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閱讀《經濟學人》時,我注意到一句話,這句話引發了我對一種翻譯思維和寫作句型的思考,想與大家分享。
這句話是:
Ukraine’s surprise mini-invasion of Russia provokes mixed feelings. Dublin says early successes lifted morale. But it didn’t last. The hope that Russia might respond by moving troops from Pokrovsk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it has not.
烏克蘭出人意料的小規模入侵俄羅斯引發了複雜的反應。都柏林方面表示,初期的成功確實提振了士氣。然而,這種士氣並未持續。原本烏克蘭希望俄羅斯會因此從波克羅夫斯克調動軍隊,但現實是俄羅斯並未採取這一行動。
其中,supplant 意為“取代、替代”,相當於 replace。
為大家補充一些背景資訊:Pokrovsk(波克羅夫斯克)是烏克蘭東部的一個城鎮,也是烏東地區的重要補給中心,當前正面臨俄軍的猛烈進攻。澤連斯基希望透過對俄領土的入侵,以“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俄軍從波克羅夫斯克撤離,轉而支援國內。然而,俄方並未被這一策略所動。這正是最後一句“The hope that Russia might respond by moving troops from Pokrovsk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it has not”所傳達的核心資訊。
01
翻譯思維
重點看最後一句:
The hope that Russia might respond by moving troops from Pokrovsk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it has not.
這句話的主幹是:The hope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譯為:希望被現實所取代。
在這句話中,hope 和 realisation 後面分別跟著 that… 同位語從句,這些從句用於補充說明 hope 和 realisation 的具體內容。可以理解為“……的希望”以及“……的現實”。
這句話有兩種翻譯方式:
第一種譯法是:
原本希望俄羅斯會因此從波克羅夫斯克調動軍隊的願望,已經被俄羅斯並未採取這一行動的現實所取代。
這種譯法保留了原句的結構,特別是“希望被現實取代”的邏輯關係,強調了從“希望”到“現實”的心理轉變和情感變化。
第二種譯法是:
原本烏克蘭希望俄羅斯會因此從波克羅夫斯克調動軍隊,但現實是俄羅斯並未採取這一行動。
這種譯法更加簡潔明瞭,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它直接傳達了原句的核心意思,即烏克蘭的希望未能實現。
這兩種譯法體現了中英思維的差異。中文思維往往是“以人為本”,強調主體的感受或行為,如“我認為……”、“人們覺得……”;而英語尤其是西方寫作中,更傾向於“上帝視角”,弱化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事物本身的狀態或變化。例如,在這句話中,按照中文表達習慣,我們可能會說“烏克蘭希望……”,突出“烏克蘭”的主體地位;而在英語中,採用的是“The hope that…”這種表達,弱化了主體“烏克蘭”,而突出“希望”這一事物的主體地位。
再來看另一個句子,《經濟學人》有一篇文章談到特朗普政府封禁抖音,其中有一句話是:
TikTok’s assurances that it does not censor content unflattering to Beijing or send personal data to China have fallen on deaf ears.
TikTok曾保證,它不會刪減有損於中國政府形象的內容,也不會向中國發送個人資料,但這些承諾被置若罔聞。
這句話的主幹是:
TikTok’s assurances have fallen on deaf ears.
其中,fall on deaf ears 是一個固定搭配,意思是“不被理睬”、“被置若罔聞”,相當於 be ignored。
而 that it does not censor content unflattering to Beijing or send personal data to China 是 assurances 的同位語從句,補充說明了這些保證的具體內容。
在表達“人們沒有理睬……”或“人們忽視了……”時,中文思維可能會說:people have ignored…;而地道的英語表達則是:TikTok’s assurances have fallen on deaf ears.,將assurances(保證)作為句子的主語,弱化人的主體作用,強調了“承諾”這個物的主體地位。
這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體現了不同文化中對主體的不同關注點。理解和掌握這些差異,對於提高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和自然性非常重要。
02
寫作句型
我們可以從最後一句話中提煉出一個實用的寫作句型:
The hope that…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該句型的含義是“人們原本希望……,但現實卻是……”,常用於描述從希望到失望、從樂觀到現實的轉變,表達某個事物的發展未能如預期般理想。
這一句型在各類英語寫作中非常適用。例如,關於“蘿蔔快跑”熱點新聞,人們起初認為無人駕駛出租車會提升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但事實上,人們愈發擔心它對網約車和計程車司機就業的衝擊:
The hope that autonomous taxis would provide a more convenient, futuristic, and safer driving experience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they pose a threat to the jobs of ride-hailing and taxi drivers.
曾經人們期待自動駕駛出租車能夠帶來更便捷、充滿未來感且更加安全的駕駛體驗,如今這一希望被現實取代,人們意識到它對網約車和計程車司機的就業構成了威脅。
再以人工智慧為例,最初人們期待AI能解決眾多問題,但如今倫理和安全問題卻成為了焦點:
The hope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I would solve major global challenges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it also brings significant ethical and security concerns.
曾經人們希望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能夠解決全球重大挑戰,如今這一希望被現實取代,人們意識到它也帶來了重大的倫理和安全問題。
幾年前,遠端辦公開始流行,人們期望這種工作方式能夠更好地平衡生活與工作,然而,事實證明,遠端辦公反而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帶來了更多困擾:
The hope that remote work would permanently improve work-life balance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it often blur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
曾經人們期待遠端辦公能夠永久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今這一希望被現實取代,人們意識到它模糊了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限。
再以“加沙衝突”為例,人們本希望停火協議能帶來持久和平,但事實上,零星的衝突仍持續威脅著地區穩定:
The hope that the ceasefire agreement would bring lasting peace to the region has been supplanted by the realisation that continued violence continues to threaten stability.
曾經人們希望停火協議能夠為該地區帶來持久和平,如今這一希望被現實取代,人們意識到持續的暴力事件依然威脅著穩定。
關鍵詞
問題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