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

本文字數:3457,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彭海斌
“我們也做了很多測算,在美國製造的話,成本至少增加50%。美國市場沒辦法消化,沒有人買單的。”泉峰控股(02285.HK)董事長兼CEO潘龍泉近日對第一財經表示。
泉峰控股是一家生產電動工具和戶外動力裝置的公司,比如電鑽、角磨機以及割草機。工具類產品包羅永珍,中國是最大製造基地,美國是最大消費市場。根據沙利文資料,美國電動工具和戶外動力裝置市場規模在2020年就超過1700億人民幣。美國加徵關稅前後,中國企業與其美國經銷商聯合,一方面積極備貨,一方面擴充越南工廠產能。儘管美國關稅政策的一個目標是實現製造業迴流,但在工具類生產製造,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實際上,美國最大工具製造商史丹利百得(SWK.NYSE)在特朗普第一任任期內新建的美國工廠,也已經在2023年關閉了。泉峰控股幾年前就在內部討論過美國生產的可行性,但潘龍泉經營德國工廠十餘年得到的寶貴經驗是:“在高成本的地區去搞製造,我們會非常地謹慎小心。”


中美企業聯手啟用越南產能
泉峰控股在美國的銷售渠道既有美國家居建材類的大商超勞氏、綜合類零售商沃爾瑪,也包括線上銷售平臺亞馬遜。
美國最初加徵20%的關稅之後,泉峰控股本來已經與客戶協商好如何共同分擔,但關稅驟然升級之後,再作進一步的協商已經沒有意義了。
“美國加徵145%關稅,市場也不可能接受。所以過去一個月,我們從中國出口美國是暫停了,我們在越南加大了生產。”潘龍泉表示。泉峰控股2024年銷售規模約130億人民幣,美國市場佔比七成以上。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工具市場。潘龍泉估計,美國市場銷售的工具類產品,至少一半是中國製造。如果具體到電動類工具,那麼中國製造的比例會更大一些。“電動工具九成以上來自於美國之外,加上墨西哥可能也不到兩成。”
泉峰控股與美國合作伙伴對關稅的警惕,開始於特朗普參選的時候。2024年第四季度,客戶和泉峰控股就啟動備貨,今年一季度進一步加大備貨力度。
“客戶跟我們都備了庫存。”潘龍泉表示,泉峰控股美國庫存可以滿足幾個月的銷售所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應急手段是加大越南出貨量。
越南工具類產品也被加徵了10%關稅,這部分關稅在中國製造商和美國進口商、美國消費者之間分擔。
泉峰控股籌備越南產能,從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就開始了。工廠位於越南南部的平陽省,2020年正式投產。2024年,泉峰控股決定在越南建設第二製造基地。
巨星科技(002444.SZ)同樣在越南建有工廠。
巨星科技在越南的第一座工廠,始建於2018年10月,位於越南北部海港城市海防市。在當時的貿易摩擦背景下,巨星科技和美國合作方,都想找到避免受到關稅衝擊的方式,因此把部分產能遷移到越南,現在這裡生產錘子、扳手等手動工具。
近期,巨星科技高階副總裁李鋒陪同美國大型零售客戶考察了越南的工廠。在新關稅背景下,巨星科技要把越南生產的品類,從手動工具擴充套件到電動工具(如帶電的釘槍、電鑽等)。
“這些大型的客戶這次是來驗廠,確保我們未來擴產能力。”李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美國客戶在越南工廠呆了三天,檢查了關鍵生產環節,雙方確保新增的品類符合出口標準。
巨星科技越南的三期工廠在5月底就會竣工。第四期改造在明年的5月份也將完成。巨星科技在美國銷售佔其總體收入四成左右。未來,越南或者泰國工廠可以完全覆蓋美國市場的需求。中國工廠則出口歐洲、一帶一路國家、南美等地。
泉峰控股與巨星科技對供應鏈的調整,既符合自身利益,也是應其美國合作方所請。
美國的家得寶、塔吉特、沃爾瑪等美國零售企業也沒法承擔關稅成本,在與美國官方尋求解決方案。4月底,這三家企業的執行長在美國白宮與特朗普會面。會後幾家企業發表了類似的宣告,沃爾瑪方面稱之為“富有成效的會談”。
“美國也知道這個稅太高,已經不合理了,而且是美國消費者買單,且對美國中小企業嚴重打擊。”李鋒說。


迴流美國是空想
巨星科技、泉峰控股在發達國家都有製造基地。
2017年,巨星科技以8.6億人民幣收購美國手工具企業Arrow Fasterner LLC。巨星科技看中其手動、氣動、電動射釘槍和耗材的百年品牌ARROW,及其在美國的分銷體系,而非它的工廠。
“美國的勞動成本非常高,根本沒法做。”李鋒認為,在美國擴充產能,增設工廠根本不現實。目前這座在美國的工廠員工一千人左右,平均人工成本是中國和越南數倍。“我覺得和中國、越南人工成本相比,美國永遠不具有可比性。”
2013年,泉峰控股完成對德國Flex電動工具公司的收購。這是一家有90年曆史的企業,生產電動角磨機等產品。泉峰控股透過這次併購,獲得Flex品牌、斯坦海姆工廠以及德國銷售渠道。
泉峰控股收購完成至今,Flex品牌的全球銷售增長了近三倍,但是增量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生產,而非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的產品成本天然就是那麼貴,但在全球化時代,這些成本早就中國化了,德國製造很難支撐。”潘龍泉說,泉峰控股已經決定關閉德國工廠。“經過十幾年下來,我們有心保這個工廠,但還是覺得沒有戰略意義了。”
經營德國工廠十餘年,潘龍泉得到的經驗是:“在高成本的地區去搞製造,我們會非常地謹慎小心。”
泉峰控股幾年前就在內部討論過美國生產設廠的可行性。
“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測算,拍個腦袋說吧,美國生產的成本至少增加50%。現在美國市場沒辦法消化,沒有人可以承擔,沒人買單的。”
美國除了人工成本高昂,工具製造的產業鏈缺失是核心問題。潘龍泉分析說,當地的部分鋰電供應產線主要是圍繞汽車產業展開,沒辦法為泉峰控股所用。“電源系統、電控系統、電機系統全面缺失。”
史丹利百得可能與泉峰控股有相似看法。
在特朗普第一任任期,製造業重歸美國輿論風潮下,史丹利百得曾花費9000萬美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建造一座新工廠,配置自動化裝置生產扳手、鉗子等機械工具,但疫情、供應鏈以及技術不達預期等因素影響,史丹利百得在2023年關閉了這座工廠。
“我估計他們的決策思路跟我們有很大程度上相似。他現在也不會輕易在美國再造一個大工廠,他會很謹慎。”潘龍泉表示。
美國目前對眾多工業原材料加徵關稅,反倒增加了其製造業成本。比如美國對進口鋼材加徵的關稅,影響歐盟、中國以及日本出口業務,抬高的成本也壓在美國工具製造企業身上。
“關稅加完之後,美國鋼鐵協會集體漲價30%。那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也被削弱了。正常的工具製造業,美國永遠回不到過去的。”李鋒表示。中國或者越南製造同樣的工具,每件售價幾美元至幾十美元,除非美國生產銷售的是單價幾百美元的工具,否則“怎麼可能回到美國去。”


全球化步履不停
泉峰控股對美出口,此前主要是從中國發貨,4月份以來越南出口量增加不少。潘龍泉透露,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最大限度地挖掘越南產能。
潘龍泉表示,即便在脫鉤的極端假設場景裡,想方設法在美國市場拿到更多份額也是不能放棄的目標。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和品牌化之路,遠遠早於中美貿易戰。現在貿易摩擦之後,中國企業也不可能停下全球化步伐。
“關稅短期內對大家都是一種衝擊。”李鋒說,長期來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像爬樓梯,爬到一定的程度休息一下。“我覺得沉澱一下,把基礎打得更牢更堅固,我們再繼續向前出發。”
史丹利百得、博世、牧田等美國、德國、日本企業,是中國企業發展的參照系。巨星科技等不少中國企業也曾為這些全球品牌代工生產。
巨星科技、泉峰控股等中國企業不斷壯大,並透過收購品牌、自建品牌等方式,在美國和歐洲開啟市場,與史丹利百得等企業展開競逐。
“比如我們的Arrow品牌。原來釘槍市場很多都是史丹利百得的DeWalt品牌,現在你基本上看不到了。”李鋒表示,史丹利百得在美國銷售的Crafsman吸塵器系列,現在市場份額也慢慢被巨星科技的Shop-Vac(2020年巨星科技收購的美國品牌)拿走。“我們是各種各樣的垂直品牌慢慢地取代他們。我們的份額越來越大,他們份額越來越小。”
泉峰控股的全球化也經歷了數次收併購。2016年,博世旗下的電動工具品牌SKIL出售給了泉峰控股。過去十年間,泉峰控股全球銷售收入翻了兩番,2024年為17.7億美元。史丹利百得2024年銷售收入153億美元,目前是泉峰控股的八倍左右。
“假如能夠保持我現在成長速度,可能再過十年以後,我跟他的差距從七八倍,變成只差兩三倍了。”潘龍泉說,“它們的市場份額不斷被中國公司蠶食,這是一個基本現象。”
史丹利百得、博世、牧田等企業的全球銷售額,還是比中國企業高很多。在品牌化、高階化方面,中國企業有所突破,但與史丹利百得、博世等有不小差距。而且,除了泉峰控股、巨星科技等中國頭部企業,絕大部分中國的工具類企業做的還是代工或者中低端產品。
在結束第一財經採訪的時候,潘龍泉最後說:“中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還是任重道遠。”
微信編輯 | 龍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