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學者越來越多:是天才輩出,還是擦邊失信?

1.14‍‍‍‍‍‍‍‍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Freepik
有研究人員提出疑問,為何一大批作者能快速獲得大量引用——雖然其中一些不失為誠信的佼佼者。
原文作者 | Alix Soliman
譯文來源 | 自然系列
●                  ●                   
“早熟”(precocious)科學家——在職業生涯早期就成為高被引作者——的數量在過去幾年裡猛增,一項針對數萬名科學家的發表記錄開展的分析[1]顯示。
在這些早熟作者中,有很多作者發表了該分析稱之為“極端”數量的論文——平均每週超過一篇。這項分析還發現,這些作者引用自己論文的頻率遠高於平均。一定程度的“自引”在科研論文中很常見,但平均水平在13%左右,而這些作者中有部分人達到了25-50%。
該分析2024年10月15日釋出於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未參與該分析的另一名研究員表示,分析使用的方法看起來很合理。
在這些早熟作者中,有些作者的發表習慣並無可疑跡象,可能確實是透過自身才華和努力才到了這個位置,該預印本作者、加州斯坦福大學薈萃研究專業的內科醫生John Ioannidis說道。
但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現象引發了大家的疑問:這麼多作者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獲得了這麼多引用量?
得克薩斯農工大學的昆蟲學家Zach Adelman表示,雖然這群人中可能不乏名副其實的人,“但我不認為相比五年前,我們會一夜之間產生這麼多天才。”
01
“少年老成”
Ioannidis利用Scopus引用資料庫的資料,基於一個他稱為“複合引用指數”(composite citation indicator)的指標編制了一份高被引研究人員的清單,該清單考慮了論文共同作者的不同程度的貢獻。該指數綜合的資料包括研究人員獲得的總引用數,其在每篇論文作者列表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h指數(一個衡量研究產出的指標,包含引用數和著作發表量)
Ioannidis用這個複合指數篩選出了高被引科學家:這些人的引用指數進入所在領域的前2%或是進入所有領域的前10萬名。他對“早熟”科學家的定義為:在首次發表論文後的8年內進入這個高被引名單的人;對“過早熟”的定義為:只用5年就實現這一成就的人。相比之下,從首次發表論文到進入高被引行列的平均時長為36年。
來源:參考文獻1
該分析發現,在Ioannidis有完整資料的2019-2023年期間,處於事業初期的高被引科研人員的數量快速上升。在這期間,早熟作者從213名增加到469名,過早熟作者從28名增加至59名。
進一步分析這些資料,Ioannidis發現31%的過早熟作者比該領域95%的作者會更多地自我引用,如果排除自引,20%的作者會“跌出”這個高被引榜單。當Ioannidis納入2024年的部分資料時,他發現過早熟作者中有17人至少有過一篇撤稿。
對於這種現象,一種無辜的解釋為:作者在發現無心之錯後自己撤稿,而那些超級高產的科學家可能會更頻繁地自引。但大量撤稿或很高的自引率也可能標誌著不正常的發表行為。
西班牙比戈大學的統計訊號處理專家Domingo Docampo曾使用一些相同的指標研究過引用造假,他表示該研究使用的方法很全面,“這些指標都很可信,對於任何從事科研人員評估研究的人都很有用。”
02
引用亮紅燈
Ioannidis發現,有些研究人員不僅會過度自引,還會大量引用相對一小部分論文。這個發現表明,研究人員想努力提高自己的h指數,Ioannidis說。比如,有些早熟作者發表了他稱之為“有時候無意義的論文”,這些論文將他們自己的論文引用了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研究人員這種行為的背後常常有著很強的動機,追蹤撤稿的媒體機構“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聯合創始人Ivan Oransky說。在一些國家,大學在人員招聘、研究資助和職稱晉升中都會看學術人員的h指數,他說,所以研究人員很想提高這個指數。
斯坦福大學的科研誠信諮詢師Elisabeth Bik表示,她和其他科研偵探可以將Ioannidis的分析作為一個初步篩查工具。
03
脫穎而出的研究
哈佛大學27歲的醫學生Mark Czeisler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他出現在了Ioannidis的過早熟名單上,意味著他的工作在他的事業早期就獲得了大量引用。但他的發表記錄沒有亮紅燈,因為Ioannidis沒有發現可疑的發表行為。Ioannidis表示,Czeisler是一名誠信研究人員的典範,他的開拓性工作得到了很多關注。
Czeisler和同事在2020年與美國疾控中心合作發表了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毒品使用與精神健康問題的部分最早調查結果。這篇論文[2]獲得了2000多次引用。
與一些行為存疑的作者在同一張名單上,Czeisler也感到擔憂,但他認為,如果使用得當,用工具發現有問題的發表模式對科學是有益的。他說:“預防與主動行動是非常重要的。”
Ioannidis推斷這個名單可能混合了一些最好和一些最差的人。現在輪到科研偵探們來分辨誰好誰壞了。

參考文獻:
1. Ioannidis, J. P. A. Preprint at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4.10.14.618366 (2024).
2. Czeisler, M. É. et al. Morb. Mortal. Wkly Rep. 69, 1049–1057 (2020).
原文以

‘Precocious’ early-career scientists with high citation counts proliferate

標題發表在2025年1月3日《自然》的

新聞

版塊上,中文譯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自然系列”,知識分子獲授權轉載。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4-04006-9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