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687-蘇丹內戰報告
文字:乞力馬紮羅的雪
製圖:果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
如今這個世界不光動盪不安,而且參差不齊。網上關注度極高的巴以、俄烏衝突,都屬於發達國家捲入其中的戰爭。
但還有很多國家,內戰斷斷續續打了十幾年,但關注者寥寥,彷彿在地球的某個角落陷入到了某種“歷史程序的陷阱”。
蘇丹就是這樣的國家,這個有著巨大國土、4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和我國貿易關係密切,但內戰接連不斷。
內戰,彷彿成了蘇丹獨立以來的主旋律
(圖:wiki)▼

之前的達爾富爾戰爭打了17年,分裂成南北蘇丹。如今北邊的蘇丹內部再次陷入內戰已經一年多了。人民流離失所,數百萬人逃到同樣貧窮的鄰國。
這背後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軍隊亂政。雖然這在亞洲國家也有,但蘇丹作為現代國家的政治基礎無疑更加薄弱。
如果這些走向現代國家的彎路、代價、折磨是繞不開的,那真不知還要多久。
蘇丹,何時能走向現代化?▼

勢均力敵的內戰
2023年4月15日,蘇丹軍事領導層與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apid Support Forces)因權力鬥爭爆發內戰,衝突主要集中在首都喀土穆及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
在軍事實力對比上,“快速支援部隊”計程車兵具有更為豐富的戰鬥經驗,其基層部隊通常由同一家族或部落成員構成,從而展現出較強的凝聚力;而蘇丹武裝部隊則享有正規軍的優勢,無論在人數還是裝備上均優於“快速支援部隊”。
“快速支援部隊”前身是遊牧民組織“金戈威德”
2013年在蘇丹情報機構“通用情報局”的支援下改組
(圖:壹圖網)▼

內戰爆發後,蘇丹國內的各派勢力亦紛紛選擇立場,參與權力的角逐。例如,2023年6月,“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方”在阿卜杜拉齊茲·希魯的領導下與“快速支援部隊”結成聯盟,參與內戰。
達爾富爾地區的部落及民兵組織亦開始宣佈對交戰雙方的忠誠,其中以穆斯塔法·坦布林(SLM-T)為首的“蘇丹解放運動”派系駐紮於達爾富爾,支援蘇丹武裝部隊。
“蘇丹解放運動”派系領導人
(圖:sudantribune)▼

與此同時,主要在達爾富爾和科爾凡地區活動的阿拉伯民兵反叛組織——“第三陣線”(又名“塔馬祖吉”,Tamazuj)則選擇支援“快速支援部隊”。
“第三陣線”領導人在喀土穆舉行新聞釋出會
(圖:sudantribune)▼

此外,域外勢力的干預持續不斷,為衝突雙方提供支援,加劇了蘇丹局勢的複雜性。具體而言,阿聯酋向“快速支援部隊”提供軍事援助;而埃及和伊朗則選擇支援蘇丹武裝部隊。
從總體力量對比來看,雙方勢均力敵,短期內難以實現決定性的勝利。
去年,埃及特種部隊已經部署到蘇丹境內
(圖:twitter)▼

根據最新的戰場情報,“快速支援部隊”已經控制了達爾富爾地區五個州中的四個(東部、西部、中部和南部),而蘇丹武裝部隊在盟友的支援下,仍在北達爾富爾州持續抵抗。
首都喀土穆成為另一個戰略爭奪焦點,目前大部分地區由“快速支援部隊”控制。然而,近期蘇丹武裝部隊對首都發起了爭奪戰,並已成功控制了首都圈內的三大城市之一的恩圖曼。
▼

兵連禍結的災難
戰爭短期內還看不到盡頭,就算戰火暫時停歇,蘇丹也已經支離破碎,災禍會持續很長時間。曠日持久的戰爭已經讓蘇丹人民苦不堪言。
最保守的估計,直接死於戰爭的人數都已經突破了2萬,實際上這個數字還被大大低估了。
2023年7月,有位馬薩利特部落首領透露,僅在西達爾富爾州就有1萬多人喪生。2024年5月2日,美國參議院關於這場戰爭的聽證會上,估計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5萬,受傷人數更是無法統計。
相較而言,聯合國給出的資料還是保守了▼

此外,這場內戰還伴隨著大量有組織的種族清洗、屠殺和性暴力,北達爾富爾州和西達爾富爾州都發生了種族屠殺,但是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殺害。
戰爭還伴隨著嚴重的性暴力犯罪。聯合國“蘇丹獨立國際實況調查團”2024年9月釋出報告指出:蘇丹的性暴力規模“令人震驚”, “快速支援部隊”將女性作為“資源”進行掠奪。
沒有一名婦女在這裡感到是安全的
(圖:UN)▼

報告指責雙方都實施了性暴力,但表示“快速支援部隊”是“絕大多數”暴力案件的幕後黑手,並應對“大規模性暴力”負責,包括“輪姦、綁架和拘留受害者,其行為相當於性奴役”。
戰爭還帶來了巨大的次生災難。
經過一年半戰爭的蹂躪,蘇丹已經千瘡百孔,尤其是主要交戰區首都喀土穆和西部達爾富爾地區,曾經非洲最繁華、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喀土穆已經淪為一片焦土。
恩圖曼老城內,連清真寺也已千瘡百孔
(圖:NPR@Luke Dra)▼

戰爭還造成了大量的難民。戰爭開始以來,已經有超過1100萬蘇丹人在國內流離失所,310萬人逃往鄰國,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加,這些人中超過一半是婦女,四分之一以上是五歲以下的兒童,10月26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將這一情況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之一”。
據《柳葉刀》雜誌3月16日的報道,蘇丹首都喀土穆唯一仍在運轉的兒科醫療機構Al-Baluk醫院每週都有兩三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喀土穆的情況已經算是“好”的了,在西部北達爾富爾州的扎姆扎姆流離失所者營地,每兩小時至少有一名兒童死亡。
戰爭,最終苦的是百姓
(圖:壹圖網)▼

餓殍遍地的饑荒
蘇丹大饑荒已經在爆發的邊緣。
蘇丹本來擁有大量的可耕地,是世界上的潛在糧倉之一。但由於戰爭,許多農田毀於戰火,或被埋上地雷無法耕種,農民被趕走,牲畜被殺。這就導致本就開墾不足的耕地大範圍撂荒,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2023年的穀物產量幾乎減少了一半。
屋漏偏遭連陰雨,2024年夏天以來,相對穩定的蘇丹東北部地區遭遇“災難性”洪水,臨時行政首府蘇丹港北部的阿爾巴特大壩發生潰壩,洪水使戰爭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進一步加劇。
“人禍”不停,“天災”又來了▼
造成饑荒的原因還有對救援人員的攻擊。2023年4月,戰爭剛剛開始,就有3名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工作人員在北達爾富爾州卡布卡比亞區(Kabkabiya District)的衝突中遇害。
到2023年7月,已經至少有18名援助人員被殺害。聯合國直接宣佈蘇丹是繼南蘇丹之後世界上對人道主義工作者最危險的國家。
此外還有對救援物資的搶劫,2023年6月2日,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稱,他們在奧貝德的倉庫遭到搶劫,危及多達440萬人的糧食供應。
聯合國一度被迫暫停對蘇丹的援助工作
(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人員在位於蘇丹北達爾富爾州法希爾的倉庫中將一袋袋黃豌豆裝上卡車)
(圖:UN)▼

交戰雙方還設定障礙,阻礙糧食進入對方控制區。
非政府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IRC)2024年釋出的“緊急觀察名單”(Emergency Watchlist),將蘇丹列為首位。
該組織評估認為,極端的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狀況影響了蘇丹超過2500萬人,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緊急情況之一, 蘇丹10個州的75.5萬人目前正遭受災難性飢餓,隨時可能因飢餓而死亡。
飢餓,是這個國家大多數人的常態
(圖:REUTERS)▼

該組織蘇丹國家主任Eatizaz Yousif 表示:“立即停火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以防止因蘇丹迅速蔓延的飢餓危機而造成大規模死亡。”
國際移民組織總幹事艾米·波普指出:疾病也在迅速蔓延,50%的蘇丹人正在努力獲取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食物,在北達爾富爾州,饑荒狀況已經蔓延。更有訊息稱,蘇丹即將爆發(或者已經爆發)的饑荒是近40年來全球最嚴重的饑荒事件。
殺戮、饑荒、性暴力、疾病爆發、流離失所…….
隨著內亂的持續,蘇丹人民的苦難也在持續加倍
(圖:UN)▼

因為不是地緣政治熱點地區,蘇丹這場慘烈的內戰吸引的國際關注度小得多,國際社會給予的物資嚴重不足,加上交戰雙方對救援人員的攻擊和對救援物資的劫掠,導致形勢雪上加霜。
目前,許多蘇丹家庭幾個月來每天只能吃一頓飯,被迫吃樹葉或昆蟲。
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稱,當前在蘇丹,家長們不給孩子吃飯,賣掉最後的財產,乞討或將藥品錢轉用於購買食品,一些婦女被迫用性換取食物。
蘇丹人為了生存而吃的種子、野果、根莖和樹葉
(圖:REUTERS)▼

饑荒首當其衝的就是弱勢群體。英國一家慈善機構表示,未來幾個月內,可能有23萬名兒童、孕婦和新媽媽因飢餓而死亡。
蘇丹,離餓殍遍地真的不遠了。
蘇丹曾經是中國在非洲的友好夥伴,面對友好國家人民遭受的苦難,我國沒有袖手旁觀,已經多次向蘇丹提供多批援助。其中包括糧食援助、醫療衛生物資援助、醫療用品援助等等。據媒體報道,我國正在組織實施新的對蘇丹人道主義援助。
(圖: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1993年,南非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拍攝了一張震撼人心的照片:《禿鷲與小女孩》(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又名《飢餓的蘇丹》。時隔30年,這張照片裡的悲劇,難道又要在蘇丹上演?
在蘇丹的阿約德 (Ayod) 村附近
卡特發現一名女孩
在努力前往聯合國餵食中心的途中停下來休息
這時一隻禿鷲落在了附近
(圖:Kevin Carter)▼


上下滑動檢視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danese_civil_war_(2023%E2%80%93present)
2. https://www.rescue.org/article/crisis-sudan-what-happening-and-how-help
3.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4/10/29/conflict-condemns-sudan-to-huge-displacement-rampant-sexual-violence-un
4.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68788650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充套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