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在這個兜比臉乾淨的時代,談戀愛無異於“自殺式”破產。
戀愛前月入1萬塊,戀愛後月負1萬塊,一談戀愛就別想攢錢,還有各種節日排隊等你破產。
不久前一位網友甚至算過一筆戀愛賬單:
以約會來說,奶茶兩杯30塊錢,來回路費70塊錢,路邊小吃50塊錢,晚餐300塊錢,電影80塊錢,住宿300塊錢,一天下來要花800塊錢,不少格子間紡織女工梭織一天日薪不及它一半。

來源:抖音
但愛作為人的本能需求,只戀愛不花錢多少有點困難。
為了不讓自己的小金庫破產,這屆網友發出了“不是戀愛談不起,電子更有價效比”的宣言。
物件可以找、約會可以約,但讓我因此掉進商家的“消費陷阱”是萬萬不可能的。
“電子約會”,是年輕人粉碎戀愛儀式感的第一步努力。
01 新型電子約會,一天忙得要死卻收支平衡
所謂電子約會,是指嘴皮子和手指一動,輕鬆透過腦補和物件完成約會的過程。
你想買花就直接把錢轉給我,我想請你看電影就直接把票錢轉給你,奶茶、溜街一切皆可等價替代,迪士尼的“飛躍地平線”都不及它的4D實感。
寡姐拍一部《her》才能講清的未來智慧戀愛,咱們電子選手直接一鍵快進50年。

來源:抖音@誒嘿嘿
一天約會下來,雙方各自支出300塊錢、入賬300塊錢,主打一個肥水不流外人田。

來源:抖音
你要說這股潮流看看就行了,當事人的興奮勁都是演的。
那你還真說對了!俗話說“生活如戲,全靠演技”,現在的約會就像一場大型線上RPG遊戲,大家都是真人扮演,你來我往,全都靠“演”。
就以“假裝約會”這件事來說,以前是假裝情侶應付爸媽,現在是假裝約會滿足自己。
每一位體驗過“假裝約會”的網友,都對這種新型約會方式讚不絕口:
“這個約會約得我是熱血澎湃啊!”

來源:抖音
首先,電子約會節省了為儀式感多花的時間和心思。
以前約會送花、送禮物,要提前做攻略挑選評價好審美好的店,趕上節假日送花卻沒有提前預定的話,那就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
但現在,圖物不符的送禮至暗時刻再也不用經歷,送個蛋糕也不用提心吊膽遭背刺。
98塊錢的玫瑰花直接轉賬過去,口頭表演“先給你買束花!”
對方比收到實物還高興,畢竟這錢拿去逛某寶,還不是要啥花就有啥花。

來源:抖音
女朋友也很體貼,在一聲“給你買個蛋糕”的甜蜜中,100塊又回到口袋裡。
不管是黑天鵝蛋糕還是旺仔蛋糕,圖長啥樣禮就一樣,再也不用擔心黑天鵝少個翅膀或者旺仔的嘴笑“咧巴”。
出門逛商場也能在電子約會里一站式滿足,反正壓根不用出門。
進商場先請對方喝杯奶茶,還是最愛的“芋泥波波”,誰看了不誇一句“您女朋友真是體貼入微”,還省去了排隊的尷尬。
拿人手軟吃人嘴短,那女朋友看上了一隻口紅,還不得幫人全款拿下,380塊錢說轉就轉,魄力十足。
逛街逛累了,想吃牛排大餐要先看看團購價,448塊錢剛要轉,秉持著“有來有回”約會理念的女朋友就“誒,這頓我請”,說出了這世界上最動聽的話。

來源:抖音@牟牟劉啊
幾次轉賬下來,老闆都傻了,曹操忽悠士兵的時候可能也沒想過“望梅止渴”在1000年後被髮展為“不給中間商賺差價”。

來源 :網路
網友也歎為觀止,“這個會約的很開心,就是啥也沒吃,有點餓。”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嘆現在這些情侶那是什麼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買,把“電子更有價效比”利用到了極致。
畢竟省事兒也許不是最需要的,但省錢一定是最關鍵的。
起初還意思一下轉兩筆賬,後來直接開始畫餅,再摳的人看到都要尋思這局是我輸了。
給男朋友買個最新款的外星人電腦,筆記本一撕,寫上兩萬就等於支票轉賬。
愛馬仕20個W的支票說開就開,這叫一個禮尚往來。

來源:抖音@小亮哥和炫炫
你送包,我送房,一套北京兩千萬豪宅從施工到入住提筆就來。
逼急了對方直接回敬你一艘宇宙飛船,一個億的大流水,主打一個免密支付還無流水記錄,給銀行人都看傻眼了。

來源:抖音
02 “不花錢也能體驗”,這誰不爽啊
雖然看著有點像癲公癲婆過家家,我卻覺得很像現在年輕人“蹭”戀愛談的心態:
既然所謂愛情不過是場扮演遊戲,那麼談沒談沒關係,重點是把氛圍拉滿。
正如前段時間在短影片平臺流行的“一人戀愛全寢軍師”, 主打一個不花錢、不動心也能體驗戀愛的跌宕起伏。

來源:抖音@二狗子學長
“一毛不拔卻體驗拉滿”,從而獲得一些“我可真會過日子”的小小驕傲,這似乎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一種心照不宣的生活方式。
前有“電子大牌”潮流在某書流行起來——綠水鬼和愛馬仕當然買不起,但不代表咱P不起。
看似光鮮亮麗的貴婦照片,定睛一看價錢上了五位數的東西統統是二維的。

來源:抖音
後有“只逛不買”逐漸成了現在年輕人逛商場的常態。
進店的整個流程有點望聞問切的意思:看看裝修和陳列,聽聽店裡的BGM,摸摸衣服的料子,這一切步驟都是為了猜價格在做鋪墊。
而這所有的動作也都會在最終問到價格後,戛然而止。

來源:抖音
曾經有心理學研究表明,購物是一種用來激起人們對生活熱愛的活動,因為此時你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的,有美的欣賞,有價格的比較,還有豐富的想象。
如今,這些統統失效,對生活的熱愛又名“不花錢就是最好的熱愛”。
當然,就像電子約會時還得吆喝兩句,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做戲還是得做全套的。
畢竟大家還是有出門放風、社交的需求,一邊遊走在物慾的森林裡,一邊假裝已經在這個體驗中獲得了快樂。
上面說到的和朋友逛商場,就是一場心照不宣的表演。
在各個小商品店裡流連,拿起香水聞一聞,再拿起毛絨玩具看一看,可愛的文創產品再摸一摸,喜歡的配飾戴一戴。
拿起商品,看看價格,再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問就是看看當下流行的設計趨勢,消費走向和使用者喜好。只要摸到看到體驗到,就等同於擁有過。

來源:抖音
要是碰到能無限使用試衣間還沒煩人導購的店,那就進去把一週的OOTD拍完再撤。
也有跑不掉的時候,面對那些帶著審視感的導購,年輕人早就有一套爛熟於心的演技。

來源:抖音
只挑貴的問,問完再挑刺,反正出門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給的。
最後變成一種統一的擬聲詞“嘖嘖嘖”,再上下打量店鋪一通後,拉著朋友走出去,心裡充斥著被價格衝擊的失落感和“劫後餘生”把錢揣在兜裡的慶幸感。
當然,這並不代表年輕人真就什麼都不消費。
唯有商場負1層的小吃街能榮獲年輕人開啟錢包的殊榮,畢竟來都來了逛了一天還是要把肚子填飽的。
吃完再以夾個娃娃或是刮刮樂收尾,檢驗一下今天的運氣,才算是一場完美完整的逛商場行程。

來源:抖音
有人認為這一套流程有點“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畢竟也不花錢,有這時間去幹點什麼別的不好?
但誰能說這不是年輕人在個人經濟逐漸捉襟見肘的現狀中,給自己找到的新的樂子,和對生活的認知呢?
不再執著於“擁有”這個結果,而更在於體驗一把圖個樂子。
畢竟這些年的消費形勢一次次告訴我們,“一定要擁有什麼”這件事,實在是太費錢了。
03 儀式感哪有半點好,不如全靠蹭
如果說以上年輕人行為模式的本質依然是“消費降級”,那它其實也指向另一種覺醒:
徹底不再相信“花錢追求儀式感”這件事所能帶來的慰藉,但形式還是可以有點。
今年被年輕人捧紅或引起過熱議的潮流,無一不是在主打一個“蹭”。
蹭名牌——
反正這些身外之物的最大用處就是拍照。甭管是5萬塊錢的愛馬仕,還是300塊錢的口紅,只要P圖技術好,“用電子大牌,享富婆人生”。

來源:小紅書
蹭商場便利——
雖然看到奢侈品店掉頭就走、看到溢價品牌“裝模作樣”,但年輕人來到商場B1B2,還是會把吃喝包圓兒了、吹足了公共空調的冷氣再走。
當然,前提是團到了最優惠的券,絕不多花一分冤枉錢。

來源:網路
蹭“老式消費”——
今年從老年旅行團、老年夜校到主要服務於老人的社群食堂,年輕人一追一個不吱聲。
明明很多事情的本質都一樣,比如學個畫畫、吃個盒飯,今年卻驚覺自己彷彿付了“青年稅”。
剝去噱頭看商品和服務的本質,欣然接受自己的需求其實跟老年人也沒啥兩樣。
前兩天入冬了,年輕人的蹭學又發展到了樸實的軍大衣身上。
3000塊的羽絨服固然好,但誰又說能說厚實的棉衣不是一種實用主義美學。

來源:網路
當然,這倒也不是說就純粹電子一毛不拔,只是明白了與其追逐虛浮的消費符號,不如早點看清人生只是一場體驗。
於是年輕人今年也接連捧紅了免費的快樂。
逛公園壓馬路,“貓捉老鼠”文藝復興,不管形式如何變化,似乎宗旨都是一樣的:
甭管兜裡錢多還是錢少,是“特種兵式旅遊”還是“美美度假”,其實都是遠勝於必須要用消費獲得滿足感的體驗。
走路回家看到的夕陽是美的,路邊不要錢可供觀賞的向日葵甚至能提供一天的開心,下班騎車回家,迎面吹來的風可以掃去上了一整天班的晦氣。
這幾年被生活擺了好幾道的年輕人終於懂了王小波說的那句:
“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是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
值得慶幸的是,陽光永遠都是免費的。
來源:Vista看天下。作者:腦子丟了。
往期好文推薦

關鍵詞
還是
愛馬仕
情侶
年輕人
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