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學霸集體拋棄留學?看了英/美/日/歐留學賬單,我也動搖了…

最近身邊有不少留學生朋友和我們表示雖然拿到了不錯的Offer,但可能不準備繼續讀研究生了。原因卻有點扎心:學費太太太太貴了。
爸爸真棒的作者,也是從包玉剛到瑞士讀高中,最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讀本科的馬吉克給我們整理了最新的全球學費。他也正手捧著一些英美的研究生Offer糾結要不要前往讀書。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表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最近的匯率,那簡直是和過山車一樣蹭蹭往上跑,只不過是外幣集體坐火箭,但是人民幣錢包瑟瑟發抖。
以歐元為例,3月去歐洲時還維持在7.8左右,最近開啟匯率軟體已經8.4了(最新是8.13),每一千歐元就多了500人民幣的開支(這時候就很後悔匯率低的時候沒有多買一些東西回來);
而傳統的避險貨幣瑞士法郎則更是誇張,在筆者16年去瑞士留學時兌人民幣僅是1比6.8,但是直到今天就已經恐怖的1比9了,單是今年4月的漲幅就高達9.8%,達到了歷史新高。
雖然匯率貶值可能對於外貿行業是個利好,不過留學生可就要勒緊褲腰帶了,身邊不少的留子朋友都表示國外讀研的價效比已經大不如以前,與其花上百萬去獲得一個說是文憑,不如早點進廠上班來的價效比高(雖然讀不讀大機率都得成為全職兒女)。
在學歷+匯率雙貶值的當下,是否還要去海外,或者哪個階段去海外讀書成為了家長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美國:有私立學校突破10萬美元
但也有名校學費不足3萬
自從美元從22年的6.3一路狂漲破7以後,最近慢慢穩定在7.3這個區間了。但是鑑於美國的高通膨,以及出了名的按比例增長學費的制度,導致在美國留學的費用還是近乎百萬。
比如月初福布斯報道,知名女校衛斯理學院25-26學年官方統計的年開銷突破了10萬美元,也是第一個達到“10萬美元俱樂部”的學校。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和其他研究機構統計顯示–
  • 美國私立大學自2000年至2022年,學費和雜費平均上漲約68%,核算下來年均漲幅約為4.12%;
  • 而對於國際生而言公立大學的漲幅就更誇張,年均漲幅約為6.53%。
(作為對比美國今年的預測通膨率為3%,美元定存利率約為4%;人民幣定存利率不足2%)
我讓chatgpt整理了美國大學的學費,美國頂尖私立大學的平均學費為6-7萬美元,而一般私立大學為4.5萬到5.5萬左右,食宿和學雜費根據地區的不同大概在2萬至3萬,所以在沒有特別奢侈的條件下總開銷就在6.5萬到10萬美元之間(48-73萬人民幣)
以灣區的斯坦福大學本科為例,24-25學年單是學費6.8萬美元, 加上食宿費2.3萬,學雜費3000+,不計購物娛樂的費用,一年就是9.5萬美元,按照今天匯率為69.3萬人民幣。而如果算上假期回國以及出門旅遊的費用,價格會更高。
地處東海岸的紐約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哥倫比亞大學儘管學費和斯坦福持平, 但是學校周邊的房價則至少2800美元一個月,如果偶爾去餐廳吃頓飯那總開銷突破百萬也不為過。
不過美國也不是隻有私立大學一條路,相對而言州立大學就親民不少。公立大學的學費分為本地(本州)學生和州外生(類似國際生)兩種,若身份不屬於這個州則要支付一筆高額的補貼費給學校。
比如公立大學扛把子的UCLA,本地學費僅為1.5萬美元,不過國際生要多付3.4萬美元,這樣學費就達到了4.9萬美元,再加上雜費和開銷,一年要7.5萬美元,比私立大學便宜了接近20萬人民幣一年。
那美國還有費用更便宜的學校嗎?有。
如果選擇小城市+一般公立大學,那開銷就要比上述方案小,根據Bankrate統計,公立大學的國際生平均學費僅為3.1萬美元一年。如US排名第30,被華爾街日報評價為價效比最高的公立大學之一的佛羅里達大學,國際生一年的學費僅為2.8萬美元,加上2萬多的雜費,一年5萬多美元就可以搞定,比大城市便宜快一半。
而水漲船高的學費則直接影響到了就是許多學生的就讀研究生的意願。在海外大學畢業的小馬就遇到了“擇路困境”。

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小馬從QS世界前50的學校畢業後本來想換一個系在繼續讀研究生,但是看到一路高漲的在美生活費以及一路走高的匯率,不由得讓他和父母重新思考起,究竟花一兩百萬人民幣讀個研究生,值得麼?
如果從找工作的角度,也許多一個研究生並不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甚至於如果就讀一個名氣稍微小一些,或者綜合排名不夠靠前的學校,可能在投簡歷期間就被HR給刷掉了;或者就算每個月可以多拿1萬的月薪(想想都難),那也至少需要10年左右才能把這個文憑給賺回來。
在一番思考後小馬決定換個思路,如果能申請上藤校級別的大學就去讀,畢竟這事情就與價效比不全無關係了,能去哈佛或者哥大這樣的學校讀1-2年更多的是一個人生閱歷的變化,比如同學可能會是未來某個跨國企業的高管,或者是某個諾貝爾獎的潛在得主,最不濟能上幾節世界上最優秀的教授的課那也值得。
反之,但是如果沒有得到頂級offer那就直接在國內找工作,有個幾年工作經驗後再重新申請研究生也是一種選擇。
英鎊飆升下,牛劍學費60萬也不夠了
曾經對人民幣1比12的英鎊,隨著英國脫歐就只剩1比八點幾了,讓不少大齡留子直呼自己讀早了。
不過英鎊鑑於央行降息,4.75%的高利率,以及大家的避險情緒等因素疊加,英鎊一月底開始爭氣的從8.98竄到四月的9.80,甚至有些屯英鎊的網友表示自己生活費消耗比不過英鎊升值的速度,所以銀行賬戶裡的錢還越花越多。
英國大學有專業性強以及讀的快(美國本碩4+2,而英國3+1)的優勢,近年來許多家長開始轉戰英本。而英國大學也和美國類似,即越好的越貴。
比如牛津的人文字科純學費在3萬英鎊左右,G5文科都落在2.5萬到3萬之間,而工程類的專業則要4萬英鎊。
最新,牛津大學的學費上限又從48,620英鎊上漲到了59,260英鎊。
不過比如曼徹斯特,愛丁堡,布里斯托等就就算是工程學也基本能卡在3萬到3萬5英鎊之間,南安普頓和謝菲爾德就更低,算上倫敦與非倫敦生活費的差距大約等於讀3年本科可以省下一個研究生的學費。
我有這錢讀書還不如直接創業呢——歐元區
不知道大家對歐元有什麼樣的印象,筆者印象裡從15年開始在歐洲讀書時就一直在7到8之間徘徊,甚至在22年一度跌到了6.8,不過從2月底一路從7.46漲到了四月的8.43,3個月漲幅高達12%。
以德國的國民美食Kebab為例,這個量大管飽的烤肉卷不僅好吃,也是觀察德國物價變化的“風向標”,其價格漲幅堪稱“通脹教科書”,甚至被德國人調侃為類似巨無霸指數的“Kebab指數”。在2015-2020年時,慕尼黑的烤肉卷均價在5歐左右,而到了後疫情時期,慕尼黑甚至有些店賣到了10歐。
那現在去歐洲讀書就不值得了嗎?也不是,歐洲國立大學的學費制度還會使其比主流國家大學便宜很多。
以德國為例,除了巴登符騰堡州需要1500歐元/學期的學費外,德國16個州中有15個州的國立大學仍對於非歐盟生學費全免,僅收取每學期350歐左右的學雜費(包括書本費,服務費,以及州內無限使用的車票等)。
所以只要能夠德語過關,那德國大學一年的學費就只要700歐元(5800元),這價效比不秒殺一眾歐美大學嗎?再說到法國,儘管比德國貴一些,國立大學對於非歐盟生也只要2770歐(2.3萬人民幣)一年。
而歐洲本土最國際化的荷蘭大學,由於QS排名高且可以選擇全英語就讀本科,對於不會歐陸語系的中文學生來說就最為友好。他們的學費大概在1萬到1.5萬歐左右,三年即可讀完本科,相比英國打了對摺。
儘管需要語言的國立大學像在做慈善,私立學校也沒這麼便宜。像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的設計學院與商學院每年的學費也在1萬5到2萬歐元;而瑞士的酒店管理學院本科就要2萬8歐元到4萬多歐元一年不等。
已經在巴黎頂尖的廚藝學校杜卡斯學院進修了2年的湯姆在算了一筆簡單的賬就決定放棄最後一年的課程。
學校第三年的課程是教你如何模擬經營一家餐廳,但是我卻要為此每個月付3千歐元的學費,這和我實際在開一家餐廳的成本差不多,那我幹嘛不自己開家餐廳而要花錢學習上班呢?”
至於輟學會不會拿不到學位,他倒是認為反正讀的也是職業學校,有沒有這張文憑沒有差別。
很適合中產家庭的日本留學
私立大學一年學費也不超過10萬元
儘管和2023年有28.9萬的中國留學生赴美相比,日本是一個相對冷門的留學市場,擁有12.3萬留日學子是規模仍然不容小視(同年留英人數15.2萬)。
日元在2020年還有100比6.5的匯率,在各種因素的疊加下到了2024年只剩下了4.6,這也導致了很多上海人表示日本還沒上海貴,開始一波日本房產搶購潮。
隨著日本今年三月結束負利率的時代,日元上升回到5.1,漲幅8.5%。雖然漲了不少,不過日本相對低廉的費用還是吸引了不少留學生的喜愛。
從英國G5本科畢業的小詹因為對於日本文化的喜愛選擇了東京某大學英語專案的碩士。他說日本雖然傳統的碩士不好考,但是英語專案除了開學時間不同還是和西方比較接軌的,比如也是小班和專案制等。
而東京和倫敦最大的區別在同等價位下生活品質的提高,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不會踩雷的餐館,半夜也不用擔心的安全問題。如果下課後在外吃一個簡餐的話,東京1000日元(51塊)就有很多選擇,但是倫敦最少要10鎊(98塊)還要精打細算的吃。
和日本物價類似的還有他們的學費,如果能考進如東大,京都大學等國立大學,那隻要約53.5萬日元的學費,加上第一年的註冊費28.2萬,總共學費也不過4萬人民幣;而如早稻田或者慶應的私立大學學費會貴一些,也只要80-120萬日元之間(理工/醫學稍貴,120-250萬),加上20-50萬日元的註冊費,一年的學費不會超過10萬元。
儘管沒辦法像匯率四點幾的時期這麼肆無忌憚的消費,不過東京的日子還是會比大部分中產家庭的海外留學生好過一些,小詹這麼說道。
儘管匯率是個重要變數,但絕不是讓大家改變留學策略的唯一一根稻草。在簽證,就業機會都不穩定的前提下近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在下降,如:
  • 北京大學2024年本科出國(境)學習人數為641人,與2019年的818人相比,減少幅度超過21%;
  • 而清華大學2019年至2023年出國人數減少了28%;
  • 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的海外升學人數這五年也分別縮水28.57%和17.70%。
而且海歸的認可度也不再有以前高,比如格力集團的董明珠就明確說不會招聘海外留學生。
總的來說,不同國家的學費差別真的挺大。比如:
  • 美國最貴是沒話說,一年至少需要70萬人民幣;
  • 而英國屬於第二梯隊,準備50萬一年可能會比較安心;
  • 澳洲和加拿大相對中等一些,雖然也不便宜,但生活成本可能好控制一點;
  • 而像德國、法國、日本這些地方,有些學校甚至免學費,適合預算有限又想體驗文化的同學。
再說到專業,普遍來說商科、醫學、工程這些熱門專業學費普遍偏高,尤其是醫學,不光貴,還耗時長;相比之下,像文科、教育類的學費會親民一些。
不一味追求“最便宜”或者“最熱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預算有限又想出國,可以考慮獎學金、學費減免專案,或者去那些對國際生更友好的國家。
英國
👇滑動看G5大學學費(2025年國際生標準)詳情👇
👉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本科
o文科/社科:£28,950–£34,850/年
o理科/工程:£39,010–£44,240/年
o醫學:£48,620/年(臨床階段更高)
·碩士
o商科(MBA除外):£32,000–£45,000/年
oMBA:£72,500/全程
👉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本科
o人文:£24,507–£26,208/年
o科學/工程:£37,293–£39,162/年
o醫學:£63,990/年(含臨床)
·碩士
o經濟/金融:£35,000–£48,000/年
oMPhil研究型碩士:£30,000–£40,000/年
👉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本科
o工程/計算機:£37,900–£44,000/年
o醫學:£50,400/年
·碩士
o商學院:£39,200–£57,200/年
o資料科學:£38,600/年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本科:£25,272–£30,960/年(經濟/法律最貴)
·碩士
o金融/管理:£40,000–£52,000/年
o社會科學:£28,000–£35,000/年
👉 倫敦大學學院(UCL
·本科:£24,000–£38,000/年(建築/醫學較高)
·碩士
o教育/人文:£22,000–£30,000/年
o計算機/金融:£35,000–£52,000/年
👇滑動看其他頂尖大學學費(國際生)詳情👇
👉  愛丁堡大學
·本科:£24,500–£36,500/年(AI/醫學最貴)
·碩士:£25,000–£45,000/年
👉 曼徹斯特大學
·本科:£23,000–£32,000/年
·商學院碩士:£32,000–£48,000/年
👉 倫敦國王學院(KCL
·醫學本科:£47,880/年
·法律碩士:£33,450/年
👉 華威大學
·本科:£23,390–£30,220/年
·商學院碩士:£33,000–£53,000/年
美國
👇美國前10公立大學(國際生學費)👇
👇 美國前10私立大學學費👇
👇掃碼下方二維碼新增小助手👇
限時領取講座回放
聽學長學姐收到全額獎學金的秘籍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