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週我們關注美國CEO槍擊案嫌疑人引發網路痴迷,韓國戒嚴風波後K-pop明星面臨表態壓力,UCLA推出首門AI設計的文學課程等內容。
美國CEO槍擊案嫌疑人
引發網路痴迷
上週,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CEO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酒店外被槍殺,26歲的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內(Luigi Mangione)於本週一被捕。
圍繞曼焦內的一系列資訊在此後逐步披露:他出生於優渥的房地產家族,2020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曾在汽車交易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被捕時,他隨身攜帶了一份宣言書,譴責聯合健康保險公司將利潤置於醫療責任之上,並將此次刺殺描述為對醫療保健行業“所謂腐敗和’權力遊戲’”的直接挑戰。據瞭解,曼焦內此前長期受到背痛困擾,這甚至阻礙了他的感情生活。
此後,曼焦內的社交媒體賬戶被陸續發現,人們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年輕人是誰,又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涉嫌殺害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的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書評網站Goodreads上,曼焦內留下了詳細的閱讀記錄:他標記了不少與背痛和脊柱健康相關的圖書,對激進環保主義和農業經濟學有興趣,還讀過埃隆·馬斯克的傳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曼焦內為《大學炸彈客宣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The Unabomber Manifesto: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一書打了四星,讚揚了作者西奧多·卡欽斯基的洞見,卡欽斯基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校園多起炸彈襲擊的發起者,他在《大學炸彈客宣言》中猛烈批評了技術和工業化對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曼焦內稱卡欽斯基為“極端政治革命者”,同時也指出他因為暴力行為“理應被監禁”。曼焦內的社媒主頁寫有印度哲人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話:“適應一個病入膏肓的社會,絕不是健康的表現。”
從嫌疑人的閱讀記錄中尋找激進主義的跡象,這種事情總是充滿吸引力。這不禁讓人聯想到1980年槍殺約翰·列儂的兇手大衛·查普曼,他曾將J.D.塞林格的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視作精神圖騰。另一方面,《紐約時報》的一則評論指出,從閱讀記錄傳遞出的總體形象來看,曼焦內仍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他的閱讀興趣與其他背景相似的美國人一樣,受到流行話語的影響。文化歷史學家馬克·哈里斯(Mark Harris)將曼焦內描述為“一類很常見的年輕男性意識形態遊客”,他們沉迷於一種“這解釋了一切”(This Explains Everything)的敘事,例如他在主頁提及的一系列通俗社會科學圖書:雷·庫茲韋爾的《奇點更近》、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邁克爾·波倫的《改變你的心智》。
與此同時,曼焦內開始被一部分人視為左翼革命英雄,他槍殺布萊恩·湯普森的行為被認為是為數百萬飽受醫療保健系統折磨的美國人挺身而出,批評美國健康保險業的“否認、捍衛、廢除”(Deny, Defend, Depose)成為了近期的網路熱門口號。人們對曼焦內表現出一種痴迷,商店裡迅速流行起曼焦內相關的T恤、帽衫、馬克杯、貼紙等商品,並印有各種迷戀語句,例如“媽媽,我愛上了一個罪犯”,或是“在這間房子裡,路易吉·曼焦內是英雄。故事結束。”有人制作了一版《時代》雜誌的封面,將曼焦內評為年度人物,配以標題“醫療保健革命者,引領了全球健康的變革”。還有人以曼焦內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同人小說,其中一篇想象了曼焦內計劃刺殺馬斯克的故事。

網路上的曼焦內主題T恤
監測分析網路極端主義的非營利組織網路擴散研究所(Network Contagion Research Institute, NCRI)發現,槍擊事件發生後,X上參與度最高的10條相關推文中有6條“明確或含蓄地表達了對刺殺的支援或對受害者的詆譭”。NCRI高階顧問亞歷克斯·戈登伯格(Alex Goldenberg)指出,在過往,大規模槍擊案兇手和其他暴力犯罪者經常會成為網路模因(meme),但曼焦內的案例似乎揭示出新的變化:他正在走向主流,人們對刺殺CEO的反應標誌著一場階級戰爭的開啟。《大西洋月刊》的一篇評論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自己的經濟處境感到憤怒,並以一種玩笑的方式暗示透過暴力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出現了“吃掉富人”(eat the rich)、“斷頭臺”(guillotines)這樣的流行話語,而曼焦內的舉動打破了這一界限,使私刑正義開始被更多人所接受——不只是觀念層面,可能也預示著未來的行動,這些席捲社交媒體的喝彩聲就是證據。
韓國戒嚴風波後,
K-pop明星面臨表態壓力


UCLA推出首門AI設計的文學課程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王鵬凱,編輯:黃月、潘文捷,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