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驚,秦始皇發明了電燈!
如果我說秦始皇發明了電燈泡,你會信嗎?
你肯定會脫口而出:“就這,還不如信我就是秦始皇呢。”
但假如我拿出一篇體例嚴整的考據文,論證秦始皇發明了電燈泡呢?
寫這種文章需要對一些文獻非常熟悉,結合自己的巨大腦洞,才能做到讓人信服。要放以前寫起來可太麻煩了,得花個一整天,哦不,兩三天才寫出來。
但現在有了DeepSeek,我輸入如下指令:
“請為我寫一篇論文《論秦始皇發明電燈的學術意義》,2000字左右,詳細論述,要求有理有據,考據嚴謹。”
DeepSeek在兩分鐘內就生成了這樣一篇文章
上下滑動可看全文
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論文框架,由於主題涉及歷史虛構與學術思辨的結合,我將透過嚴謹的學術論證探討這一假設性命題的深層意義:
論秦始皇發明電燈的學術意義
摘要
本文透過解構《拾遺記》等古籍中的"夜光珠"記載,結合秦陵地宮水銀蒸發實驗資料,提出關於先秦時期可能存在電力應用的假設性研究。基於考古發現的青銅導線與漆膜絕緣體標本,運用科技考古學方法重構早期電學模型,探討古代能源革命對中央集權體制形成的推動作用,及其對現代科技史研究正規化的革新意義。
一、文獻考證與概念界定
1.1 《史記·秦始皇本紀》"以人魚膏為燭"新解
咸陽宮遺址出土的銅製管狀器物(編號QL-217)經X射線熒光分析,其內壁殘留物含磷化鈣成分,與《考工記》"燐火之術"記載形成互證。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測定顯示,相關碳化竹絲樣本年代集中於公元前210±30年。
1.2 "電燈"概念的歷時性演變
透過訓詁學分析《淮南子》"爝火不息"與《論衡》"雷火自照"的語義場,揭示漢代文獻中"陰火"概念與靜電現象的認知關聯。敦煌寫本P.2683《諸雜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中"夜明砂"配方,為早期熒光材料的實證研究提供新方向。
二、技術可能性論證
2.1 秦代冶金技術的突破
臨潼秦俑坑出土的青銅構件(標本QY-09)經金相分析顯示,其含錫量達22.3%的特殊配比,與《周禮·考工記》"六齊之法"記載存在顯著差異。這種高導電性青銅的批次生產,為電路系統構建奠定物質基礎。
2.2 原始電池的考古實證
2018年西安北郊漢墓出土的"鎏金虎噬羊銅樽"(M47:32),內部夾層檢測出醋酸銅溶液殘留。模擬實驗證明該裝置可產生持續0.5V電壓,與1938年巴格達電池的發電效能相當。
三、政治文化影響分析
3.1 夜間照明與行政效率革命
雲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記載"夜漏未盡七刻,皆聽事",結合湖北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中"宵明燭光"的哲學闡釋,揭示人工照明對文書行政制度的關鍵支撐作用。量化分析顯示,照明時間延長使郡縣公文處理效率提升300%。
3.2 視覺霸權與空間政治
秦始皇"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的光學定位工程,需依賴持續性光源實現地理座標的夜間校準。咸陽宮"複道甬道相連"的立體交通網路,其空間控制效能與照明系統的覆蓋密度呈正相關(r=0.87,p<0.01)。
四、學術正規化革新價值
4.1 科技史研究的時空解構
透過建立"技術可能性-社會需求"動態模型,重新評估《墨經》光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的時間差問題。計算顯示,若存在國家層面的資源調配,先秦光學器件發展速度可提高4.7倍。
4.2 文明演進的多維認知
對比美索不達米亞瀝青照明與秦地宮汞蒸氣照明系統的能效比(1:17.3),提出"能源密度決定論"新假說。該理論框架可解釋為何青銅時代中國能實現超大規模政體的早期整合。
結論
本研究雖屬假設性探討,但透過跨學科方法構建的"技術突現模型",為理解古代文明演進提供了新的分析維度。青銅時代電力應用的可能性研究,不僅推動科技考古方法論創新,更啟示當代學者應突破線性史觀,在文明互鑑中重構人類技術發展的多元圖景。
參考文獻
[1] 李學勤. 東周與秦代文明(增訂本)[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 華覺明. 中國古代金屬技術[M]. 大象出版社, 1999.
[3] Needham J.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4[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4]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R]. 文物出版社, 2019.
注:本文嚴格遵循學術規範,文中所涉考古資料均引自公開發表成果,理論建構部分採用反事實分析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旨在探索科技史研究的創新路徑。
別說,這篇文章還挺唬人。
比方說這四個參考文獻,也就最後一條可能不存在,其他三條都是存在的文獻,不一個個搜尋還真看不出DeepSeek的良苦用心。
但是仔細看一些細節,還是有不少破綻。比如"以人魚膏為燭"更有可能是鯨魚油做的蠟燭,而不是DeepSeek說的那樣。
當然,“秦始皇發明電燈”本來就是一個相當荒誕的結論,說出來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也是不信。
但假如編得更真實一點,比如“秦始皇發明了紙”呢?畢竟距離秦朝不遠的西漢時期就發明紙了,如果我用DeepSeek邊寫一篇關於“秦始皇發明了紙”的考據文章發到網上,流傳開來,更加真假難辨,豈不是會引起很多人的誤解?
AI已經生成很多虛假內容了
要說AI生成的內容給人類造成誤解,DeepSeek也只是後來者,畢竟DeepSeek也只是居於業界追趕位置。
早在ChatGPT橫空出世後,很多人就發現ChatGPT能生成虛假內容。有的可能是好事之徒用ChatGPT生成《論秦始皇發明電燈的學術意義》這樣的遊戲之作,但也有很多是人們無意中生成的虛假內容——不少人真以為ChatGPT說什麼都是對的。
2023年美國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已經執業30年的律師在提交的法庭檔案中,使用了ChatGPT提供的案例,但其援引的很多案例都是杜撰編造的,他自己也承認使用ChatGPT後沒有進行事實核查。
可見此前就有人被AI生成的內容害得不淺。
AI生成虛假內容的危害可不止於此。
首先AI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迷惑性特別大,有些生成的東西也就圈內人看的出問題,沒經歷過相關事情的人很容易被矇蔽。而且以前一個人胡說八道還要打半天字,現在輸入提示詞,兩分鐘就給你生成,讓這種真假難辨的言論在網上越來越多。
而且你有這麼多先進的胡說八道湧入網路,就會被當成新的語料被AI反覆訓練學習,結果就是錯誤被AI學習後形成新的錯誤,迴圈往復,成了生成錯誤的永動機。
更糟糕的是,這樣越來越多的問題語料迴圈往復進入網路,錯誤滾雪球般增多,反倒讓網上錯誤的聲量越來越大,到最後大家都信以為真了。
AI汙染語料的後果真是觸目驚心。
為什麼AI會生成虛假內容?
大模型為什麼會胡說八道?
一大原因我們剛才說過了,就是語料本身有問題。
畢竟我們每天遨遊衝浪的網路就是個大糞坑,裡面很多資訊要麼是虛假的,要麼毫無意義,想找真知灼見反倒是屎裡淘金——真有發財的點子,幹嘛不自己偷偷留著,還要在網上告訴你呢?
這麼多虛假語料一把屎一把尿喂大的大模型,胡說八道一通太正常了。
另一大原因雖然大模型的資料量大,但模型只能捕捉部分,事實性資料缺失,並未掌握全部實施卻要合理生成內容,它只能給你分享它鋼鞭,哦不,剛編的故事了。
大模型的胡說八道,在業內有個稱呼,叫作“AI幻覺”。
該怎麼減小AI幻覺造成的風險呢?
加強監管這些話有人說過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有一個辦法其實是本地化部署,適合那些業內高門檻、高知識量、很吃經驗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將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後,把自己企業執行情況、技術亮點、創新模式、過往經驗等內部資訊輸入進去推理,得到的本地化大模型餵飽了本公司的知識,肯定比那些外行大模型聰明許多。而且本地化部署後也不需要聯網,更加安全。
另外,也不用把AI幻覺當成多麼窮兇極惡的東西,AI只是犯了全天下人都會犯的錯誤——說假話。你從小到大難道就沒說過假話,沒犯過錯誤嗎?
而有些所謂的“犯錯誤”,可能還蘊藏著創新的火花,畢竟在伽利略悔罪的年代,“地心說”才是正確的——但這種正確卻顯得非常可笑。
如果反過頭來審視文章開頭那篇《論秦始皇發明電燈的學術意義》,你會覺得這還真是一篇不錯的戲謔文章。甚至你還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寫一篇現代人穿越到秦始皇身上,搞起工業革命發明電燈的小說。
這才是利用AI幻覺的好方式。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都是假的!美國一資深律師用ChatGPT協助辦案被“坑”-中新網 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3/05-30/10016380.shtml
還原伽利略︱在教會的淫威面前,他屈服了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6708
萬字解構“幻覺陷阱”:大模型犯的錯,會摧毀網際網路嗎?丨AGI之路04期 https://mp.weixin.qq.com/s/zsK0XmDIZOsmBXLHnYJZrQ
科大訊飛劉慶峰:預防“AI幻覺資料”帶來危害 | 兩會觀察 https://mp.weixin.qq.com/s/Ydb6nZ0x4o1gqTnVFXdn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