勳菲爾德姐妹與哈爾濱的國際音樂盛會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第69屆年度大會於6月25—29日在中國哈爾濱召開。來自全球18個國家67個國際頂級音樂賽事的120餘位音樂家齊聚一堂,深入探討音樂與未來。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於1957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全球性音樂賽事管理機構,旨在透過公平、公正、權威的國際性比賽,為青年藝術家開啟國際化藝術生涯提供重要支撐,並對音樂賽事進行規範管理。聯盟目前擁有128個成員,涵蓋120餘個國際頂級音樂賽事,包括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哈爾濱勳菲爾德絃樂比賽等,是全球國際音樂比賽的最高權威和領導機構,有音樂界“奧委會”之稱。
1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哈爾濱年會討論現場
此次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哈爾濱年會,開闢了多個富有挑戰性的論壇,一系列聚焦全球音樂領域前沿議題的討論密集展開。參加年會的嘉賓認為:音樂是陪伴人們成長前行、幫助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的最好橋樑。
在“音樂無國界——多邊協作中的文化交流橋樑作用”討論單元中,美國範·克萊本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雅克·馬奎斯提起青年時期經歷的一件往事,那也是20世紀50年代一件轟動性事件。1958年,蘇聯舉辦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美國選手範·克萊本被評委一致評為第一名。回國時,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受到夾道歡迎。此後,範·克萊本成為跨越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傳播理解與和平的音樂家,他建立的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至今依然是各國年輕音樂家嚮往的頂級賽事。
在“古典音樂的全球交融之路”討論單元中,瑞士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邁克爾·海夫利格說,藝術的使命之一是凝聚人心,音樂真正的美,在於音樂能夠將人們團結起來。他介紹了“西東合集管弦樂團”,這是一個由著名鋼琴家巴倫博依姆和已故巴勒斯坦裔學者薩義德共同發起的跨文化樂團,成員來自中東地區的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和巴勒斯坦等多個阿拉伯國家。儘管樂團成員分散各地,使得樂團的每一次出行和排練都面臨極大困難,但是這個樂團卻創造了奇蹟。邁克爾·海夫利格說:“樂團成員之間的合作不受任何政見干擾,證明人類有能力做最好的事情。”筆者於今年2月25日在國家大劇院觀看了此樂團的中國巡演,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樂隊的演奏令在場觀眾動容。
在“如何最佳化當代音樂教育”討論單元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馮磊介紹了學院開放合作、建立多元平臺、推動中國文化全球傳播的辦學思路。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陳永華認為,音樂教育既需要國際化也不能過度國際化,它應該找到一個借鑑他國經驗與維護本國傳統的最佳平衡點。
關於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挑戰,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韋丹文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對於最高層的藝術,AI永遠也取代不了人類。他說:“我們曾經做過實驗,把莫扎特600多個編號作品全部輸入進去,讓AI做莫扎特那樣的作品,結果它做不出來,因為AI需要百萬量級的資訊。”
2
愛麗絲(左)和愛倫諾
說起哈爾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滑雪勝地、冰雪節、冰雕大賽、亞冬會,其實這座“冰雪之城”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音樂之城”。聯合國共授予全球六座城市“音樂之城”的稱號:維也納的奧地利、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英國的格拉斯哥、比利時的根特和中國的哈爾濱。哈爾濱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哈爾濱勳菲爾德絃樂比賽的權威性來自美國樂壇傳奇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勳菲爾德姐妹。姐姐愛麗絲(1921—2019)是小提琴家,她是德國著名小提琴學派約阿希姆的第三代傳人,妹妹愛倫諾(1925—2007)是傑出的大提琴家。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學院的絃樂師資舉世矚目,勳菲爾德姐妹也位列其中。姐妹倆20世紀80年代初來到中國,曾與中央樂團合作舉行了音樂會,從此愛上中國,她們將桑頓音樂學院的“貴族大門”向中國青年開啟,一大批極具才華的中國學生會聚到她們麾下。愛麗絲從這些中國學生身上看到了中國音樂發展的未來,於是創立了國際絃樂比賽,拿出姐妹倆畢生積蓄作為獎金,同時委任學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洛杉磯愛樂樂團終身職位演奏家、同樣是桑頓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的薛蘇里擔任大賽的藝術總監。而薛蘇里也懷著感恩之情將姐妹二人的藝術理念和奉獻精神傳承下來發揚光大,並從2014年的第二屆起,將大賽引進落戶到哈爾濱(首屆於2013年在香港舉行),致力於促進中西音樂交流。大賽落戶哈爾濱後,90多歲的愛麗絲·勳菲爾德女士兩次親臨哈爾濱,還指導過這裡的孩子們演奏。
哈爾濱勳菲爾德絃樂比賽設小提琴、大提琴和室內樂專案,為迄今世界最大規模的綜合性國際絃樂賽事,比賽已舉辦了5屆,由於比賽的“公平公正”和“高水準、高規格”,在國際音樂界具有良好聲譽,從全球7000多個音樂比賽中脫穎而出,被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吸納為會員,進而在聯盟旗下120多項音樂賽事組織中成為10名理事會成員之一。在薛蘇里的建議下,今年的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年度大會安排在中國的哈爾濱舉行,這是聯盟第一次將年會安排在中國舉行。哈爾濱贏得了向世界展示自己深厚音樂傳統和改革開放巨大成果的機會,哈爾濱的音樂血脈進一步匯入全球交響的深闊航道。今年的哈爾濱勳菲爾德絃樂比賽於7月13—25日舉行,“音樂之城”又迎來一次音樂嘉年華。
哈爾濱人沒有忘記勳菲爾德姐妹,為紀念她們對哈爾濱音樂事業作出的貢獻,人們在哈爾濱音樂廳廣場豎立了勳菲爾德姐妹雕像。雕像由俄羅斯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雕塑家安德烈·科瓦利丘克創作,這件歷時一年完成的作品,再現了兩姐妹的優雅神態和演奏風姿。
3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五天的會議期間,與會嘉賓除了討論、提問、思考,還走到街上,走到哈爾濱人的音樂生活中,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
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哈爾濱勳菲爾德少兒藝術團”的小演奏家們演奏了中國樂曲《龍的傳人》和《歌唱祖國》,他們專注而自信,路人和國際音樂界大咖們屏息靜聽,臉上現出驚喜和讚賞的表情。一位來自歐洲著名音樂比賽的藝術總監感嘆道:“這些年輕演奏者的技術水準和對音樂的理解力遠超他們的年齡,演奏充滿活力,情感表達非常自然真誠。”另一位國際音樂節主席則表示:“聽到如此富有中國特色的曲目,是一種獨特的享受。音樂真的無需語言,他們傳遞了美好的情感。”還有嘉賓讚歎:“從他們專注的眼神和投入的狀態中,我知道他們懂得如何用音樂去表達和交流。他們是優秀的文化小使者!”
哈爾濱勳菲爾德少兒藝術團是由薛蘇里的父親、小提琴家薛澄潛和母親張菊華建立的。薛澄潛是從抗美援朝的戰場、南京軍區文工團、北大荒農場一路走來,成為哈爾濱歌劇院交響樂團副首席。薛蘇里則是從烏蘇里江畔的土坯房走出來,事業有成回饋家鄉。而眼前這些孩子們,正浸淫在“音樂之城”的藝術光照中,他們演奏的這兩支曲子正映射出我們音樂傳統中的兩個側面——民族感情與愛國之心,它們深植於哈爾濱三代人的音樂血脈之中。
6月27日晚,第37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式在哈爾濱大劇院拉開帷幕。古典與現代、音樂與芭蕾、東方與西方融為一體,讓嘉賓們再一次感受到這座城市深厚的音樂底蘊。始創於1961年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成為“世界的舞臺、百姓的節日、音樂的盛典”,它與勳菲爾德絃樂比賽等音樂盛事一道,激活了哈爾濱城市品性中的音樂性和國際性。
哈爾濱音樂廳前的勳菲爾德姐妹雕像
年會嘉賓們還參加了紀錄片《弦系中西》的中國首映式。這部影片拍攝和製作過程歷時7年,記錄了愛麗絲·勳菲爾德女士對中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她和薛蘇里之間的師生情誼。片中有一個薛蘇里看望勳菲爾德女士的鏡頭:當薛蘇里用老師贈與他的義大利名琴深情地奏響馬斯涅的《沉思》時,重病中的勳菲爾德女士頓時眼睛閃著光芒。這部紀錄片2024年在美國一經上映,就獲得了洛杉磯短片獎等諸多獎項,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老會堂音樂廳,年會嘉賓們旁聽了少年音樂比賽,而入夜後中央大街的陽臺音樂會則讓他們感受到哈爾濱無時不在的音樂氛圍……於是他們情不自禁地在遊客中歌之舞之,為夜幕下的哈爾濱增添了一抹迷人的風情。
世界國際音樂比賽聯盟主席彼得·保羅·凱恩瑞斯盛讚哈爾濱是“優秀的橋樑建設者”。他說:“今年聯盟年會首次在中國城市舉辦,我們希望以此為開端,與哈爾濱及其他中國城市繼續保持友好而密切的交往,在音樂、文化、藝術等領域開展廣泛對話合作,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彼此照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