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槍擊案嫌疑人引發網路痴迷,韓戒嚴風波後K-pop明星面臨表態壓力|文化週報

撰文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週我們關注美國CEO槍擊案嫌疑人引發網路痴迷,韓國戒嚴風波後K-pop明星面臨表態壓力,UCLA推出首門AI設計的文學課程等內容。
美國CEO槍擊案嫌疑人
引發網路痴迷
上週,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CEO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酒店外被槍殺,26歲的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內(Luigi Mangione)於本週一被捕。
圍繞曼焦內的一系列資訊在此後逐步披露:他出生於優渥的房地產家族,2020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曾在汽車交易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被捕時,他隨身攜帶了一份宣言書,譴責聯合健康保險公司將利潤置於醫療責任之上,並將此次刺殺描述為對醫療保健行業“所謂腐敗和’權力遊戲’”的直接挑戰。據瞭解,曼焦內此前長期受到背痛困擾,這甚至阻礙了他的感情生活。
此後,曼焦內的社交媒體賬戶被陸續發現,人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年輕人是誰,又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涉嫌殺害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的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書評網站Goodreads上,曼焦內留下了詳細的閱讀記錄:他標記了不少與背痛和脊柱健康相關的圖書,對激進環保主義和農業經濟學有興趣,還讀過埃隆·馬斯克的傳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曼焦內為《大學炸彈客宣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The Unabomber Manifesto: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一書打了四星,讚揚了作者西奧多·卡欽斯基的洞見,卡欽斯基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校園多起炸彈襲擊的發起者,他在《大學炸彈客宣言》中猛烈批評了技術和工業化對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曼焦內稱卡欽斯基為“極端政治革命者”,同時也指出他因為暴力行為“理應被監禁”。曼焦內的社媒主頁寫有印度哲人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話:“適應一個病入膏肓的社會,絕不是健康的表現。”
從嫌疑人的閱讀記錄中尋找激進主義的跡象,這種事情總是充滿吸引力。這不禁讓人聯想到1980年槍殺約翰·列儂的兇手大衛·查普曼,他曾將J.D.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視作精神圖騰。另一方面,《紐約時報》的一則評論指出,從閱讀記錄傳遞出的總體形象來看,曼焦內仍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他的閱讀興趣與其他背景相似的美國人一樣,受到流行話語的影響。文化歷史學家馬克·哈里斯(Mark Harris)將曼焦內描述為“一類很常見的年輕男性意識形態遊客”,他們沉迷於一種“這解釋了一切”(This Explains Everything)的敘事,例如他在主頁提及的一系列通俗社會科學圖書:雷·庫茲韋爾的《奇點更近》、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邁克爾·波倫的《改變你的心智》。
與此同時,曼焦內開始被一部分人視為左翼革命英雄,他槍殺布萊恩·湯普森的行為被認為是為數百萬飽受醫療保健系統折磨的美國人挺身而出,批評美國健康保險業的“否認、捍衛、廢除”(Deny, Defend, Depose)成為了近期的網路熱門口號。人們對曼焦內表現出一種痴迷,商店裡迅速流行起曼焦內相關的T恤、帽衫、馬克杯、貼紙等商品,並印有各種迷戀語句,例如“媽媽,我愛上了一個罪犯”,或是“在這間房子裡,路易吉·曼焦內是英雄。故事結束。”有人制作了一版《時代》雜誌的封面,將曼焦內評為年度人物,配以標題“醫療保健革命者,引領了全球健康的變革”。還有人以曼焦內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同人小說,其中一篇想象了曼焦內計劃刺殺馬斯克的故事。
網路上的曼焦內主題T恤
監測分析網路極端主義的非營利組織網路擴散研究所(Network Contagion Research Institute, NCRI)發現,槍擊事件發生後,X上參與度最高的10條相關推文中有6條“明確或含蓄地表達了對刺殺的支援或對受害者的詆譭”。NCRI高階顧問亞歷克斯·戈登伯格(Alex Goldenberg)指出,在過往,大規模槍擊案兇手和其他暴力犯罪者經常會成為網路模因(meme),但曼焦內的案例似乎揭示出新的變化:他正在走向主流,人們對刺殺CEO的反應標誌著一場階級戰爭的開啟。《大西洋月刊》的一篇評論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自己的經濟處境感到憤怒,並以一種玩笑的方式暗示透過暴力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出現了“吃掉富人”(eat the rich)、“斷頭臺”(guillotines)這樣的流行話語,而曼焦內的舉動打破了這一界限,使私刑正義開始被更多人所接受——不只是觀念層面,可能也預示著未來的行動,這些席捲社交媒體的喝彩聲就是證據。
韓國戒嚴風波後,
K-pop明星面臨表態壓力
一個多星期以來,韓國總統尹錫悅實施戒嚴的失敗嘗試,以及國會隨後對他的不成功彈劾,正在韓國社會引發一系列輻射性影響,其中就包括韓國最重要文化輸出行業之一的K-pop產業。
作為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密切參與者,韓國電影業很快對政治動盪做出了回應。日前,包括奧斯卡獲獎導演奉俊昊、知名演員全智賢、孫藝珍在內的超過三千名電影業人士聯署了一份請願宣告,要求彈劾並逮捕尹錫悅,宣告寫道:“對於電影業內的韓國人來說,尹錫悅已經不再是韓國的總統,而是一名罪犯。”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4日,韓國首爾,民眾在國會前參加抗議活動,呼籲南韓總統尹錫悅辭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相反,一部分K-pop明星卻因為保持沉默而受到公眾批評。歌手林英雄在上週六發布了一條為寵物狗過生日的動態,就在同一天,國會對尹錫悅發起的彈劾因人數不足宣告無效,這為林英雄招來大量批評和質疑,他在社交媒體上回複稱:“我是政客嗎?為什麼我需要發聲?”另一位知名男星車銀優也因為在網路分享時裝照片、迴避評論首爾政局而受到抨擊。
相似的是,2016年前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彈劾案期間,大多數K-pop明星也都避免就當時的抗議活動發表評論。這與K-pop產業一直以來嚴格的管理模式有關,音樂廠牌往往會限制藝人的公共行為,藝人幾乎沒有表達個人想法的空間。在《韓國先驅報》的一篇報道中,一名K-pop經紀人表示:“K-pop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藝人與粉絲的溝通,對藝人來說沒有必要公開與某個特定政治立場保持一致。”
不過,也有一部分藝人選擇在此次風波中發聲。唱作人安藝恩參與了反對尹錫悅的集會,男團GOT7的成員崔榮宰在一次直播中表達了對抗議者的支援,並呼籲“讓韓國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女團“IZ*ONE”前成員、歌手李彩演更是直接對漠不關心的藝人表達了不滿,她在粉絲交流平臺上發帖稱:“不在談論政治的位置上?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談論它的‘正確’位置?作為公民、作為社會的一員,我會自己決定何時發言以及談論什麼。”
當地時間2024年8月22日,韓國首爾,李彩演亮相2024K-WORLD DREAM AWARDS頒獎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另一個角度看,K-pop在此次彈劾抗議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這些音樂的作者可能並未表態。在許多活動現場,K-pop歌曲成為了凝聚人群的有力工具,包括Rosé的“APT.”、少女時代的“再次重逢的世界”、權志龍的“Crooked”等都是被反覆播放的抗議主題曲。音樂評論者Lim Hee-yoon指出,年輕人政治參與的激增直接帶動了K-pop音樂的加入,即使歌詞與政治不直接相關,這種快節奏的旋律、振奮人心的情緒也有助於活躍現場的氛圍。另一方面,這也與此次政治危機的性質相關,“在過去的抗議活動中,解釋抗議目的和合法性的演講是核心,但這一次,(總統的行為)是如此不合邏輯,以至於解釋不再需要,因此簡單地播放K-pop音樂能讓人們感到樂趣,從而更長時間地參與其中。”
UCLA推出首門AI設計的文學課程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宣佈將推出首門人工智慧設計的文學課程。
據介紹,此次推出的是2025年冬季學期由茲琳卡·斯塔胡利亞克(Zrinka Stahuljak)講授的比較文學課程,與過往相同,這門課將主要涵蓋從中世紀到17世紀的作品,但課程的形式和材料都會以全新方式得到呈現,依託於人工智慧平臺Kudu,課程的教材、課堂任務、助教資源都將由AI生成。
為了編寫新的教材,斯塔胡利亞克向Kudu提供了此前課程的筆記和材料,透過大量人工投入和材料審查,Kudu製作了一份包含了AI工具的電子出版物,這一文件可以隨時根據需求更新,並支援課程期間的各種交流討論。這一系統還能夠主動識別學生作業是否由人工智慧生成。此外,該平臺的另一好處在於幫助教師確保課程材料的穩定交付,也就是說,當斯塔胡利亞克不再負責這門課程時,另一位教師可以接替主持,併為學生提供非常相似的體驗。
茲琳卡·斯塔胡利亞克(圖片來源:UCLA)
斯塔胡利亞克表示,這一改變可以將她和助教從各種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於教學和寫作,更重要的是,這將原本資訊過載的通識教育課程轉變為一種探索過程,教師的任務不再是講授歷史事實——它們都在教材裡——而是幫助學生在課程中找到主線和關鍵主題,“他們可以專注於‘我們如何分析這段特定文字’、‘我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它’這樣的問題,而這就是批判性思維開始的方式。”
這招致了部分批評的聲音。語言學家丹·瓦爾登(Dan Walden)在一則推文中表示:“如果你這麼做,你的博士學位應該被撤銷,這是一種對職業責任的拋棄,程度之嚴重令人發笑。”作家詹姆斯·福爾塔(James Folta)則表示,他擔心這項改變會引起潛在的勞工問題——它可能會成為高校解僱教師或降低薪資的理由。
實際上,這並不是Kudu系統在UCLA的首次亮相,在本季度的社會科學課程中,Kudu就已經在一門歷史導論課程得到了運用。該系統的研發者、UCLA物理和天文學教授亞歷山大·庫先科(Alexander Kusenko)表示:“來自STEM領域的我很驚訝地看到Kudu工具在人文學科得到廣泛而複雜的使用,這將Kudu引向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4/12/10/books/review/luigi-mangione-goodreads-history.html
https://www.wired.com/story/the-internet-is-gripped-by-mangione-mania/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24/12/luigi-mangione-political-violence-mainstream/680964/
https://www.scmp.com/week-asia/people/article/3290365/south-koreas-k-pop-stars-face-pressure-speak-yoons-martial-law-saga?utm_source=copy-link&utm_campaign=3290365&utm_medium=share_widget
https://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241212050076
https://newsroom.ucla.edu/stories/comparative-literature-zrinka-stahuljak-artificial-intelligence
https://lithub.com/uclas-new-ai-designed-literature-course-has-the-worst-looking-textbook-cover-ive-ever-seen/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王鵬凱,編輯:黃月、潘文捷,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