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Percheno
本來想寫一篇整棟老別墅重修擴建的漫長日記,但是因為已經過去一年半時間,估計自己沒有精力整理那麼多材料,就挑著分享部分內容。座標義大利米蘭附近人口2萬人的小鎮,別墅是1971年建成的,由地下室,1樓和2樓組成。我2023年6月份買過來。買的時候就知道前任房主搬進去後除了擴大了地下室其他東西基本沒有動過,一直這麼住了40年都沒有重新裝修過。我當時就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把整棟房子翻新一遍,第一條原則是舒適,第二條原則是實用,第三條原則是美觀。買下來以後確定方案後等施工隊的工期就花了5個月時間,2023年12月初才開始進場,2024年裝修好1樓和2樓以後我就等不及搬進去住了,但是因為地下室進水需要把外牆全部挖開做防水,所以整個外圍以及地下室全是工地。到了現在後院才完成,前院因為又臨時決定擴建所以還在做鋼筋水泥結構,地下室只拆了部分牆,還沒開始裝修。在裝修之前我也是個小白,對暖通的知識嚴重缺乏。憑著熱情每天看文章到深夜,想過了各種方案,也找了3家供應商討論和報價,最終選了地暖空調熱水三聯供方案。回頭看看自己選擇了最難走的路,先發一張裝置間的實拍圖給大家參考一下,對角那些裝置和管線全部都是這套熱泵方案的。
為了方便表述我先上一張我自己畫的系統圖,這圖如果畫得不專業還請各位見諒。


-
熱泵主機在電網沒電時候繼續供暖/製冷的問題。雖然說歐洲以前很少停電,但是隨著線路老化還有電動汽車原來越多,大家光伏發電也越來越多,電網不穩定性會越來越大,西班牙上個月就發生了大停電。所以當我考慮電網停電用家裡的光伏儲能供電的時候就有問題,我安裝的華為光伏三相逆變器在離網模式並不能提供3相電(今年的新版本支援3相備電),只能單相供電,這個時候我的熱泵主機就很尷尬了。現在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就這麼先用著,看看逆變器和熱泵哪個先熬不住就換成適配另外一方的。 -
生活熱水儲水罐容積問題。當時樂觀估計200升熱水足夠家用,實際使用下來發現不是太夠用。女人洗澡經常一洗就是大半小時,後面的人要等半小時水溫才能上來。另外冬天熱泵還時不時需要除霜,除霜的時候如果剛好碰到熱水罐裡面水溫不高就很尷尬。這個冬天就碰到過兩次洗澡到一半的情況下水溫不足,洗澡的人只能急忙洗一下出來。三菱這個內機為了儘量省電並不是讓熱水罐的裡面的水一直保持在設定溫度的水溫,我設定了50度,但是經常降低到40度以下熱泵才會加熱。這個熱泵內機沒有地方可以設定某個時段要充分保證熱水溫度,如果有這個功能我將會設定晚上6-12點之間保證儲水罐溫度50度以上,這樣可以避免這種尷尬事情發生。因為安裝公司還沒給我安裝聯網的盒子,所以我沒法用手機定時控制溫度,有時候冬天會跑過去手動強制加熱一下再去洗澡。後續完善的手段有兩個,第一個是地下室的浴室我打算串聯一個即熱式熱水器,當儲水罐水溫不夠熱泵功率也不夠的時候可以啟動即熱式熱水器洗澡,這樣家裡4個浴室至少保證一個是一直有熱水的。另外一個方法是再串聯一個300升的儲水罐,但是這個方案太佔地方很難實施。對於那些拿不定主意究竟多大熱水罐足夠的人,我的建議是選用分體的,熱交換和儲水罐分開,覺得水罐小了更換更大的一半隻是增高,改動很小。 -
冷凝水的問題。水空調相對於氟利昂空調差異很大的地方是管道複雜很多,因為多了很多開關閥,混水器和水泵。而氟利昂空調這種東西基本都是內建的,或者需要重新包裹的地方不多,管道基本都是自帶隔熱層。我6月份剛開冷水的時候發現裝置間裡面滿地都是冷凝水,水溫設定為8度的時候只要是能接觸到空氣的管道開關閥門溫度表全部冒水珠。我讓安裝公司派人過來重新包裹了一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還是繼續有冷凝水流出來。最後我自己買了60米的空調保溫膠帶,每個地方都用手去摸,只要覺得有點涼的地方全部用膠帶纏繞,足足花了我十個小時工作量才基本杜絕了裝置間管道的冷凝水。從這個角度來說,空調這種東西確實是5分產品5分安裝。當初安裝的時候如果不用心做好保溫,後面再去補救需要花費鉅額大的精力。然而比較鬧心的是我折騰了幾天以後管道冷凝水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熱泵室內交換器自己漏冷凝水我就束手無策。我上一張圖讓大家看看具體什麼情況。我打算下星期聯絡一下安裝公司看看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案。我不知道是三菱才會有這種問題還是其他品牌的熱泵室內交換器都會漏冷凝水。出於防範於未然的角度,我個人認為選擇那種集成了熱交換器的熱泵外機應該最可靠的,只要你的室外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因為室外機漏水就漏吧,反正有專門的管道用來排放冷凝水。

-
風機盤管的問題。水空調/風機盤管被大家詬病最多的是噪聲問題。因為水溫無法達到氟利昂冷媒那麼低的溫度,所以一般需要大風量才能達到氟利昂空調的製冷能力。而大風量就不可避免引入噪聲問題。我的風機盤管都安裝在吊頂裡面,檢修口也選擇了隔音版本。然而當初安裝商給我選擇的其實是一臺7千瓦大功率的風機盤管,型號FWB15CTN,交流電機。安裝完後我們還沒還沒來得及除錯就封了吊頂,因為裝置間那邊還沒搞好。等裝置間的主機裝好了以後我們開機除錯就出問題了,這主機噪聲非常大,用iPhone麥克風測量在出風口1米遠的噪聲有50dB左右。而且啟動或者換擋的時候會有明顯的繼電器工作聲音。這個問題我事前就提醒過安裝商的那個講中文的暖通工程師,務必關注噪聲問題。他當時說標稱53dB只是最大功率,實際執行在小功率下是很安靜的。對於這個結果我是堅決不同意驗收的,最後經過協商,他們同意負責切開石膏板吊頂,更換成現在這種直流電機的靜音風機排管,型號FWP11CT,最大噪聲30dB。這個噪聲等級約等於普通空調工作噪聲,比起那些高階靜音空調還是稍差一點。 -
溫控問題。溫控本來沒什麼大問題,因為這個廠家是專門做溫控,如果做不好這廠家就沒法經營了。問題是安裝工人對這種三聯供系統的理解程度不足。這個溫控的接線板按理說需要分開接地暖和風機盤管兩套水泵,這樣溫控系統可以選擇風機盤管模式,地暖模式,混合模式三種方式進行供暖或者製冷。然後這安裝公司竟然把兩套水泵的線都擰在一起連線到地暖的控制埠,導致兩套水泵只能在地暖模式下才能啟動,而且啟動就會一起工作。導致我前兩天選擇風機盤管單獨製冷模式水泵一直都不轉,吹出來的風都是環境溫度。後來排查以後終於知道需要混合模式,把地暖的迴圈水泵電源線拔掉才能達到目的。然而這個模式有個bug,系統誤認為你有兩套東西在同時工作,所以經常接近目標溫度以後水泵或者風機盤管就會不工作。這個問題最終還要等安裝公司上門重新接線才能解決。
總結歸納:如果追求極致,三聯供在舒適度和經濟性上面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這肯定不是適合大部分人的方案,因為限制也很多。我個人在使用了接近一年的總結下來符合下面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熱泵三聯供。1. 需要有裝置間。如果沒有裝置間這些管線根本沒法埋藏。2. 面積200平方米以上才有意義,否則分攤下來不划算。3. 室外有足夠的機位安裝內建熱交換的一體機,這樣可以更好處理冷凝水的問題。代價是冬天出遠門不能真正完全關機,需要讓主機執行在待機狀態下時不時進行抗霜凍防止水管被凍爆裂。(其實就算是熱交換器安裝在裝置間工廠家也是建議出遠門進入待機模式定期抗霜凍的,不能保證室內溫度下水管不結冰。)4. 適合家裡一直有人長期開啟的使用場景。如果家裡經常沒有人,從節約能源的角度看,暖氣片和空調肯定是最適合的,家裡能迅速升溫或者降溫,雖然舒適性差了一點。5. 需要家裡的保溫做得足夠好。其實安裝公司當初給我配的風機盤管也沒有什麼問題,他們給很多商店都安裝這個等級的機器,因為商店人來人往,同時保溫也做得差,功率需要激進一點。我之所以選擇更小功率更小風量和噪聲的風機盤管也夠用是因為家裡保溫做得好,玻璃窗都是3層的系統窗,門也是帶保溫的。如果你家裡平時開空調站在窗邊覺得熱,那麼這種方案肯定不適合你。三聯供這種方案我不推薦給大部分人用,但是我自己暫時還沒有後悔做出這種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