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 Taola | 排版 Kate | 校對 Az
加州一向以其迷人的自然風光和四季宜人的氣候聞名,同時也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然而隨著自然災害頻發以及整體經濟下行的雙重打擊,加州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
近年來,受高稅收、生活成本上升以及監管壓力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遷離加州,尋求更友好的營商環境。
就連象徵全球娛樂產業的好萊塢,也正把製作基地慢慢轉移到其他州。

01
好萊塢正在搬離加州
受兩輪罷工衝擊、人工成本持續攀升以及全球製作資源更趨完善的影響,好萊塢正在逐步將拍攝重心轉移出加州。曾經作為全球影視產業核心的洛杉磯,如今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
雖然加州依舊被視為美國影視產業的象徵,但越來越多的製片人正在將專案轉移至海外。因為在匈牙利、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拍攝成本顯著低於洛杉磯,不僅稅收激勵更優厚,當地的製作基礎設施也已相當完善。
例如,雖然電影《聖安地列斯》講述的是加州地震的故事,但其大部分拍攝卻是在澳大利亞完成的。

圖中為巨石強森和卡拉·古吉諾主演的《聖安地列斯》講述了加州的一場地震,但主要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拍攝。
圖源:Hollywoodreporter.com
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間,洛杉磯的影視拍攝量已下降超過三分之一。而僅近三年內,加州就流失了約1.8萬個影視行業的全職工作崗位。2025年第一季度的拍攝天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2%。

資訊擷取自Hollywoodreporter.com
“這些工作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轉移到了別的地方,”ProdPro執行長亞歷克斯·洛維爾德(Alex LoVerde)指出。
自2022年以來,美國的影視產量已下降了26%,而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國家則成為贏家,其中澳大利亞的增長率達到了14%。

資訊擷取自Hollywoodreporter.com
雖然美國各州紛紛出臺稅收優惠政策以吸引影視製作,但與海外相比,美國境內尤其是加州的拍攝成本仍然缺乏競爭力。
一方面,許多國家允許將演員、導演等高薪職位納入稅收抵扣範圍,從而擴大返還額度,對比之下,加州對此則施加了較多限制。
另一方面,海外地區通常勞動力成本較低,而加州則受制於強勢工會協議和附加福利,使得本地製作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吸引力。

圖中為洛杉磯近年來各季度拍攝天數。
圖源:圖源:Hollywoodreporter.com

圖中為洛杉磯近年來攝影棚使用率。
圖源:Hollywoodreporter.com
對於成千上萬依靠影視產業維生的中產階層工人而言,這場轉移潮無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從攝影、燈光到佈景設計,過去相對穩定的幕後崗位如今正被不斷上升的製作成本和專案外遷趨勢所侵蝕。許多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坦言,他們正面臨一場關乎生計的危機。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已提出將該州影視稅收激勵計劃的上限提升至原來的兩倍以上,即從3.3億美元提高到7.5億美元,以增強加州在吸引影視製作方面的競爭力。
同時立法機構也提出了兩項議案SB 630和AB 1138,旨在擴充套件和強化現有的激勵體系。
若其中一項法案獲透過,加州的返還比例最高可達35%,並將使電視節目、動畫片以及部分無劇本類專案也能納入抵扣範圍。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財政壓力、申請時限緊迫等多重瓶頸。部分州政府官員也已明確表示,不會將補貼資源用於高薪明星或大型製作,這進一步限制了政策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行業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隨著流媒體增長放緩、影院觀眾銳減、DVD等傳統渠道收益持續下滑,影視製作預算日趨緊縮。
面對資源有限的現實,製片方更傾向於將經費用於創意開發和拍攝週期,而不是承擔高昂的本地製作成本,因此將專案轉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地區已成常態。
製片人亞倫·萊德直言,他已近二十年未在洛杉磯開展大型專案,因為在相同的預算下,海外拍攝能獲得更長的製作週期和更優質的成片效果。在他看來,加州正逐漸失去對製片人而言最關鍵的吸引力。

圖源:Hollywoodreporter.com
最新資料顯示,美國洛杉磯在全球影視拍攝地的排名已跌至第6位,落後於多倫多、英國、溫哥華、中歐和澳大利亞等競爭者。這個曾經的影視產業核心正被全球化趨勢與成本競爭所邊緣化。
“如果我們繼續袖手旁觀,加州的電影和電視產業很可能會步底特律汽車工業的後塵,走向衰落,”萊德直言不諱地指出。
可以說,好萊塢現在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如果加州無法及時調整政策,改善製作環境,未來越來越多的大製作將不再在這裡誕生,“加州製造”的黃金招牌也可能逐漸褪色。
02
加州正面臨科技企業、人才流失的問題
與此同時,加州科技行業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加州在全美科技崗位中的份額已降至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僅2024年一年就減少了整整一個百分點。這一趨勢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來自“矽谷聯合組織”(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的最新報告指出,儘管灣區最大的20家科技公司在2023年裁員近1.9萬人,但整體科技就業仍實現了淨增長。

資訊擷取自Cybernews.com
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大量中小型科技企業和新興初創公司持續擴張,以及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對高技術人才的持續需求,有效彌補了大企業裁員帶來的空缺。
現如今,該地區的科技崗位數量比2019年底(即疫情與招聘熱潮爆發前)多出約3.7萬個。可即便如此,過去那種高增長、高擴張的招聘勢頭顯然已經結束。
儘管就業資料看似穩定,科技產業的“外流”現象卻愈發明顯。
近年,包括甲骨文、特斯拉在內的多家大型企業陸續將總部遷出加州,轉而投向稅負較輕、監管寬鬆、生活成本較低的州。
疫情期間,矽谷人口淨流出超過25萬人,許多企業和人才至今未迴歸。

資訊擷取自Cybernews.com
像Palantir這樣的科技公司已經轉移至科羅拉多,更多初創公司則選擇在紐約、邁阿密、西雅圖、芝加哥、波士頓和費城等地紮根。
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科技生態亦快速崛起,吸引了亞馬遜將其第二總部設於此,預計到2030年將新增2.5萬個崗位。

圖源:Cybernews.com
遠端工作的普及也在加速這一趨勢。越來越多科技員工選擇在生活成本更低的地區工作,削弱了灣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對於嚴重依賴科技稅收和個人所得稅的加州而言,這無疑帶來了巨大壓力。
目前,加州財政赤字持續擴大,已達到730億美元。州政府正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需調整稅制、營造更友好的商業環境以留住企業;另一方面,社會各界又要求維持原有的社會福利和基礎建設支出。
北加州的科技業步入低潮,南加州的影視製作也持續外流,加州曾經引以為傲的兩大核心產業正雙雙承壓。作為長期走在創新與文化前沿的州,加州如今須加快步伐,最佳化發展環境,設法挽留企業與人才,才能穩住自身的競爭力。
近幾年加州的就業環境如何?
大家感到壓力大嗎?
歡迎給我們留言
End
Ref參考文獻:
https://www.nytimes.com/2025/04/19/movies/hollywood-filming-overseas.html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business/business-news/post-production-los-angeles-music-tax-incentives-1236190752/
https://cybernews.com/editorial/california-silicon-valley-tech-jobs/
本平臺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謝絕公眾號商業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