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二(5月6日),紐約市議會消費者和工人保護委員會召開監督聽證會,針對街頭攤販的執法現況與許可制度進行審查與討論。多位來自法拉盛的華人攤販親赴會場作證,支援許可證制度改革。

自1979年以來,非食品類攤販的許可數量一直限制在853個,食品攤販的移動食品車(MFV)許可證也因長年凍結而導致超過一萬人排隊候補。許多無證攤販只能高價向他人非法租借執照,衍生出龐大的地下市場。
為解決發照瓶頸,市議會於2021年透過《第18號地方法》,要求市府自2022年起連續十年每年發出445張新食品攤販許可證,併成立“街頭小販執法辦公室”。該單位2023年已併入衛生局,但因行政效率與協調不佳,發照進度嚴重落後,引發攤販與議員強烈不滿。
本次聽證會除檢視《第18號地方法》執行情況外,亦討論四項攤販政策改革法案,分別為408、431、1164、1251號。其中第408號提案由公益維護人威廉姆斯(Jumaane Williams)提出,主張於小商業局下設立專責單位,為攤販提供教育、培訓與合規指引,以“竭盡所能結束對街頭小販的犯罪化”。
第431號提案由市議員Pierina Sanchez提出,計劃自2025年起至2029年,逐年擴增移動食品與一般攤販許可證數量,最終取消上限。市獨立預算辦公室(IBO)預估,該政策每年可為市府帶來最高達5900萬美元稅收。
財產沒收與攤販困境
聽證會中,市環衛局(DSNY)回應關於無證攤販的財物遭沒收的質疑,列出三大沒收情況:(1)無證營業的流動食品車;(2)無證販售商品;(3)被認定為“遺棄財產”,如現場無人認領或見執法人員逃離,此類最常見。
環衛局指出,沒收後攤販會收到贖回通知,前兩天免收倉儲費,此後每日收取16美元,90天內未贖回將視為自動放棄,物品將捐贈、堆肥或丟棄。非腐敗食品會捐給食物銀行,其它物品則交予非營利組織。截至4月底,僅16%財產被贖回,46%遭處理或丟棄。
預算與經濟影響:合法化或可增稅收5,900萬
市獨立預算辦公室(IBO)表示,即使完全解除攤販許可上限,攤販數量也不太可能爆炸性成長,因從事攤販工作與個人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而非政策本身。若候補名單10%(約2,000人)獲發許可,市府每年可增稅收590萬美元,若全部發照,稅收可達5900萬美元。
攤販年均利潤為:一般商品約3.5萬美元,食品攤販約4.6萬美元。合法化可避免高額罰款與財產沒收,對個人影響顯著。不過合法化仍有門檻,例如需繳清過往罰款,並遵守現行規定如設定距離與衛生要求等。
商改區團體反對無上限發照 呼籲強化執法
來自多個商業改進區(BID)和超市的代表則表達反對意見,其中肉類包裝商業改進區社群運營總監Evan Sweet指出,攤販擋住消防栓與商店入口,城市現行執法明顯不足,呼籲制定整體規劃,解決執法力不足問題。“僅僅擴大許可證的數量將進一步複雜化街頭攤販的情況,導致紐約市出現更糟結果。”
曼哈頓中城服裝區聯盟總裁Barbara Blair表示,現行罰單制度無效,攤販對罰款毫不在意,傳票多到可以“貼滿整個客廳牆壁當桌布”,也無濟於事。她批評市府過度著重於發證數量,卻忽略實際執法與公共空間的混亂問題,並主張應規定所有攤販僅能設攤在人行道邊緣;她強調,市府在立法時應優先考量空間配置與執行力。
全國超市協會政府關係主管Nelson Eusebio表示,紐約市目前的自由攤販系統存在嚴重缺陷,擁擠的人行道、無法規範的攤販和不一致的執法,造成了對於持有許可的攤販和實體商業的不公。他呼籲建立公平可執行的制度,防止攤販擠壓實體超市空間並轉嫁法律責任。
一位專家警告,取消街頭販賣上限將導致災難性後果,熱門地區可能被攤販擠爆,擠壓人行道與當地商業。他質疑市府為何不先在個別繁忙商圈試行無上限政策,並指出支持者多半不願在自己選區實驗這種高風險方案。此外,他批評市府對攤販的雙重標準——一方面對卡車司機怠速嚴格開罰,另一方面卻容許成千上萬的攤販全天在行人近距離使用噪音大、汙染重的燃氣發電機,嚴重影響環境與市容。
法拉盛華人小販呼籲合法化與公平管理
多位來自法拉盛的華人攤販現身說法,表示他們願意依法經營,但政府一方面要求辦理許可證,另一方面卻無法提供實際辦證管道,導致攤販陷入被迫非法經營的困境。

攤販Helen Fang建議,比照駕照制度,建立“發照、違規、撤照”的明確流程,讓守法者得以合法經營,違規者則受到懲處,並釋出名額給守法排隊者。
前來作證的華人攤販中,有人強調擺攤是他們維持生計的唯一方式;有人指出,他們販售平價便利商品,滿足勞工族群下班後的消費需求,為城市生活帶來實質便利;也有小販質疑,執法行動多源於店家舉報,當局是否偏袒商家、打壓攤販競爭空間?另有小販反映,警察頻繁取締、開罰,有人甚至一天內被連開數張罰單,商品也曾遭偷竊或被沒收;此外,也有人批評部分退伍軍人執照遭高價轉租牟利,排擠真正希望合法經營的攤販。
多位小販強調,攤販經濟活絡了法拉盛人潮與商業,是社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小販是城市多元經濟與弱勢群體的重要出口,政府應設立合法空間,讓他們得以生存與發展。

紐約生活資訊 免費釋出
請掃描分類資訊微訊號二維碼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