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最爛演員,都來了

內娛又出了新樂子。
一檔演技類國綜,連爆多條熱搜。

節目中,「爹王」楊子變紂王。
「蛇精臉」網紅劉梓晨演起相柳。
名場面分分鐘出圈。

網友吐槽「這個世界終於癲了」。
都當作喜劇節目看。
許多人看了後,最大感受是「心疼導師」
同情他們作為行業大咖,還要忍受這麼多內娛奇葩。
但,魚叔看完後,反而有不同想法。
今天不妨來聊一聊。
節目才播出一期,已經貢獻了大量出圈名場面。
主要都是演員的「辣眼睛」表現。
比如,楊子演「西門慶」像性騷擾,嚇得於佩爾理了理衣領。
不堪直視的《封神》浴池戲。

劉梓晨飾演的相柳,讓吳鎮宇原地石化。
一頭扎進菜籃子的張嘉元。
還有,許佳琪演的情緒充沛的貓……
也不怪網友們質疑,這些人不僅毫無演技,恐怕也並非真的想成為演員。
都像是為熱度、為圈錢才上節目的。
因此,不少人反過來同情導師,戲稱這是「導師受難記」
導師章子怡、陳凱歌、吳鎮宇、於佩爾等,個個是業內頂尖人物。
居然要忍受如此拙劣的表演。
這不是全程「受虐」,嚴重工傷嗎?
但,真是如此嗎?
魚叔可能難以苟同。
反而覺得,導師似乎也在配合演一齣「上位者的霸凌爽劇」
初次見面,上來先給演員一個「下馬威」。
丟擲一連串尖銳、敏感的問題。
「誰整過容?」
「誰拍過豆瓣3分以下的作品?」
「誰被換過角?」
「誰做過直播帶貨?」
「誰還沒有代表作?」
……
並要求給出肯定答案的演員,站到最後面。
臺下演員,自然是小心翼翼反應。
有的老老實實站到後面。
有的觀察周圍人的動向,故作鎮定。
有的謹慎起身,見響應人不多,又偷偷坐下。
頗有種重回學生時代課堂的緊張感。
對此,導師更是高姿態回應。
面對演員的踟躕,不留情面反駁。
比如,有演員不確定,友情客串、沒有完整看過劇本的,是否算自己的作品。
導師毫不客氣地說,「你們的理解能力有點問題。」
問到整容,只有劉梓晨一人起身站到後面。
導師直接指名道姓,質問熊乃槿是真的沒有整容嗎?
演員金巧巧遲到,剛想解釋就被厲聲打斷。
「我不想聽理由,我先想聽你說對不起。」
之後的試戲環節,則是在一種極度高壓、混亂的環境中。
演員需在20分鐘內完成以下任務:
選擇表演區域,設計角色,自行化妝和選擇服裝道具。

構思出完整、合理、有衝突性的表演片段。
因為導師是像逛菜市場一樣從頭走到尾,每個表演區域僅逗留1至3分鐘。
演員還需考慮如何吸引導師。
高壓、限時、即興,超出一般片場的表演難度。
這才讓很多本就缺乏經驗的演員,貢獻了大量滑稽的名場面。
而導師其實是忽視了客觀情況,依然以嚴苛標準要求。
他們毫不掩飾無語、不屑的表情。
直接開麥嘲諷「表演太油」。
後採中無情質問「那叫表演嗎?」
而到了正式的面試環節,更有相當激烈的情緒化點評。
學員表演不到位,多解釋一嘴就是「狡辯」。
為緩解緊張故作鬆弛,就是「態度不端」。

最後誇張到導師當場翻臉。
直接將演員轟下臺。
讓臺下還沒上場的演員個個緊張得如坐針氈。
魚叔感到費解。
既然是以挖掘和培養優秀演員為目的。
那理想的表演和學習環境,不是應該是基於平等、尊重和專業交流的嗎?
演員和導師之間的關係,理應是相互尊重和啟發的夥伴關係。
就像在釋出會上,章子怡也表示,是抱著學習態度來交流的。
或許很多人會說,這是恨鐵不成鋼的嚴師心態,或者僅僅是性格的耿直所致,本質還是為了年輕演員好。
但問題是,學員與導師之間的差距,過於懸殊。
很多時候,兩者之間根本無法就表演的提升,進行有效交流。
學員請的是劉梓晨、楊子這種靠黑紅出圈的網紅、演員,或者爭議性強的塌房藝人。
導師又請了世界矚目的影后於佩爾。
高射炮打蚊子,意圖何在?
另一方面,導師也被賦予了對演員表演的絕對評判權。
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滴水不漏,隨便一個表情都極具威懾力。
而學員多為新人或跨界藝人。
面對導師一連串尖銳的提問,更是緊張不安、狀況百出。
看不出表演的戲劇性衝突,只看得到師生之間極強的戲劇化張力。

不僅面對鏡頭的壓力,還要面對導師不斷傳遞的壓迫感。
很多時候,表演變成了一種求得認同的討好。
觀眾來看的自然也不是演技,而是「大型羞辱現場」。
不自覺代入「導師視角」。

將年輕演員的尷尬、不適,當作笑話看。

樂於看導師無語、尷尬、憤怒的表情。 
節目正片中,「被罵成篩子」成了標題。
事實也證明,出圈的不是什麼高光表演片段,正是這些反差強烈的衝突情節。
當然,不是這一檔節目的問題。
這種「羞辱戲碼」幾乎已成了國內綜藝的慣例。
像《無限超越班》等類似演綜,讓年輕演員重演經典,然後被批得體無完膚。
痛苦導師和扶不起的學員,幾乎已成固定搭配的人設。
導師之一的吳鎮宇,已經將這一角色「演」得駕輕就熟。
目的真的是為了提攜年輕演員嗎?
似乎只是為了引起觀眾圍觀、熱議,用表情包或二創影片等形式二度消費、傳播。

當然,魚叔並不是要替演員洗白。
表演不佳是事實。
問題在於,當觀眾把所有矛頭都對準小演員,所有的情緒被「好導師vs壞演員」的二元認知主導。
看到導師高高在上訓斥小演員的戲碼,就誤以為這些演員失敗只是因為自己不爭氣。
只會忽視行業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比如,影視行業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當導師問誰拒絕過後來大火的劇本時。
不少演員低聲耳語說怎麼可能,有什麼就演什麼。
背後是人盡皆知的現實。
影視行業資源掌控在製片方、資本方和經紀公司手中,普通小演員根本沒得選。
好演員沒戲演,沒演技的星二代出道即主角,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導師卻將矛頭對準這些演員,假設他們個個擁有自由選擇權,這本身就很荒謬。
還有,市場審美的雙標。
導師們義正言辭拒絕「整容臉」。
製片人說自己絕對不會用整容臉。
結果被扒出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某爽整容後尖下巴引發熱議的劇。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導師權威,其實不堪一擊
年輕演員因為出演過「3分以下作品」,無地自容。
殊不知,這些看似底氣十足的導師自己,也有大量低分作品。
惠英紅不止一部3分以下作品。

被誇「整頓內娛」的吳鎮宇,也早就在爛片中打轉多年。
忽視行業環境的限制,將新人演員的低分作品歸咎於演員自己,卻將導師的經歷選擇性忽略。
可見這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遊戲。
還有,陳凱歌諷刺年輕演員「對演瘋子情有獨鍾。」
但這難道不是影視市場的偏好敘事?
近年來,國內知名演員、導演,有幾個人不是在演「瘋子」、拍「瘋子」?
而韓國、好萊塢,這些年也都熱衷在影視劇中製造「瘋批」角色。
諸如此類,無一不顯示出行業本身的雙標。
導師們貌似單純地聚焦於演技本身,實則是在迴避這些根本問題。
再退一步說,好的表演,是能在高壓下被逼出來的嗎?
影視圈諸多例子都說明了,真正的好演員是透過長期的打磨和引導成長起來的。
一場表演的好壞,並不能說明演員的好壞。
反過來同樣,好的演員,也未必一直能貢獻好的表演。
周迅雖是公認的靈氣演員,但也會有一場戲就是拍不好的情況。
得益於導演的耐心引導,在片場之外幫忙反覆討論和體悟角色心理變化,才幫助她發揮出最好的演技。

雖然我們常說演技封神,但並不真的意味演員就此進入了萬神殿。
章子怡、湯唯都是進入國際視野的頂尖演員。
都曾在知名導演的點撥下,展現出表演的高光時刻。
但後來,也都曾因為在國產劇中表現不佳被嘲。
這其實也都是正常現象,反證了演技無法被「單純」討論。
荒唐的是,導師選擇與黑歷史割席,以一副完美而權威的導師人設出現。
一邊塑造受虐者形象,一邊製造權力快感敘事。
誰又是真正入席的演員呢?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