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醫療反腐(為避免404以下用字母替代“FF,”)風暴,因中日友好醫院“董小姐事件”被撕開一道血淋淋的切口。
目前涉及到的這個中日友好醫院及協和醫院的一些背後人員名單越來越多(目前只是涉及):
院士:邱*興(中國工程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主任醫師)
主任:仉*國(協和骨科現任主任)
骨秘:麻*寧
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麻*父親。
李*,中日友好醫院教育處處長,李*,李*、甘*瑞,馮*響,四個都是中日醫院的住院醫師。
此外,協和醫院某大領導**(尚未出事不點名了,百度一查就知道是誰)因高調為4+4站臺,也牽扯其中。目前已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物件。網民還不過癮,還揪出他的獨子在北京最頂級的大學-QH大學任職獲得相關職務、職稱存在問題。。。
此時的衛J委或許正在頭疼,牽扯的人越來越多。

今天還有更多爆料被人挖出,這三天投訴的聊天紀錄的時間,居然標記的是一年前。這意味著一年前,肖飛和董襲瑩就被投訴,並無結果,投訴完竟還發生了將病人扔在手術檯四十分鐘的事。
可見,董小姐在中醫友好醫院的影響力之大。。。
這可是人命關天,你們是姦夫淫婦的關係網民不關心,但是你們如果手術出了事故,絕對是草菅人命!
如果中日友好醫院內控體系健全,相關人員多一些底線和良知,根本就不會有今天這麼勁爆的事。

根據聊天記錄可以發現,因為董襲瑩不想轉崗一事,肖飛曾在大群裡公然開懟過麻*寧。
而這件事,最後的解決方法竟然是:
董小姐找到了邱*興,協和那邊和脊柱主任聯絡了,說按照董小姐的想法不讓她轉崗了。


神奇的4+4
本來都以為是肖飛的瘋狂出軌瓜,小三、小四、小五們個個為其懷孕或流產,但隨著事情發酵,大家發現董小姐才是故事的核心。
這個事件不能僅僅是行業大瓜,事情發生在人人都有可能去的醫院,也事關公共利益。
簡單來說,董小姐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她現年只有29歲。坊間訊息,她父親是某大企業總經理,母親是某院副院長,出身名門,利用家庭的各種資源,在醫療系統內長袖善舞,如果事情敗露,或許還在是正面典型被宣傳。根據公開資料,董小姐本科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畢業,透過強大的關係運作,華麗轉身協和4+4,棄經從醫。
最牛的一件事是,去年7月的一臺手術,手術中董襲瑩的操作遭到手術室一位護士斥責,隨後負氣出走,肖副主任對該護士大家斥責,隨即跟著跑了出去。對此,有博主表示,兩人的操作和賈淺淺尿尿的詩通靈了。

這場始於桃色緋聞的鬧劇,最終演變成一場解剖醫療行業利益鏈的全民手術——當29歲的董襲瑩以哥大經濟系畢業生身份,踩著協和“4+4”精英通道空降三甲醫院。
在規培期間完成11篇跨學科論文、繞過輪崗制度穩坐胸外科,甚至讓主刀醫生為其拋下麻醉患者離場40分鐘時,公眾看到的不僅是個人道德崩壞,更是一張由權力、資本與學術共謀編織的巨型利益網。

協和“4+4”如何淪為某些特權人的快車道?
董小姐的“醫學奇蹟”始於協和醫學院2018年推出的“4+4”試點班。這個號稱“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專案,允許非醫學本科畢業生透過4年學習斬獲醫學博士學位,卻在執行中異化成特權階層的VIP通道。
資料顯示,該班每年僅招收30人,錄取率低於1%,但董小姐卻能以經濟學背景輕鬆跨入,其父為中冶建研院高管、母為北科大博導的家庭資源,加上外公的光環加持,顯然比學術能力更具說服力。
更荒誕的是學術產出。董小姐三年間橫跨骨科、泌尿科、放射科等9個領域發表11篇論文,甚至參與翻譯《膀胱癌診療指南》並署名第一作者。而醫學界普遍規律顯示,規培生因臨床任務繁重,年均論文產出不足1篇。
這種“學術超新星”現象,暴露出導師權力尋租(其導師為協和骨科院士)、學術成果“搭便車”等潛規則——論文成為職稱晉升的硬通貨,而署名權則淪為利益交換的籌碼。



科室輪崗為何變成人情交易?
規培制度本應是醫生成長的標準化路徑,卻在董小姐事件中徹底失守。按制度,規培生需在多個科室輪轉,但董小姐憑藉協和骨科主任的“打招呼”,硬生生打破胸外科輪崗時限。
這種操作絕非孤例:2024年國家衛健委飛檢查出38%的醫院存在規培生違規留科現象,背後往往是科室主任以“人才保留”為名,行“權力變現”之實——既可透過控制規培生流向索賄,又能將嫡系人馬安插關鍵崗位,形成派系利益集團。

更隱蔽的是“學術規培”利益鏈。董小姐參與的《膀胱癌診療指南》專案,通訊作者正是其現任職醫院泌尿科主任。這類國家級課題往往附帶數百萬科研經費,規培生以廉價勞動力身份參與,成果卻被導師團隊瓜分。
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醫療科研經費中,72%流向主任級專家主導專案,形成“學術寡頭”壟斷。

從手術室到採購辦的灰色狂歡
董小姐事件牽扯出的,還有醫療F敗的冰山一角。其父董某曾將私募基金法人身份轉至女兒名下,而該基金與中冶系無股權關聯——這種跨領域資本操作,恰是藥械企業“圍獵”醫院的經典路徑。例如,某骨科耗材企業透過私募渠道向醫院領導親屬輸送股權,換取招標內定資格,此類案件在2024年醫療反F中佔比達42%。
手術室內的權力變現同樣觸目驚心。肖飛拋下患者與董小姐離場的40分鐘,暴露的不僅是醫德淪喪,更是監管體系的真空地帶:主刀醫生可隨意帶規培生進手術室(合規需副主任醫師以上審批),手術監控系統形同虛設(2024年陝西某三甲醫院因未儲存手術監控被罰44.3萬元)。
而當“飛刀費”“紅包雨”變成明規則時,患者支付的早已不僅是醫療費,更是整個F敗系統的“保護費”。


重建醫療公信力
面對醫療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相關部門已高度重視,2025年醫療反F祭出三把“手術刀”:
1.智慧監管:西安試點AI分析診療行為,自動識別過度醫療(如40分鐘內同一患者開3項影像檢查);
2.跨域圍剿:衛健、醫保、市監三部門資料共享,2024年聯合辦案量增長210%,某藥企因“陰陽合同”被罰沒5.2億元;
3.信用懲戒:建立全國醫療人員誠信檔案,對學術造假、收受回扣者實行“一票否決”,已有675名處級以上幹部被留置。
但制度修補仍需直麵人性黑洞。當協和“4+4”依舊對權貴子弟敞開、當學術論文仍是職稱晉升的硬通貨、當科室主任還能一手掌握耗材採購權,董小姐們的“奇蹟”就永遠不會落幕。
醫療反F的真正難題,不在於割除幾個“肖飛”“董小姐”,而在於如何打破那個將醫學信仰異化為權力尋租工具的巨型機器。

暗夜星光與破曉鋒芒
當資本與權力的齒輪在醫療系統內瘋狂齧合時,仍有無數雙手在廢墟中託舉著希波克拉底誓言最後的尊嚴。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的電子屏記錄著這樣一組資料:2023年共接診猝死患者427例,其中39例搶救成功的關鍵,是醫生持續胸外按壓超過100分鐘——那些被肋骨斷裂聲震麻的手掌,那些順著藍色隔離衣淌進鞋襪的汗水,構成了白色巨塔裡未被定價的人性砝碼。

在安徽亳州,82歲的村醫李冠華仍騎著鏽跡斑斑的腳踏車出診,車筐裡的血壓計磨損得看不清刻度,但全村327位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週期,他張口就能精確到天數;上海中山醫院手術室的角落藏著張摺疊床,心外科主任趙強連續11年睡在這裡,只為將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搶救的“黃金時間”壓縮再壓縮。
國家衛健委2024年《醫療質量安全報告》揭示的,不僅是觸目驚心的15.6萬起醫療糾紛,更有278萬人次醫務人員在遭受辱罵、毆打後仍完成診療的沉默堅守。

這些畫面不該被系統性的區域性問題所遮蔽。當某三甲醫院藥劑科主任將降糖藥替換成保健品時,青海玉樹的藏醫扎西多傑正用三年時間驗證70種高原植物藥性,手寫筆記摞起來超過他的身高;當“論文工廠”批次生產學術垃圾時,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實驗室餵養了1200只帕金森病模型猴,用八年時間死磕出全球首個腦機介面臨床方案。
202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醫療領域獲獎專案中,有73%屬於臨床技術創新而非論文堆砌;三明醫改試點醫院醫生年薪從14.6萬增至25.8萬後,藥佔比直降11個百分點——這些裂痕中透出的光,正勾勒出另一種可能:當制度重新校準價值座標,那些真正燃燒的醫者仁心,終將刺破陰霾。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