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為什麼愛買鞋

如果說,包對於女生是包治百病;那麼,鞋對於男生那就是精神食糧,可解一切憂愁的良藥。在男性的消費價值觀裡,會嫌三位數的衣服貴,但並不會認為花四位數的錢去購買一雙鞋是奢侈的事。那麼,男生為什麼愛買鞋?
根據青山資本的消費調研資料顯示,我國男鞋市場大約為2000億量級,年增速為5%,其中休閒鞋佔比過半,運動鞋佔30%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愛買鞋的男人,他們到底為什麼那麼愛買鞋啊?
文化信仰
當一類群體對某件特定的事情表達出高度一致的態度時,那這件事就要跟文化信仰扯上關係了。
男人愛買鞋,尤其是球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1985年,“飛人”喬丹橫空出世,Nike首次釋出以Michael Jordan命名的Air Jordan系列球鞋。喬丹神奇的戰績背書、Nike出色的廣告宣傳,加上NBA第一雙黑紅配色籃球鞋的設計理念,讓Air Jordan 1的銷售額在當年即達到1.3億美元,成為運動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而隨後科比、詹姆斯等籃球巨星的誕生,無疑將“球鞋熱潮”推上了至高點,尤其是對那些天生就愛打籃球的男生而言,集齊“偶像同款”不單單是一種追星行為,更是對自己熱愛的這項運動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和精神魅力的一種致敬。
無獨有偶,街頭文化的流行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個性鮮明的意見領袖。從嘻哈領域的埃米納姆、Kanye West,到時尚領域的藤原浩和滑板運動領域的託尼·霍克,他們深遠的影響力讓街頭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多樣性,同時也讓球鞋成為了重要的傳播載體。
“我的球鞋見證了我的街頭歲月,它們知道我走過的每一步”,說唱歌手納斯在歌曲裡寫的這句話,解釋了球鞋之於男生和特定文化的意義。
當我們在聊男生為什麼愛買鞋的時候,其實是在聊他們的信仰。也許是對傑出個體的信仰,也許是對某種流行文化的崇拜,也許對某個品牌的價值理念的認同,總之信仰一旦形成,就是終生的,是不管颳風下雨都要排隊去搶到那雙讓他們魂牽夢縈的鞋。
個性與身份的象徵
在那個為買到同一雙鞋徹夜排隊的夜晚,我們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共同築起夢想之牆的隊友。寒冷的夜晚,我們聊著自己入手的第一雙球鞋,聊著為信仰充值的血淚史,聊著家裡那一片鞋牆,然後聊著聊著就成為了朋友。
對於男生來說,鞋不僅僅是鞋,也是一張社交門票。
根據BCG市場調研資料顯示,在休閒社交和潮流文化的影響下,腕錶和豪車不再是最受90後男性消費者歡迎的奢侈品,成衣和鞋履取而代之。2021年,成衣和鞋履在90後男性奢侈品消費群體中的滲透率均達到55%,而且52%的90後男性認為購買奢侈品能夠幫助其融入朋友圈子。
喜歡買球鞋的OG,在社交媒體上成立sneaker小組,簡介裡寫下熱血發言:“一個城市最洶湧的潮流,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侵襲著年輕一代。”
喜歡戶外運動的驢友,他們因為有同樣的興趣愛好相聚在一起,也能因為彼此腳上都穿著同樣的On昂跑或薩洛蒙(Salomon)而相視一笑,心想:“這哥們一定是我的盟友。”
喜歡巴黎世家、Loro Piano、Loewe、愛馬仕等奢侈品的高淨值人群則構建起了“非富勿近”的高階社交圈。
看鞋識人和人背後的社會角色, 已經成為男生之間心照不宣的社交暗語。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樣的人可以和我成為朋友, 都可以透過一雙鞋來窺探一二。
所以, 男生愛買鞋, 某種程度上買的並不是鞋,  而是自己的面子與圈子。
鞋的實用與舒適性
相比女生, 男生的社會分工和扮演的角色導致他們會更務實來的去選擇他們的著裝。男生的穿搭選擇相對較少,並且大部分男生出門是不帶包的,那要在裝扮上時常有新花樣,自然就需要買很多鞋子。
男性消費者傾向於選擇實用性和功能性較強的產品。籃球鞋的緩震技術(如Nike Air、Adidas Boost)、跑鞋的碳板推進系統(如Nike Alphafly)吸引運動愛好者,專業效能提升成為購買動力。
而基礎款鞋型適配多數場合,降低搭配難度,符合男性“少而精”的消費邏輯。當然除了鞋子之外,數碼產品、腕錶、汽車等等是大部分男性的愛好,男性更傾向在單一品類深度投入。那麼,鞋子對於男生是那個無限接近於“必需品”的消費品不是麼?
所以, 解讀任何現象都需要一分為二來看, 在購物和追求時尚個性這件事上, 男性的需求和要求都並不一定比女性低, 只是社會的角色分工、消費習慣的差異、以及價值觀的不同, 都會導致選擇方式上出現區別——鞋, 作為男性彰顯身份與格調的媒介, 它與腕錶一樣, 有著天然的男性主義色彩。
撰文 Eva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