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751所中學逾千老師|十幾年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於2011年成立(在清華稱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一公、湯超和我都希望能夠多參與教育,包括中學教育。但CLS老師有很多工作,難以經常去中學。
為彌補這一缺憾,CLS從開始就決定參與中學老師培訓。從2012年暑期開始,每年從全國中學招收老師。北大部分初步統計超過一千兩百學員,加上清華估計超過兩千。
北大的由湯超為院長的北大前沿交叉學院組織。
因為全部免費,一開始被認為是騙子:北大清華培訓居然不收錢?
所以,前面幾年報名人數很少。
當異常成為常規,正常就被認為是騙子。

北大部分資料(清華CLS應該類似)
2012年至2014年,北大/清華CLS聯合招收和培養中學老師。之後兩校繼續進行,只是分開,可以收更多中學老師。
CLS的中學教師培訓班不僅不收費,而且一直給中學老師以補貼:2024年以前,CLS承擔培訓期間住宿(5天4晚)、餐費(5天)、往返交通(硬臥標準);2024年起,中心不再承擔往返交通費,但仍承擔住宿和餐費。培訓的教師可獲北京大學繼續教育部出具的結業證書。
2015年至2024年,北大的專案名稱:北京大學全國中學骨幹教師綜合教育能力提升博雅講堂前沿與交叉研修班。
招生型別:2015-2018年,面向高中生物教師。2019年,面向高中理科教師。2020-2024年,面向全體文理科教師。
招生數量:2015-2024年間,1288名高中教師參加培訓。其中,20202022年因疫情線上舉辦,故錄取人數有較大增幅。
2015至2025年,北大CLS錄取培訓的1288名高中教師來自全國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751所高中。清華CLS的數量應該基本一樣,所以總數應該超過兩千人。以下是北大CLS的資料統計圖。

1288名高中教師中,70.42%為生物教師,6.06%為化學教師,5.67%為數學教師,5.51%為物理教師,4.81%為語文教師,2.17%為英語教師,1.63%為歷史教師,1.48%為政治教師,1.01%為地理教師,1.24%為其他學科教師(心理、經濟、資訊等)

授課師資:
2015-2024年,共有47位北大清華教師授課109(其中有教師連續授課10。每一位老師的授課均為公益,從無報酬。
授課教師的學科領域分佈多元,包括生物學、生態學臨床醫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環境科學、衛生經濟學、哲學、科學技術史、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
授課題目:
序號
姓名
授課題目
1
饒毅
生物學的核心與交叉
2
楊震
天然產物啟示錄
3
程和平
21世紀的轉化醫學
4
陳鵬
化學生物學簡介
5
鄧宏魁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6
羅佗平
從有機化學到化學生物學
7
湯超
下一次科學革命
8
湯富酬
為什麼要做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
9
鄧興旺
植物怎樣看它周圍世界?
10
歐陽頎
合成生物學介紹及前沿問題
11
喬傑
人口老齡:生殖醫學的挑戰與機遇
12
謝燦
動物磁感應與生物導航:好奇心,想象力,與科學
13
雷曉光
小分子探針導向的化學生物學與創新藥物研究
14
陳松蹊
中國大氣汙染的統計學解讀
15
吳虹
腫瘤的預防與治療
16
陳興
化學糖生物學
17
黃鐵軍
通往強人工智慧的神經形態計算
18
陸林
睡眠與健康
19
劉穎
始皇帝的夢想:延緩衰老是否可行
20
鄂維南
大資料與智慧化
21
瞿禮嘉
轉基因植物和食品,吃還是不吃?
22
黃岩誼
基因組測序
23
劉忠範
石墨烯的前世今生
24
王恩哥
現代物理學:原子與宇宙
25
張蔚
自然選擇的極端特例——昆蟲擬態的奧秘
26
劉雲淮
大資料與智慧生活
27
張大慶
當代醫學的成就及其困境
28
韓啟德
醫學是什麼?
29
田剛
數學之美
30
朱青生
當代藝術與新媒體時代
31
金曼
人生如戲
32
渠敬東
教育的傳統與未來
33
黃曉軍
跨越HLA屏障造血幹細胞移植循道創新之路
34
王博
知識的分割與一體
35
王世強
面向未來的生命科學人才培養
36
李志遠
定量視角下的生命科學
37
王杉
明日醫療
38
餘聰
視覺與視覺藝術
39
羅述金
生物多樣性的遺傳與演化
40
方方
探索人類認知功能的腦機制
41
劉國恩
健康、增長與分配
42
唐士其
老子思想中的
43
羅歡
資訊爆炸時代的記憶和學習心理學和腦認知的啟發
44
陳良怡
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多學科交叉解決生物醫學重要問題
45
梁希同
海洋動物行為與仿生智慧
46
梅賜琪
通識教育:為什麼以及什麼樣
47
朱彤
關愛地球環境、保護人類健康
2020年首次採用線上的形式開展,13場講座在知識分子賽先生騰訊、新浪平臺,以及北京大學央影片、抖音、快手、百度百家號平臺同步播出,線上收看總人數逾900。線上講座影片經徵得授課專家同意在北京大學和知識分子等公共平臺上線上播出並保留回放向所有願意學習的個體免費開放。
實驗室開放日:除課堂講授之外,還安排了實驗室開放日活動參觀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基地、定量生物學平臺、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極星高效能計算中心、大儀器及雙光子顯微鏡成像平臺、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平臺等多個儀器平臺實地參訪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部分學員反饋摘錄
2020
這次學習是一場視聽覺的盛宴,用《明湖居聽書》裡的一句話來概括: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生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兩個詞概括:如沐春風、腦洞大開。北大的老師治學嚴謹、金句頻出。
——伊犁州伊寧市第三中學馬君蘭
在這個研修系列的開始,對於13位豪華陣容的主講教師團隊既感到欣喜,又有些許的擔憂。欣喜的是陣容強大,都是在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老師;擔憂的是自己會不會受學科知識限制,無法很好的聆聽學習。結果顯而易見,是我多慮了,講課基礎就是能讓聽眾聽明白,涉及17門學科的13場精彩講座、直播不僅僅讓聽眾聽明白了,更是入了迷。我也彷彿回到了校園,找到了在校聽課的感受。作為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不得不感嘆,不愧是隔壁北大!
——北京四中李瑤
有幸聆聽了地表最強導師天團的精彩授課,真是心潮澎湃、收穫滿滿!在學習中,我走進了神奇的植物世界;在向日葵的花朵中,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和《最後的晚餐》的畫面裡,在西班牙紅宮密鋪的磚塊裡,去體會數學之美;我不僅重新認識了自己熟悉的物理學和心理學,也見識了腦科學研究的內容與意義;一邊為石墨烯的妙處而驚歎,一邊為北京方案實現了白血病患者人人都有供者而振奮,同時還對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的發展充滿希望;我第一次聽說儒家的善意與道家的留白,並開始關注科學與人文的關係;更加深刻思考教育是怎麼回事,同時對北京十一學校從課堂到課程的探索過程心生敬佩;我不僅體會到藝術對於精神的獨立與自由的追求,也感嘆人生如戲,思考如何演好人生這場大戲。這次的研修,讓我有機會向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學習,站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看到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張小洪
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知識盲區,有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章,如果不瞭解相應的背景知識,則講解時往往事倍功半,此次培訓中各位專家精彩紛呈的課程讓我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有了更加全面又深入的瞭解,也為日後我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背景充實作用。在今年疫情背景下,北京大學開設這樣一個對全國骨幹教師免費的課程真的是顯示了一流高校的胸懷和境界,讓全國的教師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大師帶來的饕餮盛宴。也能夠讓老師們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
——青海湟川中學張曉燕
這裡的每一位老師都是那麼知識淵博,風趣幽默。他們的講課直播我看了又看,看不夠。以前專家傳經送寶,或教師學習交流要走出去,請進來頗費一番周折,也難於滿足到各地學習的強烈需求。如今網上研修,一下子縮短了地域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時空之間的連線,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網上學習、交流,和眾多的學友雖不面對面卻已心連心
——遼寧省錦州市北鎮高中張海豔
2021
執教的培訓教師都是當今科學領域的領軍學者,都是我們在學術期刊或新聞上才能一見的院士和教授,能置身於這樣一群高素質、高水準、高規格的學習環境內,親耳聆聽老師們的教誨,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稀機會。雖然只有短短5天的培訓,但老師們儒雅的風采、嚴謹的態度、淵博的知識、細緻的講解讓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啟迪、在知識上完成了一次更新、在精神上享受了一次洗禮,讓我受益匪淺,為我今後的教師生涯指明瞭方向。
——蘭州市第二中學魯濱
在本次研修班的學習中,許多老師都反覆和我們傳遞的一個觀點——中小學階段有著明確劃分的學科科目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尤其是我們生物這門學科,無論是曾經的重大發現還是後續的科研探索,都離不開數學、物理和化學的理論和技術的支援。再回到生物科學教學領域,現今提倡的跨學科概念教學、STEM教育等新興教育理念均和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可以說是同宗同源。因此,作為一名生物學科教師,我們的專業發展應該不僅關注生物學科本身,還應該關注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教學上也是如此,我們在情況允許的狀態下,去聆聽一些其他學科老師的上課,感受他們的教學方式、方法;更有甚者,可以多學科老師合作備課,共同嘗試開展學科融合課堂。
——南京外國語學校張文君
渠敬東老師的《蔡元培論美育》,聽完內心很沉重。真正的教育是什麼?現在高中階段到底該怎麼教育?怎麼才能做好教育?面對當前現實殘酷的升學壓力,美育教學實踐的確堪憂,太多的家長把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並以此來考評老師,老師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搶佔上課時間,於是學生們疲憊不堪、焦慮憂懼,失去了他們這個年齡本該有的生命力和內驅力及生命活力,甚至有些孩子出現心理扭曲。……當下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大學都應該提倡五育並舉,並落到實處,切身從每一個孩子的長遠發展去做,每一個老師都去深思自己的學科、自己的教學,從學科中去滲透發現美,讓孩子們感受到美而去獲取知識。更應該去關注孩子們的內心,給他們更多的感情和愛,讓他們活得有溫度,而不是單純地只知道學習。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王立娟
首先不得不吹爆研修班授課教授們的神仙配置,學術位不用說,主要是都有交叉背景和思考,還注重了多元化。再隆重感謝一下整體的組織團隊,居然整體如此年輕,工作風格又如此穩健高效周到。的確經歷過這個研修班之後,其他的研修班自然從規格上就黯然失色了。受到了來自各領域的頂級大師們的薰陶,我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鼓舞和情感上的幸福。來自交叉背景的我,看到交叉學科近十年來的長足發展,心中的激動和自豪也是不言而喻的。我會帶著這份對交叉學科的熱情,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在基礎教育裡踐行,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創造更多機會打通學科邊界,讓學生自由地去學習,去提問,去解決真實問題。我想,這種求真精神的傳承,就是此次研修帶給我的最大意義。
——北京101中學徐悅
2022
山澤凝暑氣,星漢光輝。五天緊鑼密佈的安排,於雲端聆聽12位名家大師的講座,如沐萬里之風,帶來了思想上的震撼。專家學者們嚴謹的知識系統,充滿批判思維、辯證色彩和熱愛情懷的獨特見解令人高山仰止。有人說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作為行業內的頂尖學者,他們學識廣博令人敬佩;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人們教師,他們的人格魅力令人心生慚愧。
——安徽省懷寧中學王文鳳
在中國我不知道還有哪裡能夠再找到這樣的研修學習機會——頂級教師團隊、細緻貼心服務、全程不收取任何費用,帶著收穫、感恩和不捨結束了這次寶貴的學習之旅。課程內容豐富,涵蓋了多個學科眾多領域,而且各位老師均是所在專業的頂流大,老師們的專業素養和對學科的熱愛,極大拓寬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視野,讓我們得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學術;北大附中的經驗分享,讓我們看到於璇老師團隊成員的教育情懷,令人嚮往;博雅講堂教師工作坊更是思想碰撞,深刻交流。繼續教育很多時候對繁忙的一線教師而言,是任務甚至是負擔,但這次的研修培訓大家不會有此感受,我想究其根本應該是在於這些課程都深深的抓住了學員們的心。或許只有在北大的包容文化下才會誕生這樣的研修課程。
——合肥一中鍾琪
短短五天時間裡,多達12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給我們研修班的老師展示了多種多樣的知識面。隨著授課老師的不同,隨著他們知識領域的不同,我們經歷了從微生物到動植物、從物理到藝術、從數學到文學、從生活到醫療、從感性到理性、從微觀到宏觀、從定性到定量等等不同觀察點的變換,於是我的眼前出現了不同的風景,我的眼界被打開了,我的思路被拓展了,對於許多事物有了新的認識與見解。經歷了這幾天不同知識不同理念的洗禮,我覺得自己是在人類璀璨的精神文明中移步換景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階中學劉森琴
這幾天的培訓,所有授課老師的共同點之一,就是眼中的執著和熱愛,他們都是如果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踐行者。真正地認可自己所走的路,所做的事,是執著的動力所在,是自信的源頭,是與外界發生深度聯結的緣由,是減少內耗的捷徑,是破除功利和短視的利劍,是拓寬眼界的自動化程式啟動點,是真正成功的基礎前提。在別人老眼昏花的年紀,教授們滿眼放光地介紹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神奇,用曾經引領來總結過往,對未來要做的事冠以對人類發展的意義,面向公眾坦然表達自己對某些不可撼權威的和而不同”……這是我條框式的專業成長之路上的光。
——湖南師大附中向陽老師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師兼競賽教練,平時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學科教學上,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前沿知識瞭解甚少。這次課程的最大亮點就是內容兼顧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於一個從小接受自然科學教育的人來說,幾個人文社科類的講座讓我大開眼界。
——深圳中學佘登映老師
2023
我高中畢業也有十幾年了,十幾年沒有接觸生物學,這次聽了許多生物和醫學相關的前沿科技。每次聽到和物理相關的內容我都會非常興奮,陳良怡教授講到利用稀疏解卷積生成清醒影像的時候,我才發現在課堂上講的關於光學顯微鏡解析度上限的問題居然可以用演算法解決。去參觀雙光子成像的時候,我才知道我告訴學生的用兩個光子激發同一電子,使其躍遷時二連跳這種低機率事件,居然已經進入應用階段了,我真的很想和我的學生們去分享這些前沿科技,告訴他們課本上的知識不只是行行的文字。
——江蘇省沛縣中學楊阿龍
本次培訓中,每一位教授的生動講解都讓我對他們的研究領域的認識更加深入,甚至是顛覆性的。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每一位教授在講述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容時,不約而同的使用了一個詞語有趣,每一次的科研突破都是在大量的辛苦鑽研、枯燥的資料統計日積月累而獲得,而他們只用了有趣的發現來描述,充分展示了科學大家的胸襟和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的熱愛,對國家科技事業的熱愛。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雖然不能在科學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但力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將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悟傳達給我的學生,在每一位學生的心裡種下愛國、敬業、獻身科研的種子,培養出能夠坐得下來、耐住寂寞、真心研究的高素質人才。
——天津市天津中學趙芸
一直有個夢——北大夢。我一直以為此生她只能是我永遠的夢,不曾想在今年暑假竟然讓我夢想成真。看來,我與燕園緣分不淺。當我走進這座百年名校,身臨其境感受一塔湖圖的靜美,觸控到有年代和歷史感的樹木與石牆,這是一個真實而厚重的燕園。我本後山人,偶做堂前客。能夠坐在博雅學堂教室裡聆聽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資訊科技、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頂級大們的講課,從浪漫文學到嚴謹數理,從哲學思辨到邏輯推演與縝密實驗,從科技攻關到者仁術……僅此已是此生無憾了!
——常德育才中學銀聯麗
我感覺這次研修課的學習真的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北大的教授們讓我們親身感受了大伽們的研究領域、科研成果和科研精神,人大附中老師的分享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思考,讓我們受益匪淺。如何做一個好老師?如何做一名好的高中老師?如何做一名好的高中生物老師?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雖然只是短暫的培訓,但老師們樸實的作風、儒雅的風采、嚴謹的態度、淵博的知識讓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啟迪,知識上完成了一次更新,精神上享受了一次洗禮!
——河南開封尉氏三中胡燕
不管世間多麼浮躁,走進北大,都能讓人心靜下來,去思考,去探索,猶如存在一種魔力,深深的吸引著人們。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北大這幾天的學習告訴我,人生之路也許風雨載途,也許剛起跑就踉蹌仆地,但心裡有夢,眼裡有光,歸來仍是少年。
——山東省煙臺第一中學王曉夢
2024
許多的研修,都是在摸魚,這次北大研修,我儼然成了大學霸,提前十五分鐘到達會場,搶佔有利地形,認真做筆記,課後查閱相關資料,中午時間短,沒有午睡,也元氣滿滿,五天研修的五篇心得只是我的收穫的一部分!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更加關注教育研究的前沿動態,不斷深化教學理論,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將教育研究與實際教學實踐相結合!為學生可持續性、專業性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加油吧!
——北京師範大學萬寧市附屬中學汪紅英
一次近距離接觸這麼多位科學界的大,簡單在網上搜,每位授課教授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不僅是他們每一位的研究成果在各自領域為人類科技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而是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中讓我領略了什麼是科學家精神,倍感榮幸!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看到了饒毅教授本人,名人風采名不虛傳!饒毅教授在科學普及和中國科研體制建議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的科普文章和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在國內科學界也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次培訓能有機會面對面聆聽科學家的聲音,感受饒教授灑脫、率真的性格和不拘小節的處事風格,讓我體會到了“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求實精神,大也有可愛小個性!
——天津市第一中學張徵
在這幾天的進修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北大附中的參訪,北大附中的老師極具北大人的精神品格,北大附中這所傳承了北大精神的學校,也賦予了老師們一個開闊而自由的平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王楠老師這樣的藝術家在北大附中創作出了顆粒藝術,他已經超越了一名普通的中學美術老師的範疇,這樣的教師生命狀態,是我們每個人都傾羨的。也不由感嘆,北大附中是教育改革的前沿,他們的書院制、走班制等,都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魄力才能做成的事情。
——成都七中曾俊傑
作為一名純文科生,我在這幾天的研修中實現了人生中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院士級物理學家的帶領下看到了人類物理史的星光閃耀,第一次在生物學、醫學界領軍人物的分享中聽到了關於生物醫學的各類名詞和各種突破,第一次從基因科學、神經科學的視角看到了陸地生物與海洋生物的迷人,第一次近距離了解各類頂級實驗室的樣貌和科研的日常……在此期間我也看到了自己智力、經歷和視野的侷限,在這種種“哇噻”時刻中看到了更多跨學科學習與成長的空間,看到了人文社科與科學技術融合的可能。
——北大附中方舟
在北大校園感受到了濃濃的學術氣息。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我們也走到未名湖畔去感受冰心筆下這個充滿魅力的湖。走在湖畔,林蔭掩映下,不時會出現一個個別緻的書院,也會見到為北大奠基的學者的雕塑………。這裡的空氣中瀰漫著文化的氣息、飄動著科研的風聲。在這裡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緊張又不安。
聽教授的報告時,我飛快地記筆記,豎起耳朵聽……..真的是太珍惜這次學習機會,盡力的把聽到的知識消化吸收,以便回到我的課堂上講給我的學生,激發引領他們也投身於這有巨大意義的研究,將來為我們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山東聊城第一中學倪付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