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高校化學專業頻繁傳出負面訊息,不僅讓化學家和教育管理者憂心忡忡,同時也暴露了造成這樣結果的多重不利因素。赫爾大學在宣告中表示:“與大多數其他大學一樣,我們也未能免於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化學學術領域的學生需求和人數都很低,使得化學專業課程不再具備經濟或教育的可持續性。儘管該學科在赫爾聲名顯赫,學科排名也很高,但多年來我們一直試圖扭轉頹勢,最終沒能成功。”赫爾大學的一名化學系職工告訴Chemistry World,在提議關閉之前問題早已出現:“取消學生人數上限之後我們的表現並不好,其他專業都在擴招,而我們卻沒有。”


化學專業學生人數的減少,更直接的原因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意願降低。2019年,一篇發表在C&EN上的論文就已經指出,英國學生越來越不願意選擇化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從2015年至2018年,英國化學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申請人數下降了23%以上。作者表示這可能與化學專業宣傳的糟糕公眾形象,以及對日後就業道路的錯誤理解有關,不少學生的刻板印象就是畢業後可能得一輩子穿著實驗服和危險的化學品打交道。
儘管就業市場存在著積極趨勢,但仍有許多實際問題。LCGC International期刊的編輯具體探討了色譜領域內分析化學家所面臨的境況。首先,工資漲幅並沒有跟上通貨膨脹的腳步,高昂的生活成本帶來不小的壓力和焦慮,迫使他們或從事副業,或尋求更高薪的工作。其次,分析工具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自動化,這不僅暴露了分析技術人員專業性偏低,容易被取代的劣勢,同時對技術人員掌握故障排除能力和複雜儀器使用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入學學生數量降低,學費收入也隨之減少,讓校方有理由縮減預算,以節省效率和成本。對此,阿斯頓大學化學獎講師Stephen Worrall很直白地表示,大學計劃關閉課程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和效率,因為“每招收一名化學專業學生,院系都會得到一筆補助。”化學從本質上講是一門“高消費”專業,化學專案的建立和維護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尤蒂卡大學化學教授Michelle Boucher解釋說,因為化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技術。“要成為一名現代實驗室的化學家,你就必須使用儀器,使用需要安全處理和放置的實驗室化學品。由於化學品存在安全風險,所以還要準備好通風櫃、防護裝置,以及僱傭接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來處理化學廢料。”
除了調整教學安排,學校還不得不進行裁員。除了前文提到的阿克倫大學,阿斯頓大學實施了一項自願離職計劃,現在已經有三名化學系的教職人員,包括副系主任,接受了這一安排。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化學專業的未來究竟如何?化學專業的教職工和管理者仍然在積極呼籲保留化學專業,而且也願意採取行動調整課程和教學,以吸引更多的學生。Eckel說:“大多數情況下,化學學院可能不會關閉,畢竟擁有終身教授和化學基礎設施,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改造、轉型比徹底關閉更容易讓大家接受。”
在我國,十幾年來化學專業一直被戲稱為“天坑專業”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曾對《返樸》表示,化學專業之所以得此“惡名”,與二十多年前國內以模仿、跟蹤國外技術為主的製造業發展有一定關係,相關專業的學生最終變成了推銷員,“好多人是所學非所用的,很難在社會上找到用‘生化環材’知識做創造性的工作”。馬大為認為,二十年後的今天,依靠簡單的跟蹤、模仿已經很難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如今對新材料、新物質和新制造技術的需求越來越高,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時候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生化環材’人才。如果現在再說它們是天坑專業,那是有一點無知的。” 當然,面臨危機的不只是化學專業。世界範圍內文科專業出現倒閉浪潮,情況比化學專業更復雜。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對各學科來說都將是一場漫長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