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溫州甌江
從車牌就可以判斷浙江的三大城市,分別是,杭州(浙A)、寧波(浙B)、溫州(浙C)。
浙A與浙B基本是一個檔次,一個副省級,一個計劃單列市。杭州的GDP總量全省第一,但人均只排在第三,還不如寧波。至於全省第一,是一個很多外地人陌生的地方——舟山。至於溫州,雖然GDP總量全省第三,但人均GDP卻是全省倒數第三,僅高於麗水與金華。
總之,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甚至是車牌號碼,溫州都是浙江老三,所以人稱「千年老三」。
這幾年,我每次回溫州,都有不同的感受。昨天,2025年1月3日,我又去了一趟溫州,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若干年後回頭看,應該很有意思。
氣候宜人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是一個在杭州住了7年,寧波住了20年的溫州人,要說浙江三大城的氣候,我有點發言權,溫州最好,寧波其次,杭州最差!
我去了四十幾個國家,橫向比較,長三角可能是氣候最「惡劣」的地方之一。論體感溫度,夏天比卡達還熱,冬天比阿拉斯加還冷。
最要命的就是溼度,尤其是冬天那刺骨的溼冷,無論你穿多少衣服,溼氣裹挾著寒冷,像泥鰍一樣,鑽入你的身體,非常難受!我當年在杭州讀大學,長三角的冬天,讓東北來的同學們冷得懷疑人生。
相比之下,溫州的氣候最好,相比杭甬兩地,溫州冬天的氣溫要高出三五度,這可是關鍵的三五度。
2025年1月3日,
-
溫州鹿城區最高溫17℃,最低溫5℃, -
寧波鄞州區最高溫12℃,最低溫2℃。

我坐高鐵,從寧波南下溫州,剛走出車廂,就有一種暖洋洋的感覺,第一件事情,就是脫掉羽絨夾克。與之相反,當我坐高鐵回寧波,下火車之後,就迎面撲來一股寒氣,我馬上就把羽絨夾克穿了回去。
溫州也是浙江省內唯一有榕樹的城市,就算在冬天,當你在溫州街頭看到榕樹那發達的氣生根,也會有一種來到熱帶的錯覺。

▲ 溫州榕樹
另外,杭甬溫這三個城市,空氣質量最差的就是杭州,我在杭州待過7年,腦海裡裝滿了灰濛濛的記憶,那時候,杭州的腳踏車只要幾天不騎,坐墊就被覆蓋上一層灰。夏天的杭州,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桑拿房,溼熱難耐。
寧波沿海,風大,空氣品質比杭州好,但本身也是重工業城市,又緊挨著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區——長三角,霧霾天氣依然常見。
相比之下,溫州被群山環繞,緯度較低,毗鄰海洋,遠離長三角工業區,夏天比杭州涼快,冬天比寧波舒服,空氣品質也是最好的。
味精濫用
在外地待久了才能體會到,溫州餐廳的味精使用量是多麼高。溫州的各種麵食,簡直就是一碗高濃度的味精湯,吃完之後,嘴巴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乾澀。我並不介意味精本身是否有害健康,我認為,味精營造出的鮮味,不自然,可以少放,但不能濫用。
我最喜歡的溫州食物就是米麵,每次回去都要吃。這一次,我特意跟老闆說,少放味精,結果端上來的米麵還是放了大量味精。我不認為老闆是在故意為難我,味精用習慣了,臨時的大腦幹預,很難改變強大的肌肉記憶。就像在四川下館子,明明跟老闆說了,不要放辣,結果端上來還是辣的。

我認識很多在中國的老外,他們普遍喜歡中國的食物,但也有兩個槽點,那就是小餐廳的衛生和味精濫用。
我跟他們解釋,這是因為中國人以前比較窮,葷菜少,缺乏滋味。後來得到廉價的味精,就如獲至寶,用習慣了,就很難改。
美國食物含糖太高,也是同樣的道理。大航海之前,歐洲比較窮,包括貴族在內,食物的可選擇餘地也不多,糖屬於奢侈品,等到他們開著船走到哪搶到哪,在南方發現了甘蔗,提煉了蔗糖,運回歐洲也是貴得很,所以他們的甜點以誰家的更甜為尊,多放糖才能顯擺財富,所以甜品越做越甜。
這壞習慣後來被美國有樣學樣,所以,現在美國的食物特別齁甜,甚至連同款美國奧利奧,也比中國奧利奧更甜!
規劃滯後
溫州的城市政治地位低,各方面發展都受到制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溫州南站。
杭甬溫三地的人口相差不大,
-
杭州常住人口:約1237萬 -
寧波常住人口:約962萬 -
溫州常住人口:約964萬
但火車站的規模卻相差很大。
-
杭州東站:15臺30線 -
寧波車站:8臺16線 -
溫州南站:4臺10線

溫州南站的規模相當於杭州的三分之一,寧波的二分之一。不出意外,溫州南站,建成就飽和,不僅站臺數量嚴重不足,候車室面積也非常小,後來不得不弄了一個地下候車室。每年春運暑運,溫州南站都是乘客吐槽的物件,嚴重傷害了溫州的城市形象,制約了旅遊業的發展。
最後實在忍無可忍,溫州又在原南站的對面,新建了一個站房,於是就有了一東一西2個站房。那麼問題來了,有些車次只能去東站房,有些車次只能去西站房,如果走錯了,就不得不穿越一條很長的人行隧道。在溫州坐個火車,還真不容易。
溫州南站就是溫州城建的縮影,很多規劃都不合理,後來修修補補,一言難盡!
人口調整
我查了我的滴滴記錄,在疫情前的2019年6月,我從火車南站坐車到醫學院,費用是39.65元。如今,2025年,同樣的線路,費用居然只要19.6元,幾乎是5年前的一半。

當時,網約車司機裡面,以外地人為主。原因是溫州賺錢比較容易,工資比他們老家高很多。
疫情後,每次我回溫州,都感覺溫州籍的司機越來越多。2025年,目測,溫州司機已經超過半數。他們都是一些曾經在外地做生意的男性,人到中年,卻要回老家跟外地人搶工作。這就是人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與此同時, 外地司機越來越少。這次,我遇到一個江西九江農村來的司機,他說,十年前,他們家族總共有二十幾個人在溫州,那時候,溫州的工資比他們老家高很多。
如今,工資差距變小,原來那二十幾人,陸陸續續回老家,只剩下他們兄弟兩個,原因是他們的女朋友都在溫州。
他說,最近10年,溫州最大的變化是,中小企業數量減少,小商戶也越來越少,就業機會隨之減少。
外地人的離去帶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房屋空置升高,房價下跌。我從溫州北站下車,沿途路過甌江邊的一個豪宅樓盤,開啟手機app一查,非江景房居然不到9000,誠心要價格還可以談,真是令人唏噓。更慘的還是主城區的老破小,房價腰斬,依然無人問津。
總而言之,現在的溫州,人口結構正經歷著歷史性的調整,外地人離場,本地人迴歸。
軟硬失調
甬臺溫沿線的車站(不只是溫州),有人維持秩序的時候,乘客基本可以排成隊伍,下車完畢後,再陸續上車。但在晚上,光線不好,缺乏站務員監督的情況下。
所有的乘客,在列車門口圍成一團,只留下一個小缺口,車上的乘客提著大包小包,從人縫中擠出來,還沒等人全部下車,月臺上的乘客就迫不及待往車上擠。

滯留在車上的人,驚慌失措,逆著人流努力往外擠。這樣的模式,不但效率低,還非常危險。我們的高鐵系統,絕對世界第一,但我們的行為模式依然有待改進。
其實,所謂的行為模式都是工業文明下,都市生活的產物。中國應該是歷史上最獨特的工業化國家,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業化歷程。
現在絕大部分中國人,三代之內,應該都有農民。我不是歧視農民,我只是說,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是2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態。華夏曆史5000年,前面4930年裡,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不識字、壽命短,只不過是為頂層封建貴族貢獻稅金的工具人而已,表面上看是人,但實際地位甚至連牲口都不如。人生在世,唯一的追求就是活著,還奢談什麼行為模式?總之,回顧人類歷史,只有在工業文明裡,普通人才能活得像一個人。
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隨後改開,經濟發展,廣大農民才有機會進入城市,享受都市的工業文明。
事情其實就這麼簡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進入工業文明,幾代人保持一種衣食無憂的狀態,才能慢慢形成都市生活的行為模式,這是一個客觀規律。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2025年初,對溫州的幾點觀察。
現在有很多人說,溫州衰落了。但在我看來,與其說溫州衰落了,還不如說溫州迴歸常態了。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陰差陽錯地闖入歷史舞臺的中央,在聚光燈下,溫州人膽怯過,努力過,也得意過,曾經創造奇蹟,如今塵埃落定,回到原來的位置,繼續本分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