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實我從來沒想過放棄,也不接受結局。”說起他們三個的故事,是比任何熱血動漫都要真實的勵志篇章。
為了專心搞創作,不惜放棄名校offer;為了解決資金鍊斷裂,性格內斂卻多次鼓起勇氣借錢,為了做好一集動畫,查閱幾十萬字歷史資料……
或許,邁出第一步,建立一個賬號,並不總伴隨著巨大的挑戰,但當@迷因水母 遭遇投資人撤資、影片遇冷、資金緊張、入不敷出,還能以無盡的熱情,低首沉浸在未竟之作的細繪之中時,他們的故事,已然超越了任何熱血沸騰的動漫敘事。

來自牛頓的“絕殺”
張狂金髮、黑金耳釘、瘦削的肩膀上披著半邊披風,乍一看還以為是哪部動漫裡的角色。實際上,他是曾經和那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有過“交手”的假幣罪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
只是,在這段真實故事裡,牛頓的身份是偵探。

圖 | @迷因水母 藝術總監飛飛(程麟飛)畫的角色人物小傳及分鏡圖
大物理學家牛頓曾經做過偵探?沒錯,是你知道的那個牛頓,但不是你熟悉的那個牛頓。
@迷因水母 這條名為《極限智鬥!無限反轉!牛頓轉行暴力偵探vs高智商瘋批反派》的影片在抖音收穫了高達349.9萬的點贊。據負責運營的簡華維(華子)統計,這期影片讓他們的抖音賬號漲了至少100萬粉絲。在接近29萬條留言的評論區,很多使用者被高燃的動畫吸引住,召喚好友來吃“細糠”,還有很多評論表示:“愛上牛頓了”“他還是太全面了”。
在這期影片中,那個被蘋果砸中、發現運動定律的牛頓徹底“活”了過來:
研究了25年的鍊金術宣告失敗,53歲的牛頓跌落神壇。精神受創、備受質疑,這段歷史裡的牛頓與人們普遍印象中意氣風發的牛頓形成了鮮明反差,但“燃”點有增無減:天才反轉“結局”,極限鬥智鬥勇,終於找回了屬於自己的驕傲。
16分鐘的影片見證了牛頓從至暗時刻走出的沉重,也帶著曾經經歷低谷期的@迷因水母 衝出迷霧,走到了有光的地方。曾經影片流量平平,現實壓力接踵而至的困境,在此刻都成了過眼雲煙。

圖 | 觀眾紛紛在影片下留言
第一次聽聞這個故事的時間和場景,@迷因水母 已經不太記得了,但大物理學家在谷底逆轉絕境的經歷,始終在這三個離開校園創業的年輕人心中暗燃。他們決定用屬於自己的語言“講”出這段故事,讓鮮為人知的文字記載,變成人人都能看到燃點的熱血動畫。
從@迷因水母 舊辦公室的小房間裡,飛飛(程麟飛)抱出了一疊手稿,厚重到單人雙手抱著都有些費力。讓他們漲粉百萬的牛頓那期影片手稿就在其中。儘管團隊大部分插畫師畫圖都用電子產品,但飛飛還是更習慣在紙上畫圖,覺得更有實感。
作為@迷因水母 團隊的總導演和藝術總監,飛飛鼻樑上架著一副細框眼鏡,透著一股文藝範。和人交談,他總是安靜地傾聽,等他人說完,再娓娓道來自己的觀點。
做動畫是團隊協作。作為諾蘭和王家衛的粉絲,飛飛在做動畫內容時,也十分注重畫面和場景的排程。然而,把腦中一些抽象的、文字都難以描述的效果用畫面展現出來,特別還是借同事的手錶現出來,需要更多前期溝通。
從人物的臉型弧度、到瞳孔的具體色彩,再到特效閃現的時間,飛飛都要和導演組的其他成員一一溝通,時常在下午三四點,飛飛的嗓子就啞了。
簡單翻閱你就會看到,原來一期影片就要畫幾十張A4紙的角色設計圖和分鏡。高智商反派全身形象旁邊,是整整半邊人物小傳,從外在特徵到性格特質,眾多細節被一一羅列,共同勾勒出了觀眾能夠腦補出的鮮活角色。

圖 | @迷因水母 團隊,左一華子,右五飛飛,右四韜韜
三個在內容創作上始終堅定的共識是,不做泛泛的知識轉述,而是要代入“主角”的視角,以故事語言來表達事實。在這一過程中,最難的就是“化抽象為具體,表現看不見的氣質”。

圖 | 拍攝於@迷因水母 舊辦公室
為了刻畫出此前鮮有記錄的“老年牛頓”形象,使其更具有偵探氣息,@迷因水母 抓住了牛頓那個階段鬱郁不得志、憔悴、健忘的反差特點。飛飛在還原牛頓眉毛和頭髮全白的基礎上,在臉頰兩側多加了一道溝壑,使牛頓看起來符合年齡的憔悴。衣物則特意設計成深色系,因為這一時期的牛頓頻繁出入夜晚的酒吧,需要融入酒吧的環境氛圍同時保持低調。他們還參考了當時英國執法者的服裝,為牛頓加了多條皮帶結構的固定裝置,貼近牛頓嚴肅、壓抑的性格。
他們讓教科書裡的牛頓在2024年的抖音開始“圈粉”,也讓時代中沒有被著墨的反派或小角色,有了自己的“臉”。
在@迷因水母 後來的影片裡,幾乎每個人都有不被定義的自由和想象之外的勇氣。比如在《中年婦女團滅黑幫》那期影片,為愛女踏上覆仇之路的中年母親以一己之力追查女兒下落,最終復仇整個黑幫。她眼神堅毅置身烈火之中的畫面,被網友稱為“封神”一幕。

圖|動畫中中年母親下定決心的時刻

“賭”贏了,終於!
談及他們的創業故事,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三個跨專業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重逢,一拍即合,決定重拾一個高中時玩笑似的諾言——大學畢業後如果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一起開公司——沒有多想什麼,他們很快在重慶光電園附近租下一間20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拉上身邊好友組成了一個不到十人的“小作坊”,做起了一個動畫內容創業公司。
起先,夢被造得宏大。華子記得,創業初期韜韜(黃文韜)聊起過,要把“小作坊”做成一個很厲害的夢幻頻道。
雖然對韜韜說的偉大構想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但華子選擇了賭一把,相信韜韜。
“我自己也不是那種純功利的性格,說得不好聽點,沒那麼踏實,感覺不是做工程的料。”華子回憶自己加入時的心情,“因為不幹這個的話,我本身當時其實有點迷茫感。”那時,他剛從計算機系畢業,為了思考前路,決定gap一年,去嘗試不同的專案。
帶著點少年心氣的孤注一擲,華子接過了老同學遞過來的橄欖枝,決定在這條他不熟悉的賽道里,搏一把。
團隊中,華子除了負責運營,還身兼數職,影片文案內容、商務對接,是典型的“多面手”。每一個準備上線新影片的日子,他都是整個公司最忙、也最忐忑的人。他會最早到辦公室,隔幾分鐘把平臺上的紅點全部點開一遍,顯示屏上的播放數字便重新整理一次。
回想起2021年6月25日釋出第一期職業科普影片的時候,就是這樣緊張又期待的狀態。
當時的華子捧著手機,看著螢幕一側的點贊數從0到幾十、幾百、上千,若干小時後戛然而止。一種挫敗感蔓延出來——他知道,這些資料,大多數來自身邊的親朋好友。
但初出茅廬的他們並未沉淪於這種失望中太久。三個人都相信,只要盡力做出心目中的理想影片,自然會有懂得他們的使用者關注,商務合作也會隨之而來。
於是,從2021年6月到10月,他們在抖音連續發了6期職業科普影片,講述了包括桌遊設計師、風箏手藝人、寓言家、電競選手和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科普。這些動畫,每期時長6分鐘到8分鐘不等,在製作上幾乎用盡了當時的全力,資料也依然沒有太多改觀。
那時,少年們的心中憋足了一股勁:我們做得比很多人都好,為什麼他們不喜歡我們?
這種情況一下子就持續了近2年,對任何創作者來說都是十分煎熬的過程,因為你難免會在發出影片發現難以激起更大浪花的時候,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一場錯誤。
情緒焦灼之中,成員之間發生了衝突。“大家都喜歡自己的付出能夠被人看到,出現矛盾是必然的。”韜韜說,也是那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擺脫身上的一些學生氣。
第一次經歷親密的朋友發生矛盾,青澀的CEO韜韜必須作為裁判者出場,他當時完全“不知所措”。“該問責的要問責,該批評的要批評。”韜韜說,不能像平時那樣和和氣氣,讓他出面去說那些話,比他自己置身矛盾之中,更難啟齒。
後來他絞盡腦汁,給矛盾雙方都寫了一篇“小作文”,權衡利弊,曉之以情,在工作群中調和了矛盾。
關關難過關關過。這個跌跌撞撞走在路上的團隊,後來還遭遇了投資人撤資、影片遇冷、資金緊張、入不敷出……太多現實問題作為攔路虎,都沒能熄滅他們的“頑固”。韜韜和華子談到那段時間的心情,“團隊成員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哄自己,再試一期會不會更好”。
韜韜的記憶裡,最難維持的一次,交完辦公室的租金和水電費,公司賬戶裡只剩下2塊7毛錢。
接下來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影片?三人因此發生了多次爭執。
因為始終堅信團隊的“硬體”實力能夠創作出打動人心的好內容,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和經驗,去摸索一個更加確定的選題方向,等待合適的契機被更多人看到,最終,三個人決定,“再賭一把。”
——繼續在中長影片上深耕,以故事語言呈現真實世界的核心不變,但開啟視野去發掘新的主題和資訊,把曾經職業科普的路“走寬”,去發掘更多能夠引發使用者普遍共鳴的真實故事,多給使用者呈現一些“反差感”,同時探索更多主題和時長不同的動畫創作。
少年心氣總是難平,他們不認為這是最後一次努力。
他們三個想過無數次換主題、換製作手法、換講故事的方式,但卻從來沒有一刻想過放棄成為“迷因水母”。
外形酷似燈塔的“燈塔水母”是團隊創立起就一直存在的意象。從最初的“地球燈塔”到改名為“迷因水母”,他們想要透過創作幫助使用者獲得啟發和力量的初心始終沒變。
事實證明,這次命運的齒輪真的轉動了。
2023年9月,“大偵探牛頓”成為了大爆款,349萬人為這條影片點贊,隨後12月、次年2月釋出的兩期影片也成為了爆款。開拓的新型別作品,也開始為賬號帶來了大批關注者。

圖 | @迷因水母 的牛頓系列影片獲得高贊
某種程度上說,中年牛頓的不服輸,拯救了精神瀕臨崩潰的自己,也在數百年後,拯救了中國重慶這3個苦苦支撐等待觸底反彈的年輕人。

“少年心氣”
“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選題激勵,所以想在最有限的篇幅,講出最想講的內容。”
簡約而不失細節的畫風,是文字之外,@迷因水母 帶給觀眾最初始、最重要的記憶點。飛飛總結道,動畫是故事的藝術,除了在畫風上的精益求精,也要兼顧故事情節與鏡頭畫面之間的配合。
如今,@迷因水母 在用動畫講故事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體系。團隊借鑑影視戲劇中經典的“三幕劇”手法,讓具有完整起承轉合的故事情節與動畫場景相互配合,希望能夠讓影片更具視覺衝擊力,也更容易被使用者看懂。
賬號另一個標誌性符號和錨點是韜韜的旁白。他在影片裡的配音總是字正腔圓,自帶感染力又顯得有些剋制。其實,私下裡韜韜偶爾也會帶有一點重慶口音。在過去的時間裡,他都站在一個僅能容下一個人的超迷你錄音棚裡,大汗淋漓地反覆讀著稿子,一遍遍地糾正著咬字發音,同時尋找著最貼合主題的情緒。
雖然已經做出了眾多爆款影片,但如果你要問他們“爆款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他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他們的衡量標準裡,“爆款”指的並非影片發出之後的資料,而是核心人物是否能夠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資訊自帶的故事性是否值得講述給使用者、是否值得使用者花費時間去觀看。這些要素是他們第一時間會去考慮的。
影片播放量越來越高,但依然堅信,沒有完全可復刻的“爆款定律”,只有始終保持專業,對內容創作懷有敬畏之心,才有可能長期受到使用者的認可;
認為自己也是“使用者”,所以格外注重代入感,會去嚴格考量一個故事是否能夠給人帶來治癒或驚喜;
短影片時代,仍然在某些地方堅守著自己的“傳統”,習慣紙質手稿、把人物配飾、甚至眉形都會畫到極致,哪怕很多細節也許並不會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正如他們形容自己始終是“少年心氣”一樣,無數的“頑固”讓他們的作品透露出熱血的氣質。
在@迷因水母 的主頁,幾乎每個使用者都能找到擊中自己的那個故事。
團隊成員視為掌上明珠的一期,是“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主人公伯特·孟若,在68歲的年紀創造了1000cc以下改造型機車組世界紀錄,他因為“永遠不會放棄,哪怕做到最好,都還會再努力超越自己”的行事風格,被華子和飛飛奉為榜樣。
在公司,飛飛是團隊裡公認最“燃”的那位。他外表看起來文文弱弱,原本的理想是當作家,高三時突然對美術感興趣,轉而決定藝考,從零基礎開始學畫畫。老師、家人都不看好,他最終卻考上了八大美院之一的四川美術學院。
“別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他非要自己上,總能讓人刮目相看。”韜韜如此評價飛飛,但他們三個人的性格底色其實都有這樣倔強又熱血的一面。哪怕團隊遭遇困窘時,這股勁都沒有被沖淡。

圖|飛飛在對其他導演進行動畫做法講解
就像曾經為了湊齊員工工資,韜韜變賣了珍藏多年的膠片相機。“東西有錢了可以買回來,團隊散了就沒了。”
三年來,@迷因水母 步步實現著自己的“燃”系創作夢,也在網際網路上留下了一個燃爆故事集。
在美國賽馬“海餅乾”影片裡,被視作“下等馬”的海餅乾遇到伯樂馴馬師,參加15場彩金大賽,贏下了其中的11場。職業生涯巔峰過後,它和騎師都經歷了斷腿的傷痛。然而,一人一馬都沒有接受這樣潦草的結局,經過艱苦訓練,重回賽場再次創造了速度紀錄。
在動畫的最後,@迷因水母 說道:“在此之前,從來沒人見過,斷腿的馬再度奪冠,就像沒人曾相信,熱血故事的主角,是這樣一匹下等馬。”
像《海賊王》很多集故事的結尾,主角團會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屬於自己的勝利。@迷因水母 也會如此,每當有一期影片收穫超預期的點贊和播放量,他們也會開一瓶酒,慶祝自己的努力再度得到回應。
華子笑眯眯地小聲說,今年到目前為止總算是“有餘糧”了,可以招兵買馬,或許以後影片也能更新的快一點。
如果考量太多,就很難下決心去堅持。回看來時的路,韜韜慶幸當時少年心氣帶來的一腔孤勇:“繼續讀書之類的事情,好像什麼時候都可以,但是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和曾經的朋友一起開公司——某種意義上還是在兌現年少時的一個承諾——人生能做這樣一件事,可遇不可求。”
正是因為他們最常形容自己的“少年心氣”,才有瞭如今的“迷因水母”。談及未來計劃,他們就像當初一樣,希望繼續創作下去、堅持下去。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