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最後一門歷史考試結束,上海家長緊繃的神經終於可以放鬆了!2024年上海中考約12萬人奔赴考場,而按照目前入讀初中學生的數量來看,明後年還會更難,2025年14.2萬,2026年近18萬。
今年還是民辦“搖一代”首次參加中考,不確定性更是大大增加。

再三考慮之後,A媽還是決定轉軌了。女兒雖然當初幸運地搖進了知名民辦,但成績一直在中等偏下,雖然不至於考不上普高,但再努力也就是一個區重點。而區重點的出路——好一點普通本科,差一點民辦本科,甚至大專。
作為魔都高校教師,自己也是復旦學霸,A媽不能接受這個教育重點。
聽完A媽的故事,編輯部的同事也感慨:

A媽女兒很爭氣,早在中考前已經拿到上海兩所知名A Level學校的Offer,想要6月再試試一所AP牛校。雖然心中也有著牛劍藤夢,但她總是和女兒打趣說,你能考上愛丁堡大學我就很滿意了,況且還是QS世界前30。
而上週末我專門聽了一場國際教育論壇,再次重新整理了我對國際賽道進牛劍藤的認知。
“留學申請內卷。看上去很多同學競賽科研活動一整套都做了,但是如果底層能力沒有提升,錄取結果仍然會很懸。”
——世外中學升學處主任吳新賢
“國際教育賽道不缺乏聰明的孩子,但很缺學科領域有專注度的學生,也缺能日復一日做好一件事的學生。”
——WLSA高階副校長、升學指導部門負責人張楠
“英美聯申、多國同申並不適合所有學生,對於時間管理的要求比較高。有兩類人適合聯申,要麼是大藤牛劍一起申,要麼是G5和Top30一起申。”
——唯尋國際教育創始人,劍橋大學本碩潘潘
除了對話魔都頂流校長帶來第一手資訊之外,在2024唯尋《國際教育展暨英美港加留學白皮書釋出會》上,還有24Fall英美港加澳等主流國家/地區申請資料獨家解讀,北上廣深牛娃VS普娃個性化案例分析等,今天我們將部分乾貨整理給有需要的家長。
今年唯尋升學戰績又重新整理自己創下的紀錄,總計203封牛劍錄取,1600+封G5大學Offer,美國方向還有芝大、布朗、西北、杜克等100+封全美Top30大學錄取,港大321封。僅從牛劍來看,專業有熱門的計算機、數學、工程、物理,也有小眾的宗教哲學、藝術史、英語語言文學等。

結合10+年申請大資料,細分到不同專業的申請難度、詳細規劃路徑,未來就業方向等,唯尋將留學乾貨統統整理成了英美港加5本留學白皮書系列,用唯尋創始人潘潘的話來說:


每年教育展現場,最新白皮書都會被家長一搶而空。2024年新升級的5本白皮書亮點很多:

今年除了有最新中國學子申請和錄取詳細資料之外,還有新增各專業申請要求與流程介紹,最新筆面試變化和資料分析等等;
涵蓋英國、美國、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大主流國家/地區的申請要素和錄取案例分析,還有熱門院校的資訊整合,非常實用;
美本白皮書解決了家長最頭疼的長線規劃問題,新增的英碩白皮書也是結合了當下就業難題和研究生市場暴熱的剛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掃小助手二維碼免費領取最需要的白皮書,做學習型家長👇


英國VS美國VS中國高考
進名校的機率有多少?
這兩天牛劍最新新生報告出爐,很多家長驚醒:
牛津:2023屆一共有23211名申請者,最終發出3721份Offer,Offer率為16%。中國學生過去三年平均錄取率為8%。


劍橋更友好一些,今年的整體Offer率達到了三年新高21.2%,中國學生也有14.9%。

而在國內參加高考,985錄取率不到2%,211錄取率也才5.02%,整體本科錄取率為32.65%。關鍵是在參加高考之前還要過五關斬六將,比如中考的“五五分流”。
從最新出爐的QS排名來看,中國進百強榜單的總共僅五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

相比於錄取率,很多家長還擔心孩子的“偏科”問題,三大主流國際課程中,除了IB必須文理兼修之外,A Level和AP都屬於可以“揚長避短”的型別。

今年拿到劍橋數學專業錄取的唯尋學員Sylvia就是一個偏科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體制內初三衝刺的時候,學其他科目像完成任務,但學數學就像課間休息,雖然中考壓力很大,我有時候還會研究數學題到凌晨2點。”
而到了A Level課程體系後,她簡直如魚得水。她最後遞交的3門成績(3A*)全是理科——數學、高數和物理,活動也全圍繞數學競賽。

國際生友好,適合偏科學生,這是英國留學的特點。
根據唯尋資料報告最新解讀,2015-2024年間中國地區英本申請量持續增長,2022-2024年間達到階段性峰值。尤其是疫情結束後的2023-2024申請季,申請同比增長不斷攀升。

不過,唯尋創始人潘潘也提醒家長,雖然牛劍錄取率整體比美本、高考更友好,但目前仍處於歷史低點。


潘潘對比了過去5年中國學生赴英美本科資料–
-
2019年在美讀本科人數接近15萬人,當年英國本科在3萬+人;
-
最新資料美國本科在讀人數下降到10萬人,英國上升到6.3萬人左右。
英美本科留學人數差距縮小明顯。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學生申請美國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美國頂尖大學錄取率仍然一年更比一年低。過去三年來美國Top15的錄取率低於10%,部分藤校錄取率低於5%。


在唯尋橡沐美本負責人Irene老師看來,美國進名校有幾個“捷徑”可以走。

根據唯尋資料解讀,Top20部分院校ED和RD的錄取率相差3倍以上。
藤校中達特茅斯早申錄取率最高達到19%,其次是賓夕法尼亞大學15%,今年杜克和西北大學早申錄取率都達到了20%以上,其實還是非常樂觀的。

比如康奈爾整體錄取率在7%左右,其中人類生態學院高達15.7%。CMU的藝術科技交叉專業、建築專業等錄取率也會高很多。另外同樣申請斯坦福大學,語言學專業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難度差距非常大。

美本申請就像找物件,匹配度比優秀更重要。比如哈佛和耶魯兩所大藤,前者更喜歡“鋒芒畢露”的學生,後者則更重視學生的求知慾和自由精神,明顯一個更反骨,一個更儒雅。

除英美之外,中國學生進其他國家名校的難度就是“開掛模式”。
以唯尋學員申請加拿大Top3大學的錄取率來看,其中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率最高,唯尋學員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1%,其次是多倫多大學84%。最難進的麥吉爾大學也有68%的錄取率。

整體而言,目標名校的難度鄙視鏈應該是–
中國高考>美國>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加拿大>澳洲。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中考高考之後一大批家長來諮詢轉軌或重新申請海外大學,的確給孩子找到了一條更加容易進名校的路徑。

進入國際賽道,真的就不捲了嗎?
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捲成績、卷競賽,還卷多國聯申。
最新牛津報告顯示,41.9%拿到牛津Offer的學生遞交了A*A*A*的成績,而唯尋錄取的牛劍學生中(可以代表國內申請趨勢),92%遞交了A*A*A*的成績,比前者多一倍。
美國方向也是如此,美高爬藤GPA全A幾乎是底線,國內IB學校不僅卷滿分,還有6個HL滿分,8-10門AP。

再來看競賽,從唯尋2024 G3錄取畫像來看,85%以上的錄取者有2項及以上的競賽,其中理工科人均3個競賽,商科則是經濟類競賽+背景提升學術科研結合居多。牛劍肯定是更卷。

唯尋教育合夥人Candise還分享了一組特別有意思的資料,今年拿到牛劍錄取的美系學生達到了歷史最高47%,一方面是A Level學生被擠兌,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多國聯申的趨勢。

△牛劍錄取10強高中裡,有不少美系強校例如上中國際、包校、世外等
對於留學內卷的話題,世外升學主任吳新賢老師很有話語權,她自己也是留學生的母親。
我兒子5年前申請大學,競賽科研沒有那麼卷,活動也不多。那麼再往前5年,光有標化和成績就可以申Top30了。”
現在的問題是,有同學從分數到競賽科研,再到夏校、公益活動一整套都做全了,仍然沒有拿到理想的錄取,關鍵以下3項最底層基本能力沒有達到。
很多學生成績不錯,但是缺乏對某些學科的熱情,越往深處走越疲軟。
現在市面上科研專案特別多,花10萬塊錢買教授科研的不在少數。但是學生主動做的科研和花錢買來的科研簡直天差地別。
我們有學生要做拓展論文,校內實驗室器材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於是他到處打電話聯絡實驗室,最終社科院的實驗室答應幫助他完成實驗搭建。這些學生總是會透過網課、活動等不斷拓寬學習的邊界。
今年世外哈佛學生在拿到錄取後,還召集校內社團做了一個無障礙日活動,為社群裡的弱勢群體服務。

WLSA升學指導負責人張楠老師也非常贊同吳主任的觀點,在她看來,當我們把賽道從國內放大到世界,家長的培養思路也應該從“育分”到“育人”改變,除了前面講的學術熱情、自驅力、關心社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的——日復一日的堅持。
比如WLSA去年有一位網球特長的男孩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很多人會講體育爬藤是捷徑。可是鮮有人知道,他每天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練球,然後從松江到楊浦趕8點的早課,還要面對繁重的學業,即使到了高三最忙的時候,他依然是雷打不動這個行程。敢問我們有多少成年人可以做到呢?
在國際教育賽道,我們不缺乏聰明的孩子,但缺乏學科領域有專注度的學生,也缺乏能夠恆久堅持的學生。”張楠老師的這番話,放到英美加港等任何一個地區頂尖大學的申請都是適用的。


多國聯申是給家長多一張名校底牌
在潘潘看來,美本爬藤甚至Top20都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即使校內成績TOP3也依然有可能會被加州系全拒。相對來說,英國不同專業的要求(GPA、語言成績、筆試要求等)都寫在官網,相對更確定一些,但牛劍的面試也有很多偶然性。
所以更多人選擇英美同申,是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權,如果美國沒申好還有G5,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主美學生申英會相對容易。主英申美難度比較高,建議學生切忌高中全用來刷題打競賽,美本活動列表和文書會很難寫。
此外,如果學生學術成績一般,但領導力突出,喜歡參加公益活動社團活動,也可以申請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大學,說不定會有好的結果。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可以英美聯申且英美雙強呢?Irene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左手哥大右手牛津”的F同學案例。

首先,F同學來自上海某一梯隊國際學校,IB預估41/42,託福120,ACT36,成績近乎完美。
學術是英國院校看重的核心競爭力,幸好F同學很早就確定了文學方向,高中第一年就拿下了學科獎、創始人獎、約翰洛克寫作競賽、紐約時報寫作比賽獎項,還發表了個人詩集,小說入選《磨石文學》長名單。
但對美國大學來說,光有獎項是不夠的,想法也不能只停留在腦中,而是要多走進生活,用自己所理解的學科知識對生所在社群產生積極影響。
因此,她走進社群,給小朋友們閱讀英文繪本;也是學校英語輔導俱樂部的創始人,帶領著學校更多同學學習英語文學;還透過寫作投稿倡導海洋壞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F同學不僅是個學霸,還是一個熱愛文學的學霸,更是一個試圖用文學改變身邊世界的學霸。這也是Irene老師總結的英美雙申四要素:



多國聯申雖然很香,能夠左手牛劍右手藤校也是令人羨慕,但是潘潘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時間管理”,尤其牛劍和美國大學的申請截止日期是撞車的–
-
10月牛劍申請截止,筆試開始
-
11月1日前美國早申截止
-
12月牛劍面試美國大學早申結果出爐
沒有拿到錄取的學生要準備更多的RD文書,所以整個下半年都是非常忙碌的。
更不用說大家要提前一年把所有的活動競賽搞定,對於學生時間管理和綜合能力要求特別高。




普高&國際體系雙軌並行,自學雅思、A Level進牛津數學系的學姐Z同學首先建議同學們“越早準備越好”,不能想著“兩邊都要”,必然會有所得失。她自己也曾在高考/藝考/出國三條路之間選擇,最終決定出國。
如果猶豫不決時,Z同學建議大家問問自己:你喜歡國內大學生培養模式還是國外的?
同樣,今年拿到劍橋工程錄取的H同學也建議大家如果有決心喜歡的專業,可以嘗試早日轉戰留學賽道奔赴熱愛。



劍橋學姐Sylvia說對比“體制內鋪天蓋地的任務,平時被作業和卷子壓得喘不過氣”,她更喜歡國際課程,有很多自我探索、閱讀的時間,也更看重自學能力。
Z同學也寬慰大家千萬不要擔心國際課程會緊張、不適應,事實上A Level比普高更輕鬆有趣。她的經歷是“普高早6晚12,睡眠嚴重不足,國際課程早7晚10,睡眠很充足。”


對於大部分體制內轉軌國際高中的學生來說,英語綜合能力的確是短板,可以報課但更重要是平時日復一日的練習。
H同學表示幸好自己參加了牛劍營,6次模擬面試讓自己感受到真實的面試環境和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此外,三位牛劍學長姐們也都表示,到了國際體系一定不能盲目刷題。而是要針對目標專業建立一整套自己的知識架構和思維方式,用Sylvia學姐的話來說:“寧願精細深挖一道題研究透徹,都比囫圇吞棗做10題強。”



幾位同學都經歷過比如“面試題答案錯了”、STEP結果不如人意,收到保底學校拒信等等的“一波三折”,但他們都憑藉著對於工程、數學專業的熱愛,朝著目標勇往直前,最終圓夢牛劍。
在活動裡,Candise老師分享了一個普娃故事,我一直記到了現在。

A同學找到唯尋的時候,數學是B,歷史和社會學是C,但是她當時想要申請經濟學專業。在一番交談之後,老師發現她很有文科思維,也沒有第一時間否定她,而是帶她瞭解專業,幾乎是帶著她把所有經濟相關的專業都梳理了一個遍。
在瞭解每個專業開設的課程、未來發展方向之後,A同學從純經濟方向轉向文科經濟方向。找到自己感興趣並擅長的專業後,老師帶著她規劃LSE書單閱讀,發掘興趣在於工業化、失業率與國家經濟關係,並且透過閱讀文獻形成了大量思考。
與此同時她重考了A Level社會學,從C一步步努力到A。最終拿到G5大學UCL歷史、政治與經濟專業錄取,還有愛丁堡、KCL、曼大等文科經濟專業錄取。實現了真正的逆風翻盤。
這也讓我想到了最近討論度頗高的“17歲中專女生闖進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12強”,很多家長表示“可惜當初因為中考分流,有天賦的孩子被埋沒了”,但我更相信是金子就會發光,而在國際賽道,不論是像姜同學這樣的“偏科天才”還是像A同學這樣的超級普娃,都能找到發現自我、圓夢名校的機會。這就是教育的價值。
👇想要獲取更多申請資訊及案例👇
不如掃描下方微信
領取專屬福利及免費諮詢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