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窯要被國際資本巨頭KKR收購了。
狂人覆盤這個汽水品牌時,突然發現,元氣森林的中國可口可樂夢,在一定程度上,讓大窯給實現了。
大窯憑著對中國市場最真實、最接地氣需求的深刻洞察,迂迴穿插,偷襲了可口可樂的薄弱處——餐飲場。
大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呼和浩特八一飲料廠,它就像北冰洋們一樣,是一個典型的區域性品牌,在內蒙大本營,它是餐桌上的常客,但出了省,幾乎無人知曉。
當時的飲料市場,商超貨架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那裡,早已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際巨頭牢牢統治。
在這樣的戰場裡跟巨頭打消耗戰,無異於以卵擊石。
2014年,創始人王慶東做出了一個改變大窯命運的決策:放棄商超,All in 餐飲!
這在當時看來,幾乎是自斷後路。
但這個決策背後,是一個天才般的洞察:中國的飯局,需要一種氣氛飲料,它要有啤酒瓶的樣子,方便對瓶吹,但不能有酒精,讓不喝酒的人也能融入,又得量大、能解辣、能解膩。
於是,滿足了既要又要還要,形似啤酒瓶,520ml大容量的玻璃瓶大窯應運而生。
大窯還給經銷商20%以上的利潤率,比同行高5~10個百分點,降低小餐館最低批貨數量,讓餐飲終端的利潤翻倍,為推銷大窯更加賣力,畢竟很多餐館賣一箱可樂賺12元,賣一箱大窯卻能賺36元。
大窯戰略性地放棄了光鮮亮麗的貨架,轉而在每一個充滿煙火氣的飯桌上,為自己重新開闢了一個精準的生態位。
只有餐飲渠道,還遠遠不夠,真正讓大窯從內蒙走向全國的,是2021年,大窯與華與華的結合。
狂人甚至覺得,大窯是華與華最近五年,最成功的案例了。
華與華將大窯最深入人心的資產,那個酷似啤酒的大玻璃瓶,提煉並無限放大,在遍地都是330ml易拉罐的市場裡,這個大塊頭本身就是一個極具衝擊力的超級符號,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傳遞了“量大、實惠、過癮”的核心價值。
“大汽水,喝大窯”的口號,簡單、粗暴、直接地將品牌名與核心差異點“大”牢牢焊死,讓消費者一秒就能記住。
大窯還簽約國民硬漢吳京,其形象與“大汽水”的定位完美契合,拉高品牌勢能。
符號和口號都已就位,大窯也和其他華與華的優秀案例一樣,展開了不計成本的廣告投放,登陸央視,全面覆蓋重點城市的地鐵、電梯、商圈和影院。
在大窯之前,沒有任何一家地方性的汽水品牌,會如此大手筆地投放,以後,估計也不會有。
短短幾年時間裡,大窯就躋身國內飲料品牌頭部行列。
雖然大窯沒有公開經營資料,但據行業估算,2021年時,大窯年銷售額約為30億元,到了2024年,大窯飲品營收規模突破50億元大關,營收規模達到北冰洋的三倍,冰峰的十倍,淨利潤率穩定在10%至15%的區間內,這一盈利水平遠超行業平均基準線。
而元氣森林的路徑,與大窯截然相反。
它用“0糖0卡”的健康理念和日系小清新的審美,先去佔領城市新中產的心智,再俯衝進入高階渠道,元氣森林想複製的是可口可樂的品牌光環和文化。
而大窯的戰場在小縣城的夫妻飯店,在城中村的燒烤牌檔,大窯沒有什麼理念,就是兩個字,值和爽。
如果說元氣森林想成為一個品牌帝國,那麼大窯的目標則更像一個頂級生意。
它清晰地知道,在中國快消品的紅海里,與其追求一個不確定的夢,不如用最高效的方式,將企業自身的價值推到頂峰,然後在一個最合適的時機,把它賣給最合適的買家。
所以,被KKR收購,對大窯而言,並非夢想的終結,恰恰是現實主義戰略的完美閉環。
大窯的成功,以一種更古老、也更深刻的方式,為我們揭示了中國消費市場不變的底層邏輯:無論故事如何動人,最終的競爭,依然要回到渠道、利潤和場景這些最核心的要素上來。
元氣森林想成為可口可樂的皇冠,從精神上定義一代人。而大窯,則選擇先成為可口可樂的雙腿,先走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狂人也並不是唱衰元氣森林,在成為中國可口可樂的漫漫征途上,元氣森林仍然在努力,而大窯,已經“不想再努力了”。
PS:很想知道大窯如果真成外資企業了,吳京的代言還續不續了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