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被針對!川普政府大規模吊銷留學生簽證,300名“激進分子”成首批targets

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以 "國家安全" 為名,對國際學生群體展開雷霆行動 ——300 份簽證被吊銷,高校成為重點監控物件,"學術自由" 四字在白宮備忘錄裡化作刺眼的紅叉。這場悄然升級的 "學術清洗",正在重塑全球留學生的命運版圖。

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近日宣佈,國務院已吊銷 300 餘名外國學生簽證,理由是這些學生涉嫌參與 “激進主義活動”,甚至與 “恐怖組織關聯”。

他在蓋亞那訪問期間強硬表態:“每次發現這些瘋子,我就會弔銷他們的簽證。”

這一政策的背後,是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案例。土耳其籍塔夫茨大學博士生魯梅伊莎・奧茲圖爾克,只因在校報發表支援巴勒斯坦的文章,就被移民局特工蒙面逮捕,關押至路易斯安那州拘留中心。

國土安全部指控其 “美化恐怖分子”,而校方對此毫不知情。類似案例還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巴勒斯坦裔畢業生哈利勒,其綠卡因參與抗議活動被撤銷,妻子臨產仍面臨驅逐。
這些學生大多是因為在校園內外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支援,或者參與相關抗議活動,就被視為 “國家安全威脅”
這一做法不僅引發國際學生群體恐慌,也讓美國高校的學術自由和包容環境受到嚴重衝擊。

特朗普政府的 “大棒” 不僅揮向學生個體,還對準了美國高校的學術自由根基。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該校因在巴以衝突期間未能有效遏制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被特朗普政府視作 “縱容反猶主義” 的典型。

今年 3 月,美國政府直接凍結了哥倫比亞大學 4 億美元的聯邦撥款 ,並列出九項整改條款,要求學校在短時間內落實

這些條款近乎苛刻,除了禁止校園內戴面具、賦予校警逮捕權等治安管理措施外,還要求學校對中東研究系進行 “學術接管”,為期至少五年。
味著,原本由專業教職員工主導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將被政府指定的外部人員干預,課程設定、教師聘用等關鍵事務都要接受審查,以確保立場 “不偏不倚”。
哥大校方最終選擇了妥協,任命高層對課程和教職員工進行審查。這一決定引發了學界內外的強烈批評。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史學家喬納森・齊默爾曼痛心疾首:“對哥倫比亞大學來說,這是悲傷的一天。”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會長託德・沃爾夫森更是直言:“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可以說是自麥卡錫時代以來對學術自由、制度自治等方面最嚴重的侵犯,這開創了一個可怕的先例。政府正以國家安全之名吞噬教育自治。”

哥大的遭遇並非個例,美國已有多所高校因類似原因被調查或警告。在這場 “整改風暴” 中,高校的學術自由邊界被不斷壓縮,教育機構的自主性岌岌可危。
此次行動採用 “抓捕並吊銷”(Catch and Revoke)策略,透過 AI 掃描社交媒體鎖定 “潛在威脅”。
政府不僅針對個人,更威脅若高校存在 “過多親哈馬斯學生”,將取消其招收國際生資格。國務院官員直言:“這不是空洞的威脅。”

這一政策延續了 2020 年 10043 號行政令的邏輯,當時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特定中國理工科學生赴美。如今,親巴勒斯坦群體成為新目標,簽證審查從 “學科限制” 轉向 “意識形態審查”。

在這場 “精準打擊” 中,AI 扮演了關鍵角色,卻也引發諸多爭議。非營利組織 FIRE 學者莎拉・麥克勞克林指出,AI 難以分辨巴以議題中的反戰呼籲、政治批評與 “支援恐怖主義” 的界限,誤判風險極高。

聲援巴勒斯坦平民的言論,很可能就會被錯誤標記為 “支援哈馬斯”。 美國阿拉伯反歧視委員會也強調,利用社交媒體監控吊銷簽證,等同於用 “思想審查” 替代法律程式,侵蝕受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和隱私權。
簽證吊銷政策的實施,讓國際學生的處境雪上加霜,他們的生活瞬間陷入困境。
印度籍學生蘭賈尼・斯里尼瓦桑便是眾多受害者之一,她僅僅因為參與了抗議活動,就被迫離境。
她絕望地表示:“我的未來被摧毀,只因行使了言論自由。” 這樣的遭遇並非個例,許多被吊銷簽證的學生都面臨著學業中斷、身份失效的困境,甚至與家人離散。

國際教育協會的資料顯示,在 2023-2024 學年,中國留學生數量 15 年來首次被印度超越 。
這背後,“排斥效應” 正在持續發酵。美國一系列嚴苛的簽證政策和對國際學生的不友好態度,讓許多學生和家長望而卻步。

圖源:2024 Open Doors報告
作為留學博主,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國際學生在美國需格外謹慎。在參與討論時,要避免涉及敏感議題,時刻關注簽證政策的動態。如今的美國,已不再是絕對安全的留學選擇,多元化規劃變得愈發重要。
特朗普政府對高校的 “清洗”,本質是以 “反恐” 和 “反猶” 為幌子的意識形態戰爭。
300 個簽證背後,是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的激烈博弈。國際學生正成為這場博弈的 “犧牲品”,而美國高等教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也在行政高壓下逐漸褪色。
在這個看似自由的國度,學術自由的邊界正被不斷侵蝕。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調查顯示,自特朗普上臺以來,涉及學術自由的投訴案件增長了近 50%。這些資料背後,是無數國際學生的恐懼與無奈。
美國高校的 “淪陷”,是對全球學術共同體的警示。
我們必須警惕,當政治干預學術,當思想被標籤化,當學生因言論而被驅逐,那麼學術自由的火種,將在這片曾經的 “學術天堂” 逐漸熄滅 。
而對於國際學生來說,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除了考慮學術資源,更要考量政治環境的穩定性和包容性,避免成為地緣政治的 “受害者”。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