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間最讓人內耗的說話方式,希望就此打住吧!

作者 | 周梵
來源 | 周梵公號
ID | zerofield0
我們有多少時候
   在表達雙重資訊?
什麼是雙重資訊?說得大白話就是——
口不對心,心口不一,帶給別人額外的困惑和無措。
比方說你的伴侶回家,他白天遇到了很多事情,狀態不是很好。
你發現了,就問他:“你怎麼感覺不太開心,你是不是遇到什麼事?”
這個時候他說:還好,沒什麼事。然後坐在沙發上唉聲嘆氣…
這就是一個雙重資訊。
反過來也很常見,兩個人約著會,女孩因為什麼事不高興了,男孩問:你是不是生氣了?
女孩看都不看他一眼,硬邦邦說:“我沒生氣。”
媽媽明明心裡很介意孩子沒考好,但是又覺得自己得當個不雞娃的媽媽。
於是在孩子小心翼翼說自己沒考好時,勉強說沒關係,但忍不住在其它事兒上找孩子茬,讓孩子完全不知所措。
這種表達雙重資訊的習慣,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特別常見,它就是一種既內耗,也消耗關係的狀態。
雙重資訊的表達會造成兩種結果:
1.對方感到混亂、迷惑、不安。
他會為了安全感給你施壓,糾纏你問出確定的答案,逼你說清楚。
如果你依然沒有回應,對方還會猜測你是不是發生了極為糟糕的事。
比如先生陰著臉回家,太太問他怎麼了,他說沒事。
這時候,太太會感覺到混亂迷惑:明明垂頭喪氣的,嘴上又說自己沒事,那到底是什麼事?
然後開始不停追問:怎麼了嘛,你說說嘛……說出來就會好受點啊!
可能先生是白天有什麼不開心的,想要一個人靜一靜。
但由於表達的是心口不一的雙重資訊,讓太太很困惑不安。
不僅沒法靜一靜,還要被一直追問,造成了新的壓力。
這時候先生被壓力激發,不耐煩加倍:說了沒事沒事,不要再問了!
好,太太本來是關心你,結果被吼了一下,有可能激發出她的情緒,開始吵架。
還有可能,激發出她的恐懼感,開始猜測各種不好的事:
是不是你在公司又被那個誰誰誰說了,我都告訴你了職場上不要說話太直,你看吧,吃虧了吧……
你是不是被開除了?
是不是在外面出什麼事了?
然後丈夫被問的很煩躁,“哎呀,你好煩啊,能不能讓我靜一下!”
太太被吼的委屈爆棚,“我好心好意關心你,你竟然吼我,你xxxxxx”
於是開始沒完沒了的互相消耗。
原本那句“沒事”只是想安靜一下,結果卻承擔了更多情緒爭端。
這就是雙重資訊的第一種隱患。
2.當我們在表達雙重資訊時,對方沒辦法給出你想要的反應。
比如兩個人約會,女孩不高興了,男孩問:“我是不是惹你生氣了?”
女孩:“沒有!”
這個“沒有”,就會讓對方不知道怎麼回應你。
他看你好像生氣了,但是你又否認了,那他這時候到底要不要哄你呢?
要哄什麼呢?他也不知道你在氣什麼啊……
所以他註定不可能準確地給你,你想要但是沒說出來的安慰,然後你要不到,就會對關係失望。
很多人喜歡說:他根本不理解我。
這個「不理解」,很多時候就是我們傳達的雙重資訊導致的,你根本沒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想法。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傳達雙重資訊,在關係中會造成彼此的誤會和不信任。
心口不一的時候,親密的人再想為你做什麼,也不知道該聽你的哪一層資訊。
那麼你也很難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這是雙重資訊的第二種隱患。
  真誠是最好的溝通:
學會表達一致性資訊
女孩生氣了,不用硬說自己沒生氣,而是表達清楚:
我是有點生氣,但我也怕這時候發脾氣會影響關係。
我當時就是很受傷,但我又覺得你沒做錯什麼,我衝你生氣顯得我很不講道理……
這時候如果有能量的話,還可以具體表達哪個事兒。
  • 我為什麼不高興了;
  • 我有哪些情緒;
  • 我希望你這時候可以做什麼。
像一些在方面練得很熟練了的朋友,跟自己的伴侶或其他親密關係,就可以特別快速地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這時候你要給我做頓飯我就不生氣了~”
“快點,過來抱著我!”
雖然不是說我們有任何要求,對方都會滿足,但是至少對方不用停留在“猜你到底怎麼了”這個階段。
那被滿足的機率當然也就提升了。
學會表達一致性資訊,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我們能夠不讓身邊的人覺得很困惑、焦慮,需要猜、試探,擴大恐懼情緒,陷入兩個人的爭執中。
第二個好處是:在學習使用這種溝通方法的過程中,會讓我們自己變得更清晰。
我們清楚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想要什麼,然後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表達去塑造這樣的關係。
這會節約很多消耗,我們不需要在心裡上演各種戲碼,期待對方懂我,然後失望……
然後說服自己,又把失望的感覺留在心裡,以後還要翻舊賬……
這一套就全省了。
不必著急
改變需要慢慢來
「表達一致性資訊」並不是個一說就會的溝通方式,它聽起來有道理又“簡單”,用起來的狀況相當多。
比如:我不知道自己內心的一致性資訊是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知道也不認。
我有一個學員曾說:“我和我媽每次說點啥都吵架,她講話特過分。”
我:“你可以試試在她這麼說的時候說:你這麼說我感覺很受傷。”
她:“我不會,我會衝我媽吼:你聽聽你說的是人話嗎!”
我:“那你可以試試說:我感覺很受傷。”
當我們無法識別自己內在的準確情緒,我們就更無法識別情緒背後的需求。
在我許許多多的答疑環節中,新學員們脫口而出的往往全是控訴某個人,和自己受傷的記憶。
但我問起:你的訴求是什麼?
大家往往會愣住,遲疑,那我不得不認為:可能我們在關係中有矛盾的時候,沒有想過自己的訴求。
這就需要我們系統性地學習自我清晰,才能找到“一致性資訊”。
還有一種很多人會碰到的難處是——
當我們努力表達一致性資訊後,對方給的反饋不是自己想要的,瞬間話題終結了。
比如第一次對伴侶對孩子用的時候,感覺自己說地挺好,對方來一句:
“你說這些幹嘛!不想聽!”
“喲,你怎麼突然良心發現了~你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你怎麼這麼矯情!”
這時候初出茅廬就受挫,很容易覺得:算了,根本沒用。
也容易去想:我都這麼努力學習跟你交流,而你還不領情……退堂鼓敲了起來,關係更惡化了。
我在很多時候都會強調:
當我們學到了一個什麼招數,馬上拿回去套用在關係中時,對方任何反應,都是正常的。
因為你們的溝通基礎就不夠,還可能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沒解決。
比如,在一個從不表達愛的家庭裡,孩子突然說:媽媽,我愛你。
這時候媽媽很難愉快地回一句:我也愛你。
她可能會很尷尬,馬上逃避:你好肉麻!說這些幹什麼!
還有可能立刻警惕起來:發生什麼事了?你是不是得什麼病了?是不是在外面欠錢了……
也有可能會立刻轉移到她熟悉的話題裡:你愛我就少折磨我一點,你看!襪子又沒洗!
但她的所有反應,都不代表她不需要你表達愛,只是習慣一個新的溝通方式,要一個過程。
我們做出突破的這一步,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你突然換了個態度,對方立刻放下歷史記憶,馬上給你最恰當的回應,這是不可能的。
以我十多年輔導這麼多家庭、婚姻個案的資料來看:
如果當事人能連續三次給出正面表達,對方最後都會給出好的回應。
當然,這真的很難。
我們很難在充滿期待地去表達時,被連續抵抗了好幾次,還能中正地堅定地繼續表達。
這不僅需要很清晰瞭解,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什麼,而且不被對方的刺激帶跑,需要非常穩定的自我能量和勇氣。
語言是能量的表達通道,當我們的能量變了,語言自然也會變;
同時,當我們改變語言,也會得到新的能量反饋。
當我們內心很多矛盾的情緒和需求,可以被我們看到、承認、描述,即「表達一致性資訊」時——
我們對自己的接納會變多,對自己想要的會變清晰,迷茫焦慮則減少。
同時,對方能給出的正反饋也會變多,關係也會變好。
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資深關係教練,蟬聯2019&2020年心理諮詢師權威排行Top50,百萬級女性成長課《自愛力》體系主理人。著有暢銷書《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 。
人際相處過程中,當我們傳達雙重資訊,不能夠準確表達真實想法和背後的情緒時,便很容易引起誤會。
習慣表達雙重資訊,就是一種既內耗,也消耗關係的狀態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一同探索認識你的思想和情感,梳理關係中的模式,獲得真實的療愈。
點選這裡👉預約心理諮詢還可以新增諮詢顧問,為你匹配專屬的專業諮詢師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