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愛情神話》導演邵藝輝的新作《好東西》上映了。截至目前,電影累計票房突破2億,豆瓣評分達9.1,評論人數超過33萬。
在這部感受不到任何“男性凝視”的電影裡,無論是當過記者的單親媽媽王鐵梅(宋佳飾),上小學的女兒小孩兒(梅婷女兒曾慕梅飾),還是戀愛腦鄰居小葉(鍾楚曦飾),都擁有無比鮮活立體的女性形象。她們沒有苦大仇深,也不再是隻為討好男性才存在的配角,而是以一種溫柔、細膩的女性視角,說著不曾在華語電影中聽過的辛辣金句:

月經怎麼了,這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在流血。
女孩是怎麼打鼓的?你怎麼打,女孩就怎麼打。
這個世界上哪個事不比男的重要?
為什麼什麼都要搞好呢?就算搞砸會砸到哪裡去呢?
……

其中尤其以母女一起說出的那句“我正直勇敢有閱讀量,我有什麼可憐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作為前資深調查記者,書也是塑造王鐵梅這個人物時必不可少的道具。邵藝輝導演在播客“沒理想編輯部”中提到:“鐵梅書架上的書都是我精心篩選的,我都看過一遍而且覺得符合人物才入選。”
於是我們從劇照中找到了那個“讓人不出戲的真書架”,並透過放大後模糊的書脊辨認出了其中的66本。這些書籍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典型的當代知識女性形象,她關注女性主體性敘事,投身於對社會與世界的思考,以及在個人專業上的良好藝術品味。
以下是我們按照女性敘事、藝術創作和人文思辨三個類別整理、推介的其中20本書籍,如果想獲取完整書單可以劃至文末檢視。
底部還有鐵梅同款書贈送。

● 電影中王鐵梅的書櫃以及以下20本書在其中的位置

01
《愛與煩惱》
作者:愛麗絲·沃克(美)
豆瓣評分:8.2

這本書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非裔女作家愛麗絲·沃克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她用一種質樸、簡潔甚至近乎白描的方式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的13位黑人女性的故事。與刻板印象中那個時代下盲目、順從的黑人女性形象不同,小說中的她們反抗家暴,或手拿鏈鋸,或投身寫作,以各種方式與遭受到的性別和種族歧視抗爭到底。
就像人們評價《好東西》“女人不僅要上桌吃飯,還要吃飽吃好”一樣,愛麗絲也在書中寫道:“我要坐在迎賓桌旁,大聲說出我的煩惱”。
02
《A LITTLE PRINCESS》
作者: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美)
豆瓣評分:9.2

一部擁有童話般開頭和結局的灰姑娘式兒童小說。
書中的英國小女孩薩拉·克魯原本在上流寄宿學校中過著公主般的生活,她高貴典雅並享有特權。卻因父親的離世驟然跌落,成為任人驅使的女傭,幹粗活、吃不飽,受盡旁人的辱罵。可是這些都沒有擊潰薩拉那顆樂觀向上的心,飢寒交迫中她依舊堅強而充滿希望,她相信:“就算穿著破衣服,我也可以在心裡像一個公主”。
03
《新名字的故事》
作者:埃萊娜·費蘭特(意)
豆瓣評分:9.2

《新名字的故事》是女作家埃萊娜·費蘭特所作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其餘三本分別是《我的天才女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
這部被《大西洋月刊》評為“女性史詩”的文學作品,講述了兩個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那不勒斯貧窮郊區的小女孩——艾琳娜與莉拉的人生故事。她們從6歲起就開始了這一種“視彼此為可敬對手”的友誼,彼此支援,卻又不甘落後,直至生命終結。
而《新名字的故事》則描述了埃萊娜和莉拉的青年時代,書中有她們各自經歷的愛與失去,困惑和掙扎,還有在當時的女性運動中反抗社會不公的鬥志與信念。不止一位讀者評論說“這是一本讀到一半想棄書,看完又覺得真香的好書”!
04
《始於極限》
作者:上野千鶴子(日)
豆瓣評分:9.0

正如《好東西》電影裡問的那個問題:“你看過幾本上野千鶴子?”鐵梅的書架上就放著一本《始於極限》。這本書耗時一年,記錄了兩位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鈴木涼美(日本社會學家、藝人、作家、前AV女優)的十二次通訊。
包括工作、親密關係、男人、性、婚姻、獨立、自由等在內的12個主題,她們明明相差35歲,人生經歷完全不同,卻透過文字共同進行了一場巨大的自我剖析。上野在其中坦言:“我也走過了充滿羞恥和失敗的人生”。
05
《依然瘋狂》
作者:桑德拉·吉爾伯特(美)/ 蘇珊·古芭(美)
豆瓣評分:8.1

還記得那本被譽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聖經”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嗎?
在它出版40年後,作者吉爾伯特和古芭再度合作,聚焦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女性寫作者,講述了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始於1960年代,涵蓋領域更廣:性、家庭、工作、 生育權、社會上與日常生活裡一直存在的以及以及法律上的不平等)的故事。
透過梳理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文學史,作者考察了相關的歷史、政治與文化,全面展示了70年來女性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歷程,以及與抗爭一同延續至今的厭女文化。
06
《生而為女》
作者:海莉·魯本霍德(英)
豆瓣評分:8.6

“開膛手傑克”是1888年在倫敦東區以殘忍手法殺害至少五名社會底層女性的兇手。100多年來,受害者常以“妓女”之稱一筆帶過,殺手卻反而成了被著力講述的物件,甚至一度受到人們的追捧。
作者海莉·魯本霍德透過蒐羅大量的歷史檔案、庭審材料和證人證詞,並結合當年的時代背景,還原了5位受害女性豐滿而悲苦的一生。書中寫道:“她們是女兒、妻子、母親、姐妹和愛人。”她們之所以被殺害,不是因為不檢點和道德有汙,而是因為她們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
譯者小水也認為:“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揭開了歷史中不為人知的一頁,更在於示範了什麼才是真正公正、客觀的歷史寫作。”

07
《侯麥傳》
作者:安託萬·德·巴克(法)/ 諾爾·艾柏(法)
豆瓣評分:8.6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埃裡克·侯麥生前共拍攝過25部長篇,其中大部分作品都由他親自編劇、導演和剪輯。他的電影也總是充斥著文學性與哲思,從中聽到任何哲學專業名詞都不會覺得違和。
與此同時,生活中的侯麥又有著另一個名字——莫里斯·謝赫,他低調、神秘,過著與電影導演完全無關的日子,甚至他的母親在去世前都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
作者以侯麥留下的140多箱、多達20000份的資料為主要素材,梳理了這位擁有複雜人格的藝術家的一生,撰寫了這本幾乎是迄今為止內容最詳實的侯麥傳記。
08
《犀牛》
作者:Eugène Ionesco(法)
豆瓣評分:8.1

荒誕戲劇的國王尤內斯庫,他把“人生是荒誕不經的”視為自己創作的底色。
《犀牛》則是他鼎盛時期的超現實戲劇代表作,描繪了人在絕對統治之下,逐漸喪失人格,染上“犀牛病”而變成犀牛的故事。主人公貝蘭吉原本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然而這種異常的突變卻讓他頭腦清醒起來,他一邊掙扎,一邊反抗,決不隨波逐流。
雖然題材是超現實的,內容是荒誕的,但尤內斯庫卻透過以假亂真的寫作手法進行藝術虛構,他認為“不是任何社會制度使我感到荒誕,而是人本身”。
09
“悲觀主義三部曲”
《戀愛的犀牛》、《琥珀》、《柔軟》
作者:廖一梅(中)
豆瓣評分:8.9、8.1、8.4



這三部劇本包含了作者廖一梅三十餘年對愛與生命的思考,從《戀愛的犀牛》到《琥珀》再到《柔軟》,她完成了一場悲觀主義者對生命與愛情,從熾熱嚮往到懷疑又歸於和解的旅程。
其中“愛情聖經”《戀愛的犀牛》是最受人追捧的一部,從1999年首演至今,20多年來長演不衰。吳越、郭濤、郝蕾、段奕宏……一代代的“馬路”和“明明”也在書中講述了他們與這部戲的緣分和互相成就。
10
《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
作者:翁貝託·埃科(意)
豆瓣評分:8.2

作者翁貝託·埃科是一位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批評家和小說家,有人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後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達·芬奇”。
《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是他最私人也最動人的一部小說,創作於2004年,講述了因意外患上失憶症的古董書商揚波,苦於生命中大段的空白,最終決定回到兒時生活的鄉下大宅尋找記憶的故事。
與眾不同的是,藉由揚波發現的年輕時的舊筆記本、讀物和漫畫,埃科插入了包含大力水手、匹諾曹等經典形象在內的百餘幅插圖,並藉機發表了對於當時小說、音樂歌詞等真實作品的評論。讀者也跟著一起穿越回1920年代至1940年代之間,感受到埃科的博學和有趣。
11
《故事寫作大師班》
作者:約翰·特魯比(美)
豆瓣評分:8.4

作者約翰是好萊塢首屈一指的故事寫作顧問,先後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機構擔任故事寫作顧問和“劇本醫師”,“診斷”過的影視劇本超過1800部。
本書是他30年故事創作與教學經驗的精華,從經典作品《教父》、《肖申克的救贖》和故事大師狄更斯、馬克·吐溫等入手,深入淺出,重識經典。這一套完整的寫作技法,用22步帶領讀者進化,寫出引人入勝的好故事。
12
《史塔克的世界》
作者:威廉·史塔克(美)/ 珍妮·史塔克(美)
豆瓣評分:8.3

威廉是讚譽無數的插畫家,在《紐約客》繪圖70多年,為其塑造了標誌性的藝術精髓。61歲,別人或許選擇退休,而他開始進入童書領域。他的觀察來自日常生活,獨特、古怪、自由、極富創造力。
本書就收錄了威廉·史塔克從未公開發表的450多幅插畫珍品,以“紳士與淑女”“狗狗”“貓咪”“傻瓜與小丑”等為主題,展現他對生活的熱情、頑皮、悲觀與困惑。
13
《我身在歷史何處》
作者: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塞爾維亞)
豆瓣評分:8.6

作者埃米爾是兩度獲得金棕櫚獎的前南斯拉夫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於薩拉熱窩,他的人生和他的電影一樣激烈、豐富、不羈。
在這部回憶錄裡,他將個人經歷與昔日祖國的歷史交織敘述,展現出那個消失的國度,回望那場摧毀祖國的戰爭。他在電影創作中的成就、人生的友誼穿插於歷史之中,真誠而有詩意地向我們講述他的一切。
14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美)
豆瓣評分:8.9

本書以達·芬奇7200頁的筆記為起點,像好萊塢電影一般講述他那另類而有趣的一生。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是影響了世界500多年的“網紅”。對於解剖學、化石、鳥類、心臟、飛行器、光學、植物學、地質學、水流以及武器領域,他總是充滿頑皮和執著的熱情,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創新研究。
他的人生提醒我們要吸收知識,更要去質疑,要充滿想象力,敢於不同凡“想”,無所謂是不是被看做時代的另類,要守護自己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15
《設計的意義》
作者:保羅·蘭德(美)
豆瓣評分:8.4

保羅·蘭德被譽為“平面設計界的畢加索”,是20世紀傑出的平面設計師、思想家和設計教育家。
本書中,保羅以自己的平面設計作品和他所欣賞的藝術家作品為例,分享自己的觀點,重新審視生活中的一切設計,從發現身邊的普通食物開始,思考如何帶來美學的享受。
書中語言風趣,完整闡述了優秀設計作品的創作過程,抨擊對流行和時髦的盲目追求,為設計者們帶來啟發。

16
《哲學的故事》
作者:威爾·杜蘭特(美)
豆瓣評分:8.8

這本經典的哲學入門讀物,自1926年出版後,第一年就連續再版22次,被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全球的哲學熱潮。
杜蘭特以娓娓動聽的敘述講述了蘇格拉底服毒、柏拉圖逃亡、亞里士多德被流放等哲學家們的故事,奇妙有趣。他生動幽默的筆觸,將深奧晦澀的哲學從遠離日常生活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重新帶入普通人的生活。
對熱愛哲學卻又畏懼其艱深精髓的讀者們來說,能夠在此書中以最短的時間和最有趣的方式讀懂漫長的哲學發展,與哲學來一場親切的交流。
17
《藝術哲學》
作者:丹納(法)
豆瓣評分:8.9

一本藝術史通論,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鉅著,更是帶領人們暢遊藝術天地的導遊書。
作者丹納是觀點犀利,視角獨特的文藝理論家和史學家。在巴黎美術學校授課時,他結合美學理論、歐洲藝術史,為學生講解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其講稿最終為本書奠定了內容基礎。
《藝術哲學》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理論文章,沒有枯燥沉悶的語句,而是條理分明,充滿了藝術的熱情、豐富的色彩和形象的描述。不管是藝術專業人士,還是業餘愛好者都能夠從中領會藝術的精髓。
18
《論自由》
作者:約翰·穆勒(英)
豆瓣評分:9.3

無論是政治哲學還是人文思辨領域,這本書都是劃時代的思想鉅著,作者穆勒也因此被尊稱為“自由主義之聖”。
雖然《論自由》的篇幅不長,但其中的論述不斷深化了啟蒙運動以來,關於個人自由、政治自由的思想理論。穆勒闡明瞭自由主義的核心思想:個人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範圍內,就應該擁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個性自由(行動自由)。
雖然是一本哲學著作,但從穆勒闡釋自由主義原理時的清晰邏輯和對自由自始至終的辯護,都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一觀點的篤信以及高昂的情緒。
19
《愛的終結:消極關係的社會學》
作者:伊娃·易洛思(法)
豆瓣評分:8.7

伊娃曾被德國《時代週刊》稱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她的著作十分豐富,被翻譯為至少18種語言。
為了回答“為什麼我們不愛了”這個問題,伊娃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多領域出發,在大量文學作品、社交軟體、影視、訪談和諮詢中獲取大量真實案例。她發現,在這個人人追求獨立自由的社會里,選擇的增加卻並沒有為兩性關係帶來愉悅。
這其實是一本非常“當下”的書,和《好東西》這部電影一樣,呈現並探討了人們的情感關係,藉由對“不愛”的研究告訴大家如何去愛。
20
《我們內心的衝突》
作者:卡倫·霍妮(美)
豆瓣評分:9.0

在這個被焦慮充斥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與自己“理想形象”背道而馳的內心衝突。霍妮相信人一直保有“想成為更好的人”的願望,學會處理產生內心衝突的源頭,才能真正解決。
當下的我們透過不同的防禦策略來將衝突的責任轉移,或是迎合他人,或是對抗和遠離。但這些策略都治標不治本,反而讓我們深感恐懼和焦慮,越來越糟糕。
霍妮在書中指出了我們遇到的問題,並試圖一步步教會我們如何重新收穫完整的內心,重建人生自信,透過自助獲得自由、勇敢、健康的生活。
我們從書櫃上找到的另外44本書籍是:

策劃:楊柳、J、圍巾方
設計:曲枚
版式:J

36氪旗下生活方式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關注👇🏻
關鍵詞
豆瓣評分
電影
一部
藝術
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