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的“詐騙筆記”

十一長假又是大家集中出遊的時期,在此有一個忠告:謹防小紅書的“虛假”種草筆記。比如下圖這種,種草是這樣的——
實景是這樣的——
還有知名的“上海武康路鬱金香”,拍這一坨鬱金香需要排隊你敢信?
最絕絕子的還得是這個,“福州阿勒泰”——

我還尋思呢,福州不至於有這種地貌的高山吧,結果是廣告牌前拍照,震撼我一生。

這個“北京二環瀑布”也不遑多讓:
開始我特別納悶,北京二環也就那點地,這能是哪裡啊?結果我的想象力還是比不上人家創意攝影的實力,公佈答案這裡是——陶然亭。
首先宣告我對小紅書沒有敵意,我依然認為它是當前實用性最強的幾個平臺之一,不管是查詢旅遊攻略還是查詢其他實用資訊,小紅書已經全面取代了百度的地位。
我對小紅書的特定內容提出批評,恰恰是因為我常用它,知道問題在哪裡。就像我為什麼罵B站一樣,因為我一直都是B站的忠實使用者,我用它才知道它哪裡不好、才希望它變得更好。
我現在要系統學習一些知識性的內容,都去B站找名校名師的公開課;要查詢一些生活實用小百科,就去小紅書。這兩家是現在社交網路裡還難得有點“硬幹貨”的平臺。曾經很有價值的平臺比如知乎,自從它變成了鹽選狗血小說推薦平臺之後,我看都不看了。
所以我今天罵一罵小紅書,是我真的見證過它好的時候,但眼睜睜看著它問題越來越大。這種問題是一切平臺做大做強、以流量為導向之後所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就像知乎從一個實事求是、一板一眼的知識性平臺,變成了狗血、博眼球的虛構故事推薦APP一樣,小紅書也面臨著這種趨勢。所以很有討論價值。
這個趨勢就是:為了流量、博眼球、譁眾取寵,越來越脫離實用性和客觀現實,變成了為了一種盲目追求刻奇景觀的群體狂熱。
除了上面那幾個經典的例子,小紅書這種模式似乎成為了“永動機”,隔一陣就給特定地區的人群推薦出一個“網紅打卡點”,比如我最近在北京,瘋狂給我推送所謂的“京郊富士山”——
實際上是這樣的——

一群人擠在這裡“打卡”——

我對此真是深惡痛絕,兩年前我對小紅書還存在著不少幻想,真心覺得其中很多內容太有用了,於是在新疆、西藏自駕遊中,規劃了著實不少小紅書筆記推薦的“打卡地”,結果去了之後只能感慨一句:上當了、被騙了、來都來了……
而且新疆西藏這種地方不比上面的“城市詐騙”,這裡但凡去一個“小眾打卡點”,開車往返都得小半天,旅遊時間本身就非常寶貴,所以大家能理解我對這種“詐騙筆記”深惡痛絕的心情了吧?我看見“打卡”“出片”這幾個字,都有ptsd了。
講道理,能從一個奇奇怪怪的角度拍出大片效果來,絕對是有審美有思考的,哪怕你拍一張正常視角,再拍一張你“出片角度”,教教大家如何創意攝影,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這不也很好嗎?哪怕你說我就是PS魔改,那這也是需要技術的,也可以給大家分享PS技術啊。
能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其實就是藝術的一部分,你的創意攝影玩得好,我一樣給你點贊。但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你來騙、來偷襲,讓我開車幾百公里去一個狗屎一樣的“打卡地”,那我就必須批判一下這個現象了。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來深入探討一下。
我應該算是小紅書比較早期的使用者,親眼見證了它的墮落,深感痛心。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小紅書簡直救我狗命:我作為一個北漂996的打工人,是真的不會做飯也從沒做過飯,我在封控期間是手把手跟著小紅書學做飯,看我那時候灶臺乾淨的,都用來堆書了,是真沒用過哦。
那個時候小紅書簡直太有用了,姐妹們的分享欲太強了,生怕我學不會,我是真的從零基礎進化成了至少能在封控期間養活自己了。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那麼多人些如此詳細面面俱到的筆記,不圖吃不圖穿,就圖一句樓主好人一生平安,這不跟無私奉獻的字幕組一樣麼,還有跟當年天涯、貼吧裡各種給後輩職業生涯指點道路的哥哥姐姐們也一樣,這就是網路共產主義精神。
但是,個人使用者可以“用愛發電”,平臺想要做大做強卻必須符合資本遊戲。任何一個平臺都不可能保留在小而美的階段,必然要向盈利、財務報表、股東大會負責。這就是所有平臺“墮落”的根源。
在這樣一種壓力傳導之下,平臺的運營策略必然會發生變動,這種變動就是越來越追求流量,越來越追求資料報表上的繁榮,以便能夠在資本市場更好地裝點自己。
於是,這一種壓力終於傳導到了使用者端,因為平臺流量扶持的傾斜越來越功利性,導致在使用者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四平八穩的內容沒人看了,大家越來越追求刻奇,越來越追求譁眾取寵,越是就到了這種弄虛作假的“詐騙筆記”的階段。
更有甚者,當大家對這類“詐騙筆記”越來越免疫之後,小紅書甚至一度出現了“XX一定避雷”“XX這輩子不會再來”的標題,吸引你點進去了之後,還是那種“詐騙筆記”的老套路,令人煩不勝煩。
更進一步地,這種譁眾取寵的內容吸引走了大多數流量,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四平八穩寫乾貨的,卻連一句“博主好人一生平安”都聽不到了,於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歷史程序完成了。
這個問題並不是小紅書一家的問題。知乎最為明顯,我也最為痛心。知乎曾經是以“求真”為靈魂的乾貨內容平臺,現在竟然要靠假得不能再假的虛構故事來賺錢了。我不反對平臺賺錢,我知道只有平臺賺錢才能給我們發東西的渠道,但是知乎這樣直接出賣了自己的靈魂,直接放棄了自己在網際網路時代最為寶貴的財富和特質,我是難以理解的。
而小紅書有自己特有的問題,就是它是一家以“消費主義奇觀”為核心驅動的平臺,早期的“實用筆記”時代早就過去了,只有能夠激發大家買買買/種草/去旅遊的“視覺奇觀”類的內容才會獲得平臺的青睞。
在某種程度上,小紅書真是網際網路之“白區”,比其他“白”得多了。就比如我前幾天“毛選”這篇文章,大家都看見過,在微博、抖音、知乎、B站都能順利發出來,單單它一個小紅書說“違規”,它還好意思叫“紅”書。
我去找客服,客服丟給我四個字:健康運營。
好幾年之前,小紅書還沒這麼嚴的時候,我在上面連載毛選的讀書筆記,資料可好了,那時候零基礎做起,純自然發酵。結果連載著,連載著,就開始夾了,它還不全夾,可能隔三四篇夾一篇。
但是毛選的文章都是連著的,每篇我都標了號,然後就一堆讀者來問,那篇那篇怎麼沒更新啊,每問一遍我就得解釋一遍,是被遮蔽了,不怪我。
後來我煩死了,索性就不更新了。我一直吐槽夾總、陳睿,但是別管夾總還是陳睿好歹讓咱讀毛選啊,明面上的樣子還得裝,小紅書這純屬裝都不裝了。
還有這個,我想破頭也想不出,憑什麼就違規了?匪夷所思。
上面部分其實是兩點內容:所有平臺做大之後的共性問題,以及小紅書平臺運營傾向性的特例問題。下面來分析第三個問題,就是時代性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對於小紅書“詐騙筆記”這一現象,我想到了一個比喻:虛擬影像對於現實世界的“殖民”。這其實還有更簡單明瞭的一個詞概括:景觀。
早在小紅書之前,朋友圈流行時,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類似的現象。只不過朋友圈比較封閉,沒有辦法跨“圈”傳播,所以沒有小紅書這麼多離譜的例子。當時我就寫了一篇文章:《當你在凝視朋友圈時,朋友圈也在凝視著你》
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觀理論。景觀(Spectacle)一詞源自拉丁文的spectaespecere等詞語,意為奇景、奇觀、被觀看、假象。雖說普遍翻譯為景觀,但必須要時時注意其中假象的意味。
景觀既可以表現為一種客觀的景色,也可以指代一種主體性的、有意識的表演和作秀。通俗點理解,景觀就是一種脫離本質的虛假,一種被資本構築的表象。在後現代社會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現為被展現的圖景
在後現代社會,資本主義已經不需要透過勞動者的飢餓和匱乏進行剝削,於是在生產過剩的年代中構築景觀,從而激發人無窮無盡的慾望成為了當務之急。德波把景觀對我們世界的入侵稱之為“另一場鴉片戰爭”,借用毒品般意識形態的複製,原本“總體的勞動”變為了“總體的商品”,消費定義了你的生活、價值與人生。
就這樣,景觀運用“形象的修辭”“視覺性意指”和“充滿誘惑與挑逗的言說方式”,在“真實”和“本質”之上製造眾多的“偽真實”和“偽本質”,而這樣一種景觀的存在,反而讓真實和本質成為了幻象和虛假,成為了一個本末倒置的社會。
在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下,眾多商品的被賦予了身份、象徵、時尚、榮譽、價值肯定等種種光環,而沒有這種商品景觀的真實的生活在這樣一種語境中則被貶抑為貧乏、落後、過時與不堪。
德波發展了馬克思的理論:工業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異化為了物與物的關係——在後工業時代中進一步異化為了虛擬的視覺圖景,景觀成為了“人們自始至終相互聯絡的主導模式”。景觀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自我分離:本質已經並不主要,“所有活生生的東西都變成了表徵”“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聚積,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
景觀”最典型的體現在於本質與表現的分離,或者說表現體現了一種虛假的本質。德波借用了費爾巴哈的哲學構架,精確總結了當今景觀時代的特質:“影像勝過實物,副本勝過原本,表象勝過現實,現象生勝過本質”。
在景觀世界中,真實世界淪為影像,影像卻升格成為真實的存在。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在社交網路釋出自己的照片時,總喜歡進行或多或少的美圖,這一影像就成為了你本身相貌的“景觀”。
久而久之,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你社交網路上的朋友,就會把這些p的媽都不認識的照片當做為你,而你本人長什麼樣子已經不是首要問題。這就是德波所說的“顛倒的世界”——景觀已經取代了本質,成為了新的本質——原因就在於所有人都追求景觀,本質是什麼已經並不重要。
但是,這個不重要的前情提要在於社交網路的景觀之中,一旦脫離了這一大景觀環境,所謂“線下見光死”就是來自於本質(你本身相貌)的“反擊”。
理論的內容太過於枯燥,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專門去看一看那篇文章。為了讓文章完整,最後還得說一個問題——“怎麼辦”的問題——我們怎麼戰勝“景觀世界”呢?
這個問題我也回答過很多次了,尤其是在AI時代——AI技術可以營造景觀的時代,這個問題越來越迫切了。簡而言之,就是透過【藝術】,去呼喚人【獨立性】【主體性】的迴歸。
這裡的【藝術】是一個廣義的藝術,是人人都可以參與、融入進日常生活、塑造人之所以為人的【藝術】。
這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在上世紀60年代的實踐。當時法蘭克福學派的先賢們,為了反對資本主義無孔不入的侵蝕,成立了“景觀國際”組織,模仿“共產國際”的名稱,反對由資本締造的景觀世界。
景觀國際核心成員列斐弗爾提出了口號:“使日常生活成為藝術”——解構和批判被資本和景觀構建的虛假慾望,解放人本已的真實慾望,以呈現人們自己更真實的本性。
讓藝術融入生活,讓創造性和思辨性迴歸,用藝術的創造性去解構可複製的景觀,並建構我們的生活、去構建積極本真的生存情境、去呼喚“本質”的迴歸,把曾經的槍對槍炮對炮的階級鬥爭,轉換為藝術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
美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資本造物普遍為醜陋而廉價的複製品,恰恰缺少了“美”的存在,那麼就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去補足缺失的美。
景觀國際在其著名的《情景主義宣言》中指出:當代社會哲學的缺席、批判性與獨立思考的喪失,讓人們矇蔽於一種虛假的自覺與自願,於是虛假景觀橫行統治世界。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呼喚哲學的迴歸,要用藝術的本質影響生活,要在整個社會發動一場深刻的、廣泛的、文化上的革命。
“藝術革命”的理念是受到了同一時期遙遠的東方,共產主義領袖提出的“文化革命”的偉大理論構想,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要砍掉黃四郎的“替身”,既要肉體革命,也要精神革命。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審美素養的重要性。資本主義會生產批次的流水線產品,消費主義洗腦會干擾大眾的審美,比如說supreme這個大logo,就是醜到爆的玩意,然而卻包裹了一個時尚、新潮的符號,讓審美被規訓的男男女女們趨之若鶩。
很多消費主義的戲法在不斷重複的誦經儀式中被強化,人們把它當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只要出現了,便是對的;只要不斷被展示,便是好的。這時候就需要像《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小孩子一樣說出實話:他什麼衣服都沒穿啊!就比如說我今天就要說:把一個大logo印在白T恤上,毫無美感毫無設計可言,還賣得賊貴,這是個屁時尚啊,low爆了。

所以在普遍消費主義、異化勞動的年代,個人主體性的迴歸,就是反對資本主義和商品拜物教。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更新了,歡迎多多點贊: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