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DeepSeek創作紀錄片?

本文轉自:紀實案內
作者李英傑
去年2月16號,OpenAI釋出Sora當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聊了聊影片生成大模型以及AI技術可能在紀錄片創作中的運用。
想象歸想象。一年過去,除了AIGC氾濫的影片素材網站,我並未發現AIGC被紀錄片創作者廣泛採用。
雖然有部分高成本佳作用到了少量AIGC畫面(例如浙江衛視的《飛來峰》),還有一些進行中的專案會採用AIGC技術,但出於各種原因,AI作為“宣傳賣點”的傾向,仍然要遠大於它被視為“一種日常實用的技術”。
那普通創作者現在能用AI做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每個人都能用AI輔助創作,那這個AI工具和它的使用場景是什麼?
在使用DeepSeek V3和DeepSeek R1近一個月後,我心中的答案越來越清晰,那就是:
AI可以作為製片/顧問,來輔助一部影片或準備創作的初學者實現真正的起步。
關於DeepSeek,大家可以參考主流媒體的介紹文章。
在DeepSeek之前,我日常使用的AI工具是gpt-4o和Kimi。上週,帶有思維鏈功能(CoT/Chain of Thought)的DeepSeek R1一齣現,又讓我從它們轉戰到了DeepSeek。以下是DeepSeek主頁,大家可以試試。
https://chat.deepseek.com/
接下來,我會模擬一個場景:
我是一個已經放寒假的學生。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在假期創作一部關於春節的紀錄片。但是我一個人在家,沒有人幫助,也沒有選題,也沒有計劃。所以我選擇求助DeepSeek,看看它能不能為我提供創作上的幫助。
 1. 
 我想要拍攝一部關於春節的紀錄片,
 請問有什麼主題或內容推薦?
以上是DeepSeek的回答。其中包括一些常規的主題,也有一些不容易想到的新穎主題。如果換做是自己頭腦風暴,這個步驟可能會花費幾個小時,而DeepSeek只用了13秒。緊接著,我提出第二個問題。
 2. 
 我覺得“春節的現代轉型”是個不錯的話題,
 請幫我推薦一些相關的影片或文章作為參考。
DeepSeek在10秒的時間,提供了超過十個參考內容。這裡要注意,如果沒有聯網搜尋,AI提供的文章和影片,可能是自己編造的。我們需要把關鍵詞拿出來,再次進行搜尋。
AI提供的選題不錯,但是考慮到在地實操性,我需要再針對地域提一個問題。
 3. 
 如果是在四川拍攝這部紀錄片,
 我需要注意些什麼?
DeepSeek給出了非常細緻的注意事項。其中包括了容易被創作者忽視的政策、倫理,甚至是攝影器材防潮、拍攝焦段處理等細節,堪比一位專業的紀錄片人。
題材找好了,注意事項get了,接下來就到了準備器材的環節。可能有許多人不需要這個步驟,用好自己趁手的器材就行。不過,對於小白來說,器材選擇直接關係到預算指定,這是一個需要大量網路調研的步驟。
我繼續向DeepSeek提問:
 4.
 這部影片我將一個人拍攝製作,
 製作預算在10000元以內,
 請問有什麼器材組合推薦?
現在來到了真正讓我驚訝的地方。DeepSeek針對單人拍攝給出非常專業的器材備選清單,還為成本縮減留足了空間。而且,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還照顧到了前幾個問題所提供的前提。如果是一位專業攝影師,也用十幾分鐘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DeepSeek只思考了14秒。
接下來,我可以讓它直接生成裝置清單,一分鐘不到,我得到了這個:
器材清單拉好了,我需要再讓DeepSeek做一個拍攝時間表:
 5. 
 從除夕開始拍攝,
 到大年初七結束,
 請幫我制定一個詳盡的拍攝計劃,
 製作成一個可複製的word圖表。
經過簡單調整,我在5分鐘之內得到了以下表格。具體的拍攝內容,可以在該表上修改。
在拍攝前,我可以再跟DeepSeek聊一聊:
 6. 
 全程是我一個人獨自拍攝,
 有什麼提高成片率的tips?
DeepSeek為我提供了數十條tips。一些tips像是專門針對的短影片創作,但方法都可以靈活採用。另外它還提到了素材管理、剪輯思維等需要反覆實踐才能學到的經驗,這讓DeepSeek更像是一個藏在螢幕背後的經驗豐富的導演。
經過一段時間的拍攝和後期,我的紀錄片已經初具雛形。這時候,我覺得可以試試提案,爭取一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援。
 7. 
 我希望在提案大會上介紹這部紀錄片,
 請幫我做一個提案稿,8分鐘以內。
接收到“提案”這個專業詞彙Prompt後,DeepSeek不僅給我做了一個完備的演講框架,提煉了很專業的、具有人文感的關鍵詞,還讓我的作品面向更多觀眾,去適配Netflix、CCTV-9等平臺規格。
剩下的工作,就需要我自己去完成影片demo,製作PPT,然後再排練一下我的演講詞。看看有沒有專家老師、金主大大可以支援我完成創作。
在自己的努力和資源支援下,影片終於完成。我對影片的質量還算滿意,準備投一投國內的紀錄片節展,爭取一下獎項。
但是我是一個新人,不知道現在國內有什麼專業度高、主流認可的紀錄片節展。所以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8.
 我想把這部作品拿去投獎,
 請問國內有哪些紀錄片評獎或展映活動?
 給出他們的官網或聯絡方式。
除去一些網頁和聯絡方式的問題,這份清單可以說是非常完善。我如果抽離出提問的角色,作為一個紀錄片愛好者來看,這份清單也需要我花費一兩小時才能整理出來。新人投獎可以完全參考這份名單上的節展。
到這裡,DeepSeek已經作為我的私人制片、前輩、學術顧問,幫我解決了一系列紀錄片創作期間的難題。而我沒有花費一分錢。
 最後想說 
針對本篇文章提出的所有問題,DeepSeek的思考和輸出時間,僅兩分鐘不到。從回答的專業水平來看,它完全可以作為紀錄片、短影片、廣告等行業從業者的創作工具。這感覺就像是工人把斧頭替換成了油鋸,農民把鐮刀換成了收割機。
這顯然不是DeepSeek的全部實力,它的潛力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進一步開發。讓我感慨的是,AI,或是大語言模型,在短短幾年內就發展到瞭如此程度。這不是我們過去想象的技術奇點到來的時刻嗎?
在幾乎沒有成本的情況下,DeepSeek可以幫助篩選關鍵資訊,再用幾乎是人的思考方式,整合並輸出資訊。如果未來加上語音輸出功能,使用的場景還能更多。
過去,打破“資訊差”的成本曾經非常高昂,現在只需要學會prompt(提示),就能獲取有價值的資訊。加上一點自己的辨識能力、搜尋能力和實操能力,“單兵作戰”好像已經不成問題了。
在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AI不是作為宣傳紀錄片內容的“噱頭”,而是作為日常實用的技術,每個創作者和初學者都能用AI來實現效率提升,那這個AI工具和它的使用場景是什麼?
我想就是上面示範的那樣,找到現在最好的大語言模型,善用prompt,辨識資訊,整合資訊,再用實踐檢驗這些資訊。
最終,讓AI輔助創作的實踐,而不是輔助創作的內容。
Fin.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