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衝突是中美代理人戰爭?別給國家添亂了

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爆發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雙方各執一詞,都指責對方先開的火,那到底誰先開的火呢?不急,我們先讓時間飛一會兒,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真相很快會揭曉。很明顯,這次衝突雙方都是有備而來的,是矛盾集中的爆發。

泰柬衝突爆發,有人宣稱“美國支援泰國,中國支援柬埔寨”,理由是泰國出動了6F-16戰鬥機——“這肯定經過美國批准,否則美軍能遠端鎖死武器”。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其實忽略了兩個關鍵,“中美代理人戰爭”這一說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其一、有人認為,泰國在進攻柬埔寨的時候,出動了6架F-16戰鬥機,如果沒有美國的批准,泰國軍方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要知道,美國出口的F-16戰鬥機可是有遠端死鎖功能的,這在藍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但我必須提醒大家一點,美國此前因“鎖死F-16”已吃過大虧:西班牙、加拿大明確表示不再購買F-35,連波蘭都暫停了後續訂單談判——在軍工出口面臨信任危機時,美國若因泰柬小規模衝突鎖死武器,等於自斷財路。

美國在這場衝突中“無利可圖”。代理人戰爭的核心是“戰略收益”:支援烏克蘭是為了耗俄羅斯,支援臺當局是為了牽制中國,支援印度是為了圍堵中國陸權。但泰柬衝突?既不涉及南海航道控制權,也不影響中美在東南亞的產業鏈佈局,美國若介入,只會徒增與中國的對抗成本,毫無必要。
其二、“中國支援柬埔寨”,更是無稽之談。中泰貿易額2024年達1300億美元,中柬貿易額也有200億美元,兩國都是中國“一帶一路”在東南亞的核心夥伴。中國比任何國家都希望東南亞穩定:混亂的周邊環境會衝擊“一帶一路”專案,更會影響中國在東盟的戰略佈局。
泰柬衝突爆發後,外交部明確亮明勸談促和的立場
泰國穩操勝券?為何卻突然想談了?
衝突初期,泰國的強硬底氣,很大程度來自軍力優勢。從紙面資料看,泰國確實“碾壓”柬埔寨:
人口與國土:泰國7000萬人口對柬埔寨1800萬,51.4萬平方公里國土對18萬平方公里,戰爭潛力差距明顯。

經濟與軍費:泰國2024GDP5300億美元,是柬埔寨(367億美元)的14倍;2025年軍費70億美元,是柬埔寨(7.39億美元)的9倍多——充足的資金能支撐更持久的衝突。
裝備水平:泰國陸軍有52輛中國VT-4主戰坦克(第三代,具備夜戰和資訊化能力)、178M60A3坦克,還有1200M113裝甲車;柬埔寨陸軍主力是300T-54/55坦克(上世紀50年代的二代坦克,無資訊化能力)和200BTR-60裝甲車(冷戰時期產物)。空軍差距更大:泰國擁有6F-1634F-5戰鬥機,還有預警機和加油機;柬埔寨空軍幾乎沒有像樣的戰鬥機,只能靠高射炮防空。
後勤能力:泰國公路密度是柬埔寨的5倍,雨季時仍能保障前線補給;柬埔寨邊境多山地雨林,雨季道路泥濘,彈藥和糧食運輸困難。
如此懸殊的實力,讓泰國最初態度強硬:724日衝突爆發後,泰國外交部明確表示“拒絕任何第三方調解”,要求柬埔寨“先停火,再談條件”。
到了25號下午,泰國就變了臉:泰國外交部改口稱“泰國外交部新聞司在回答關於泰柬邊境局勢提問時說,部分國家在正式宣告和非正式討論中,表達了願意提供協助或建議的意向。”泰國這一轉變,至少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國內壓力“由硬轉軟”。衝突造成的傷亡開始反噬:20名平民死亡的訊息傳開後,泰國國內出現“反戰呼聲”,尤其是邊境省份民眾,擔心戰火蔓延影響生計。普坦的“強硬牌”效果邊際遞減——反對黨開始質疑他“為了政治私利讓民眾流血”,軍方也不願陷入持久戰,畢竟軍費消耗過快會影響年度採購計劃。
國際輿論“由松轉緊”。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後,東盟各國態度明確:馬來西亞總理安華主動提出調解,印尼、新加坡聯合呼籲“立即停火”,連美國都罕見表態“支援東盟框架內解決”。泰國若繼續拒絕,可能被貼上“破壞地區穩定”的標籤,影響其在東盟的話語權——要知道,泰國一直想爭當東盟“核心協調國”,不願因小失大。
軍事優勢“看似實虛”。泰國雖裝備先進,但打“治安戰”而非“全面戰爭”:柏威夏寺周邊多山地,F-16空襲效果有限,裝甲部隊也難以展開;柬埔寨則熟悉地形,靠游擊戰術能拖延時間。更關鍵的是,泰國沒把握“速戰速決”——一旦陷入持久戰,經濟會被拖垮(泰國旅遊業佔GDP12%,衝突已導致邊境景區關閉,損失每日超千萬美元),軍方也怕重蹈2008年衝突的覆轍(打了3個月沒佔到便宜,最後只能靠東盟調解收場)。
“拒絕調解”到“願意對話”,泰國的態度轉彎,其實是“利弊權衡後的務實選擇”——與其硬撐,不如見好就收。
中國角色:為何“柬鐵”“中泰一家親”,卻不直接下場?
衝突中,中國的角色備受關注:一邊是“柬鐵”,一邊是“中泰一家親”,中國為何不直接介入調解?
中國在東南亞的策略,一直是“不干涉內政,支援地區自主解決”——這既是對東盟“不干涉原則”的尊重,也是基於歷史經驗的選擇。
2008年泰柬衝突時,中國就是這麼做的:既沒偏袒任何一方,也沒直接施壓,而是推動東盟外長會議達成停火協議,這次也一樣。中國堅持勸談促和的立場,既維護了地區機制的權威性,又避免了“大國強權”的質疑。
中國與兩國的關係“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中泰貿易額是中柬的6倍,泰國是中國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中老泰鐵路”的關鍵節點;柬埔寨則是中國在湄公河地區的重要盟友,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一帶一路”樣板專案。若中國“選邊站”,只會兩敗俱傷,讓美國等勢力有機可乘。
那麼,這場衝突什麼時候會結束呢?停火容易,和解難。
或許,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誰贏誰輸”,而在“如何共贏”。對東南亞來說,和平才是最大的利益。槍響之下,沒有贏家。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