主動把軍事對抗的戰線,從自家的家門口反推到了美國的戰略縱深去了。要知道塔斯曼海是在澳洲的東南角,想到這裡去,必須經過美軍在本次軍演中重兵部署的珊瑚海,所以你把東大和美軍這兩次軍演連起來看,就可以看出一些很不太尋常的端倪。

熟悉二戰史的朋友應該知道,美日在南太平洋打了這麼多場海戰,比如說薩沃島海戰、東所羅門海戰,瓜島海戰,本質上就是為了爭奪澳洲大陸控制權打的。因為澳大利亞的戰略價值實在是太大了,它像一塊巨大的跳板牢牢地插在西南太平洋。如果日本能夠全面佔領澳大利亞,那麼至少說會有三點優勢,一個是徹底切斷美國本土和亞洲之間的海陸通道,美國再想支援亞洲戰場難上加難。另一個是澳大利亞本身資源豐富,能為日本戰爭機器輸血。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對美國本土安全最直接的威脅,澳大利亞將成為日本進攻美洲大陸的前進基地。太平洋雖然大,但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全是一片空曠水域。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外海星羅密佈的散落著許多群島:所羅門、萬那杜、斐濟、薩摩亞,接著是更北的吉里巴斯和馬紹爾群島。這些島嶼一路向東北方向延伸,最終指向一個核心樞紐,夏威夷群島。而從夏威夷到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距離就大大縮短了。
那如果日本當年成功把澳洲給佔領了,那他完全可以像美軍反攻日本本土那樣,利用這些群島實施蛙跳。比如說從澳大利亞出發,依託索羅門群島建立基地,接著再跳到斐濟或薩摩亞,站穩腳跟後再跳向吉里巴斯或馬紹爾群島。每一跳都離夏威夷更近一步。一旦夏威夷這個太平洋心臟被威脅甚至被攻擊,美國本土的西海岸就幾乎門戶洞開了。從夏威夷到加州的直線距離也就三千多公里,艦隊在航母的支援下完全能夠覆蓋。日軍可以以這些島嶼為跳板,持續不斷地發動對夏威夷的攻擊,最終目標就是登陸美洲本土。所以澳大利亞失守,相當於在美國廣闊的太平洋防禦圈最西端撕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讓敵人獲得了逼近本土的絕佳出發陣地。
正是因為這種地理上的連鎖反應,澳大利亞對美國來說,其地緣戰略價值是雙重的。這第一重就是戰略力量投送的支點,霸權主義的地緣政治邏輯是以空間換時間,我本土距離亞太地區太遠了,一旦亞太優勢,我調集各種物資和軍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所以乾脆就地駐軍。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軍力,就像在亞太腹地插入了一個穩固的橋頭堡。從這裡出發,美國的海空軍力量能更快地覆蓋整個東亞、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域,無論是應對地區衝突還是維護海上通道安全,反應速度和威懾力都大大增強,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本土與潛在熱點區域的距離。
第二重,也是更深層的價值,在於它對美國本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是本土防禦的前沿屏障。霸權主義的另一面意味著本土的絕對安全,那如何確保本土的絕對安全呢?就是我把我的防禦前線推得更遠,前沿防線越遠本土就有越寬廣的戰略緩衝區。澳大利亞的存在,以及美國對其的有效控制相當於在美國本土和亞洲之間,設定了一道極其寬闊的戰略縱深和預警緩衝區。只要澳洲掌握在手中,任何對手想透過太平洋中西部群島鏈向美洲大陸躍進,都會變得異常困難。它迫使潛在的對手必須先經過漫長而脆弱的島鏈爭奪戰,才有可能威脅到夏威夷乃至美國西海岸,但假如對手直接進攻美軍在北太平洋的島嶼群,那麼部署在澳洲的美軍隨時就能北上,然後把對方的後路給切斷。所以澳大利亞絕不僅僅是美國在亞太的一個普通盟友或基地所在地,而是美國全球戰略特別是亞太戰略以及本土防禦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控制澳大利亞美國就能更有效地在亞太投射影響力,失去澳大利亞則意味著美國在太平洋的防禦鏈條在西端出現致命缺口,本土安全所依賴的廣闊海洋屏障將面臨被逐步蠶食、最終被直接威脅的巨大風險,這才是澳大利亞在地緣政治棋盤上對美國的核心價值。你們有想過沒有,為什麼美國寧願不惜違反核擴散的政治風險,都要幫澳大利亞搞核潛艇,甚至說直接出資出技術?答案就在這裡,澳大利亞作為孤懸海外的一個大陸,其所面臨的軍事挑戰必然來自海洋,而核潛艇是對付水面艦艇的最佳利器,當初我們應對美國航母艦隊的思路就是空潛快,潛艇在空軍和快艇的掩護下摸進敵方艦隊的內部,然後用魚雷從水下發動進攻。
聊完澳大利亞對美國的重要性,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兩場軍演,第一場我們的大驅經珊瑚海一路穿過澳大利亞整個東海岸,最後分別在悉尼外海和澳洲最東南端的塔斯曼海實彈軍演,從路線上來看,是不是有種切割澳洲本土與其東部群島海上通道的意思在裡面?這件事當時在西方輿論界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甚至有歐洲的評論家說,東大這是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老巢給端了。話糙理不糙,在美軍關於紅藍雙方爆發傳統意義上的太平洋戰爭兵棋推演中,作為紅方的美軍就認為,澳洲東海岸外的群島是必須堅決守住的戰略要地,因為一旦這些群島失守,美國本土和澳大利亞之間聯絡就被徹底切斷了,那麼藍方既可以圍點打援不斷消耗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有生力量,也可以在徹底拿下澳大利亞後,進而毫無顧慮的掃蕩波利尼西亞群島,最終兵鋒直指美國西海岸本土。
再來看第二場軍演,美澳護衛軍刀軍演,說白了就是回應東大在今年2月的軍演和繞島,當然這個島繞的不是對岸,而是澳洲。從選定的位置來看,軍演範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便是老羅在前文說的這個軍演範圍就好比一道防禦線,把從北邊南下的軍事力量跟澳洲本土隔絕開了,歸根結底它是在保護澳大利亞的本土安全。第二層則是路線封鎖,澳大利亞與美國本土的聯絡,取決於澳洲東部海域也就是西南太平洋的群島,而北邊想要達到這個地方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傳統的直接南下,那麼美澳本次軍演的東部重心珊瑚海就是該路線的必經之地。另一條非常規路線是穿越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東北海域,接著沿澳洲西海岸和南海岸,再經塔斯曼海北上珊瑚海附近,相當於繞了澳大利亞一圈,當時我們大驅編隊軍演完了之後,就是走的這條路線相反方向:先走澳大利亞東北方向的珊瑚海,接著在悉尼外海和塔斯曼海搞了軍演,2月24日~28 日開始繞行澳大利亞南部,並在 3月 2日到6日抵達澳洲珀斯西北方,3月7日起編隊啟程返航,3月9日透過巽它海峽。而這條路線從巽它海峽出去,就會與美澳本次軍演的西部起點聖誕島迎面相撞。

所以你們看美澳這次軍演的範圍是很講究的,既打造了一條前沿防線把澳洲本土保護了起來,又透過聖誕島和珊瑚海這一頭一尾,將北邊所有可能前往澳洲東部外海群島,以切斷美澳聯絡的路線給堵死了,從戰略防禦的角度來講,這套作戰方案可以說設計得非常完美,也是針對東大2月去悉尼外海軍演的一次強有力回應。
問題是即便再有力,方案再完美,這三萬美軍卻已淪為笑話,因為它的性質只是防禦。歷史上美國針對東大的軍演一直是進攻性的,但時移世易,當我們大驅出現在悉尼外海的那一刻,轉折點所轉的不止是我們把戰線推到美國的戰略縱深了,更意味著兩邊的攻守之勢已經徹底異形了,隨著東西方實力的此消彼長,美軍以後搞防禦性的軍演會越來越多,希望他們能夠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