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時間內,中國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民營經濟從灰頭土臉、悲觀絕望,在中央宏觀政策的調控下,在輿論環境的轉換上,登堂入室、春風滿面。
當然,樂觀之後如何保持冷靜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樂觀的情緒已經瀰漫在中國上上下下,此時,如果談國運,難免有主觀色彩。
如何才能概括今天的中國和世界呢?我選擇了最難的一個選題——文明的力量。
文明的力量非常抽象,文明是什麼呢?
看不見、摸不著,但這卻是決定了中國國運,決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決定了中國在面對美國瘋狂打壓下還有輝煌明天的定海神針。
今天與大家從遠、中、近三個層面認真討論對它的理解,希望大家不要誤以為它是虛假的,實際上它與你、我都有關係。
如果你們把握住了必然,而這必然與你們自己的偶然相結合,你就會走得更遠,做得更好。
一、西歐之行
見證弱國無外交
過去一年的時間,我們帶領企業家到歐洲20多個國家遊學。
1.弱國無外交
這是一張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中國被炸燬的大使館前的照片,我和企業家專門購買了鮮花去祭奠。

為什麼我們要到這裡?
20世紀80年代,南斯拉夫是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瀕臨亞得里亞海的美麗國家。
對於南斯拉夫,有兩部著名的電影:《橋》和《華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那時強大的南斯拉夫是我們學習的物件。如今,南斯拉夫已經被多次分解,分成了十幾個國家。
轉折點在1999年,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約干涉南斯拉夫聯盟,分裂之後對南斯拉夫狂轟濫炸。
而美國的空軍用三枚導彈直接將南斯拉夫的中國大使館夷為平地,導致中國新華社、光明日報的三名記者葬身於此。
這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炸一個國家的大使館等同於炸一個國家的領域。
在這個時候,以北京大學生代表的青年學生幾十萬人,把北京的美國大使館圍起來。憤怒的青年將墨水瓶砸向美國大使館,至今仍留有印跡。
而美國的態度非常輕蔑,美國總統一句“地圖看錯了,並非故意炸的”就做了交代。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段時間,也是我們忍辱負重的一段時間。
在拜登時代,安克雷奇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楊潔篪的兩句話擲地有聲:我們把你們美國想得太好了。第二句話:“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種強硬的態度,尤其對於我們經歷過南斯拉夫事件的人來說,簡直是振聾發聵。
這一次(特朗普上臺)要發起更大的競爭時,中國外交團隊的言語更為強硬:無論是金融戰、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其他戰爭,中國一概奉陪到底。
這句話對中國人來說體會不深,但對美國人卻掀起滔天巨浪。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抗擊美國的人,而這正是過去幾十年中國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2.俄烏之戰無休止,強大得靠自己
第二幅照片,這是黑海邊的斷崖球場。

之所以選擇這個球場,是我想帶大家到波黑戰爭的邊緣感受黑海的這場戰爭。俄烏戰爭三年不息,而俄國和烏克蘭原本都屬於蘇聯,都是斯拉夫民族。
看完之後,我深刻感受到擁有14億人口、50多個民族融為一體的中國無比強大,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能如同石榴一樣抱在一起不分解、不分解。
而我們中國人至今仍然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其實是整個中國的力量之源,使他們相聚在一起的頂層和底層邏輯就是文明。
二、四大古代文明碩果僅存
中國何以逃脫文明的詛咒?
15天前,為了使這次演講更能讓大家感同身受,我專門去了埃及尼羅河畔,站在獅身人面像前思考一個問題:
人類社會的四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化和中華文明),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而其他文明已經灰飛煙滅,埋葬於歷史塵埃之下?
1.異族入侵,是古埃及逃不掉的命運
埃及人在4500年前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每塊石頭重達2.5噸,230萬塊石頭壘就成的金字塔。
那些工程、數學、天文學的知識到今天都無法破解,金字塔中擺放的木乃伊使用的香精、香料以及一些服飾、紙張等,都說明當時具有高度的文明,而如今這些文明已然消失,沒有儲存下來。
按照西方的歷史觀點,埃及文明的歷史是8000年,而中國只有5000年。
雖然中國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在7、8000年前,但中國的文字從3000多年前才開始有記錄,而今天的中國與這些文明一脈相承,由中國的文字傳承了中國的智慧和文化。
正因為中國文字的厚積薄發,才使得中國充滿生機,逐漸展示強大。
看完這些後,這些文明的覆滅和遇到的災害,其實我們也經歷過,最主要的是異族入侵。
從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六世紀,漫漫1500年間,埃及被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反覆征服,最終文明徹底斷檔。
希臘統治了幾百年,羅馬又崛起。羅馬滅亡之後,在6世紀左右,阿拉伯崛起,伊斯蘭文化開始在這片土地蔓延。
今天的埃及,或許有法老時代的血脈,但那個時代的文明和語言早已不存在了。
2.同化異族,常滅常興,是中華文明延存的真正原因
然而,埃及的經歷,其他文明也經歷過,中國同樣也經歷過。
中國同樣面臨了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對抗,突厥、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一次次直搗中國的都城長安。漢武帝時把匈奴消滅,一部分趕到了歐洲,一部分融入了中華民族。
而這之後,各個朝代異族的入侵從未停止。以至於以日本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其實這是狹隘的認知,同樣是外族的侵略,其他文明國家都被毀滅和替代,唯獨中國3000年以來不僅未被覆滅,反而外族把自己消化進了中國,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員。

這說明中國擁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如同虹吸效應一樣吸引了所有民族。
他們小則使中國民族一夜驚醒,帶來中國的重新強健,大則將土地、文化和種族等全盤照收、消化融入。
他們在制服中原後必須接受中國的道德、語言和生存方式,成為中華文明積極的一個元素。
這正是中國民族為什麼能逃脫文明的詛咒,沒有像其他三個文明一樣被滅絕,而是常滅常新的原因。
1.千年的積累,中華文明終於成型
中華民族從秦晉高原起家,從兩個部落堯、舜,總共人口不到10000人,3000年以後為什麼發展成了14億人口呢?
中華民族從渭河流域沿黃河,從陝西到山西、河南、山東,到長江流域、珠江,這就是幾千年來的民族融合和滾雪球的過程,其中包含著文明的力量。
兩個部落如何像滾雪球一樣壯大,其實也是中國國家模具的打造過程。正是這個模具創造了今天的中華文明,而這個模具是在千年的時間內完成的,這就是周禮、秦制、漢習、唐風。
在談論周朝的時候,我們能記起很多《詩經》中的詩歌,這些詩歌都是先秦時期先人的詩歌。
孔子一直強調克己復禮,《禮記・禮運》中有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就是3000多年前所倡導的人類大同社會。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游走各國,呼籲恢復周朝禮制。
春秋五霸打來打去,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常有的制度,最後出現了秦制。
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實現了大一統,徹底解決分封制。但因為用力過猛,15年後秦朝滅亡。
這時候有人想回到以前的分封制,但歷史的車輪沒有再回去,經過百年的時間,在漢朝時期終於完成了中央集權。
漢朝300年,形成了“漢習”:我們叫漢人,穿的衣服叫漢服,說的話叫漢語。之所以叫“漢”,是因為這個模式基本定型了。
但人們的豐衣足食、豐富文采還沒有形成,終於在唐朝形成了發達、浪漫的盛唐氣象。
將近1000年時間,“周禮、秦制、漢習、唐風”將中華文明的模具定型下來。
接下來的2000年,無論天下如何變化,中國民族的素質和文明都不會變,有的也只是新生力量的補充和營養。
23年,我受西安市委書記的邀請,在曲江新區做了“大唐芙蓉園”的城市發展戰略。20多年過去了,西安成了白天是西安,晚上是長安,成了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西安領導最先考慮的是發展西安高新區的策略,但我告訴他們:要麼做到第一,要麼做到唯一。西安永遠做不到第一,應該做中國恢復昨日輝煌的一個樣板,最後把唐朝作為樣板,定出了“西有古羅馬,東有長安城”的城市定位。
在做唐朝的時候,發現了幾個驚人的資料。
唐朝時候的西安,人口達到了100萬,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都市,產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全世界的人口(除了歐洲)都聚集到此。
在李白詩中,有胡姬跳舞,也有對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弔唁之詞,可見當時的交流之廣泛。
2.漢字:解碼文明傳承的金鑰
在中華的模具形成之後,是什麼文化密碼或者基因貫穿3000年,遺傳至今呢?就是漢字。
很多人低估了中國的漢字,它是中華文明千年不息的金鑰。中國文字講究形聲意,西方文字則是音節的融合。
當中國人看到一個字時,腦袋裡就是一幅畫。
比如,我們讀一首詩時,腦袋中能顯現出詩中唯美的畫面。多年以後,我們仍然能感受到詩中的意境,我們能在2000年、3000年之後將詩中的意境照單全收。
人類講究厚積薄發,厚積薄發就是漢字重要的力量。

另外,英語一年要產生1萬多個新生詞,因為他們需要描述許多新生事物。而中國的常規漢字只有3000個,就可以描述很多新生事物,無論是縱向的傳承,還是橫向的拓展,還有未來的新生全部都能囊括。
文字是中華民族厚積薄發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字的存在,我們原以為只是文字問題,很多人也誤以為中國的漢字影響了科技發展。
沒想到今年春節時候,deepseek的出現,證明了漢字不僅是一種璀璨的文化,而且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
特朗普在上臺後,啟動了“星際之門計劃”,拉攏了全球頂尖的科技巨頭,將花費5000億美金加大算力投入,要在人工智慧時代將中國遠遠拋下。其中,包括掌握算力晶片的英偉達,還有日本軟銀、中東等資本,以及一大批大模型頭部企業。
當特朗普宣佈這個計劃,很多企業或者國家宣佈跟隨這個戰略時,三天後,深度探索推出了deepseek-R1模型。
這個模型的橫空出世,對美國進行了抄底。
首先,它把算力打成了白菜價,成本僅美國的1/10,成本低最大的功勞是漢字,漢字的表述、表現、內涵、演繹是英語無法比擬的。
其次,開源打破了壟斷。很多要跟投星際之門計劃的國家或者企業不再跟投了。
中華文明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和”;美國和西方強調“分”,從英文單詞開始,產生了邏輯學,進而產生了科學,這也是西方在前面的優越性所在。
而今天的人們在小的問題上知道的越來越多,在大的問題上知道的越來越少。如何讓人們從小的問題上升華,在大的問題上有更廣闊的視野?
這是西方的邏輯和哲學所欠缺的,而這正是中國的文字、語言和哲學以及思想能大放異彩的地方。
3.中華文明的四梁八柱
當“周禮、秦制、漢習、唐風”的構成以及中國文字貫穿千年的時候,中國文明模具就產生自己的四梁八柱:大一統、大包容、實用性、天下觀。
① 大一統,中國人底層深處的認同感
1988年我在新華社,一位美國記者詢問我:廣東是否會獨立?
我很詫異,他為什麼問出這個問題?他說:
首先,廣東的收入是其它地區的5倍、10倍,在西方的觀點裡,經濟差異大了就要鬧獨立;
其次,廣東話和普通話不一樣,不是一個民族,為什麼不獨立呢?
我告訴這個記者:
雖然廣東的語言和普通話不一樣,但他們是地道的中國人,他們從中原走來,客家人、潮汕人、光伏人,他們的祖先都是河南人,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如何也磨滅不掉。
另外,中國在舊王朝覆滅的時候,先行部隊都是廣東人。

中國的國家再大,語言可能不同,但文字是一樣的。通過幾千年的塑造,中國人對國家的大一統,是發自內心的。
② 大包容,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大包容體現在蠻族的入侵不僅沒有顛覆中國,還融進了中國。
在歐盟對中國實行各種貿易限制的時候,匈牙利堅決反對,甚至匈牙利總理還表示匈牙利跟中國是表親(匈奴逃到歐洲的那支)。
30年過去了,中國的包容性表現得非常典型,每年廣東、上海、江蘇的轉移支付上千億用於北方的扶貧,沒有誰有怨言,因為都認為是一家人,是應該的。
③實用性,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
中華文化還有實用性和靈活性。上世紀80年代,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我採訪了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任仲夷。他提出一個口號—“靈活變通”,他說:改革就從違規開始,如果不違規,怎麼叫改革呢?把人都困死了。
當時廣東流行了一句話:見了紅燈繞道走,見了綠燈趕緊走,見了黃燈摸著走,反正都要走。這跟小平同志的發展觀一脈相承。
所以,廣東在把改革開放探索成功之後將經驗推行到了全中國,才有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歷史過程,這中間就是中華文明在發揮作用。
而實用性,就是不受教條所影響。

如果沒有實用性,就沒有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
如果沒有實用性,就沒有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如果沒有實用性,就沒有鄧小平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並不是制度優劣的表現,而是工具和手段,市場經濟有計劃,計劃經濟也有市場”;
如果沒有實用性,就沒有中國走向全球,也沒有今天中國的繁榮和富強。
④ 天下觀,歷史上的大國之風
在原來沒有西方過來的時候,3000年來,中國人在東亞總認為自己是老大。
中國人當時是怎麼認識世界的呢?我是天下之中,對小國採用“王而化之”的方式,把它納入中國文化之中,只要你認我為大哥,就給你好吃好喝,這就是中國過去的天下觀。
在歷史上,鄭和帶著艦隊下西洋的時間比西方的艦隊還早了幾十年,如果都像西方一樣去搶佔殖民地,可能很多地方都是中國的。
但鄭和沒有這樣做,他所到之處,只是宣揚東方有一個大國,繁榮富強,皇恩浩蕩,只要認“大明”為大哥,大家可以共享天下太平,他沒有產生一點點去搶佔的想法。
也有很多人批判鄭和,認為太溫柔了,如果早點搶過來,不都是自己的了嗎?那我們為什麼不搶呢?
從短期來說,搶可能佔一些便宜;從長期來說,不搶才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浩瀚長遠。
1.西方的三次大航海
然而,中華文明“以自我為中心”的天下觀,在500年前受到了極大衝擊—西方醒過來了。
① 第一次西方全球化
在經過中世紀黑暗的幾百年之後,在歐洲經歷了黑死病死掉了2/3的人口之後,西方人開始反思:我們信上帝,上帝在哪呢?最後幡然醒悟,從上帝主義迴歸到人本主義,認識自身,自己救自己。
從此以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得到了皇室資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拿下了美洲大部分地區,也一度來到了亞洲,這是西方的第一次全球化。
② 第二次西方全球化
英國人在主導,英國人比西班牙人文明得多,它把英語帶給了全世界,把遊戲規則帶給了全世界,也把高爾夫、籃球、足球等現代運動也帶給了世界。
從這一點來說,英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起了很大的貢獻。
② 第三次西方全球化
美國在主導,到現在整整100年了。
美國的全球化是透過軍事霸權,美元霸權、科技霸權和文化霸權來統治實現的。美國在全球有1000多個軍事基地,這1000多個基地需要花費幾千億、上萬億美金。
2.在工業文明面前,農耕文明就是一隻端著破碗的土撥鼠
當美國過來之後,對中國文明產生了降維打擊,工業文明打擊農耕文明,海洋文明打擊了內陸文明,中國延續了3000年的制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甲午戰爭讓中國文明顏面掃地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西方人給中國人以“東亞病夫”的稱號。
就連一些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是病夫,特別是一些“公知”帶頭全盤否定中國:
第一,人種不行;
第二,文化不行;
第三,文明不行;
第四,語言不行,認為如果不拉丁化的話,中國就沒有希望。
原來都以中華文明為根的日本人,在經歷明治維新之後全盤西化,最後獲得了成功。
倒過來從殖民者最後的一塊肉變成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最後的一個上船者,以極其瘋狂的方式來侵略中國,以逃脫自己滅國的命運來滅別人的國。
這對中國的震動很大,有一批人開始悲哀,認為中國不行了,被淘汰了。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力量開始奮起直追,對中國開始救亡圖存。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新中國經歷了立國之戰之後,發展了30年,國家穩定了,但國家怎麼富強是個大問題。
這時的世界都認為中國不可能富強,2010年奧巴馬說了一句話:如果10多億中國人都過上了和美國與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我們所有人的痛苦時刻,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因此,美國不允許中國人過上美國這樣的生活,中國人應該老老實實在產業鏈低端給美國產業鏈高階的來享受。這就是奧巴馬的原始思維。
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我們這一代人能過上美國人一樣的生活。
由於這樣一種觀念,導致在80年代,很多人開始了“換船”或者“洋插隊”,那些高階知識分子,寧願到日本去背死人,或者換個日本名字,或者嫁給日本人或者娶個日本女人,那個時候的中國和日本簡直是天壤之別。
那時的中國人只要有條件的,都往國外跑,他們認為把“船”一換,自己的命運就改變了。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40年過去了,中國發展成與美國絕不相差的大遊輪,反而是很多換船的人開始後悔了。
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1978年我考入蘭州大學,當時國家還很窮,吃飽是沒問題的,但吃得好還談不上。
《哪吒2》當中有一個鏡頭,哪吒為得到獎勵去降服土撥鼠,點著土撥鼠的鼻子說:還吃,收你們來了!畫面中的土撥鼠,穿得破破爛爛,端著破碗,碗裡有一些雜糊糊。
1978年的中國,到處都是土撥鼠啊,都穿著破爛的衣服,就連大學生的碗裡也是糊糊。
這就是當時的中國,所有人都認為中國趕不上美國,連日本都不可能。
在蘭州大學,我第一次看一部電影連看三遍,就是日本的《追捕》。我被電影中的現代化場景所打動,以至於我到日本東京的時候,一定要去銀座,去北海道的時候,一定要去津輕海峽。
那時的我才20歲,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學會了日語。也和一個日本姑娘談起了戀愛,她後來到中國來看我,組織上要我慎重對待。她寄給我的書信,全是絹紙,還有噴了香水的小公仔。

當時我像端著土碗的土撥鼠看到了外星文明一樣,這讓我知道中國要改革開放,要奮起圖強,我們堅決支援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路線。但我們這一代人能不能實現,並不抱有任何希望。
3.信心,就是明天的太陽
就在我非常悲觀的時候,看到了《展望二十一世紀》這本書,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分別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東方佛教文明,在哲學、宗教、政治等領域展開了深度探討。
其中一段話對我的震動特別大,池田大作問湯因比:西方的文明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未來能拯救人類的文明在哪裡?而這個88歲的老人毫不客氣地說:在東方。池田大作又追問:在東方哪裡?湯因比說:在東亞。
這時候,池田大作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日本),但還是想從湯因比的口中得到證實,於是再追問:是哪個國家?
而湯因比說出了一個讓池田大作無比震驚的國家—中國。要知道,1971年的中國積弱積貧,西方人都把我們看成抱著土碗的土撥鼠,能夠吃飽不被餓死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是中國呢?
當80年我看到書的時候也不相信會是中國,很多國家都把中國甩得遠遠的。
湯因比卻說,未來能拯救人類的就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天人合一,中國的道法自然,這都是中國的天下觀。
40年過去了,湯因比先生已經作古30年,他的預見也全部變為了現實。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一本回憶錄中寫了這麼一件事:
1979年小平同志最後一次出國是到新加坡,當時小平同志問李光耀,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是怎麼起來的?中國有沒有可能步新加坡的後塵而崛起呢?
李光耀回答:新加坡的華人移民都是中國大陸沿海破產的農夫、漁民,最後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憑藉聰明、勇敢、智慧創下了奇蹟。
而中國大陸留下了很多社會精英和璀璨的文化,還有很多士大夫階層,只要用好他們,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
李光耀40多年前的話,今天也逐漸變為了現實。
由此我想到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們經常說“大多數人因為看見所以相信,而少數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句話的源頭在哪裡呢?
1953年,中國召開兩會,其中有個西藏的高僧來參加,主席講完話之後徑直走向西藏的高僧,與他展開了精彩的對話:佛教講究輪迴,民眾怎麼相信輪迴呢?
高僧說:你看得見明天的太陽?主席說:看不見。高僧說:那你相信明天會出太陽嗎?主席何等聰明之人,頓時說:我懂了,我懂了。
至此之後,毛澤東的治國理政的方法基本都秉持了這個方式,讓人們相信共產主義,相信社會主義,中國才走向了繁榮富強。
1.大聖歸來,民營經濟從偶然成為必然
當西方文化開始降維打擊的時候,中國文明面臨兩個大命題:其一,中國必須從農耕文明進化到工業文明,否則中國的積弱積貧,一盤散沙,照樣會被人欺負;其二,必須從大陸視角昇華到海洋視角,變成陸權與海權兼有的國家。
這兩大命題實現沒有?2018年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幾個觀點總結中國工業化繁榮富強的成果:逼出來的改革;放出來的活力;摸出來的市場。

沒有“逼迫”,中國不可能改革,但中國人的實用主義、中國領導人的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的態度讓中國終於開始改革了。
怎麼改呢?
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放”。
這一放,沒想到放出了一個新物種—企業家,放出了一個新物種—民營經濟,放出了一批造富的人,放出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而對這一股力量的認知,經過了長達40年的過程。直到三個月前,中央最高領導人召開的民營經濟座談會,包括下一步即將確定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讓這批人登堂入室,從一種邊緣性力量變成一種必然性力量。
什麼是市場經濟?
我在新華社的時候,參與過小平同志的“南巡”。當時深圳的最高領導問我:北京還在討論市場經濟,而深圳要走的市場經濟萬一被說成走資本主義怎麼辦?
結果小平同志到了深圳就給出了答案: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是制度優劣的表現,只是工具和手段。從此,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了春天的故事,一個蓬勃的市場經濟起來了。

熊彼特有個著名的觀點:企業家的成批湧現,是一個國家、社會繁榮的唯一原因。
我們看到民營企業家群體中,50後慢慢退出一線,80後、90後登上前臺,而他們的創造力非同一般。
這次民營經濟座談會上,任正非向最高領導彙報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判斷:千萬不要低估和小看中國年輕科技企業家的能力和能量,這一批人將會帶領中國跨上一個天大的臺階。
但我也遇到了很多悲觀失望的企業家,於是我發了一個影片,提出來這樣的觀點: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新舊經濟轉換的時代,當你和舊經濟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感到悲觀,寒流滾滾,如房地產、建材、裝修及一些資源性行業,因為他們不存在了。
而當你和80/90後的新生代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都是新思路、新賽道、新打法,就會發現陽光燦爛。
特別是中央開始對民營經濟大開方便之門,展開前所未有的支援。未來不知道會湧現多少“杭州六小龍”這樣的企業。
所以,大聖歸來,民營經濟終於從必要的補充到必然的力量。

前些年,為了扶貧,我們更強調公平;但今天為了對抗美國,為了繼續前進,鐘擺開始回撥,強調效率優先。
總書記前幾年在座談會上把“先富帶後富”改了一個字,變成了“先富促後富”。窮人不能躺平,也要參與到經濟的建設。
靠誰來促進呢?
靠先行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帶著他們往前走,這是整個中國政治週期和政治格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的原因,也非常有利於民營經濟的發展。
2.美國改革之路註定泥濘一潭
自從特朗普二次上臺以來,美國從“燈塔之國”變成了全球收保護費的“黑社會大哥”,從規則維護者變成了利益攫取者,從“王道”轉向成了“霸道”。
現在特朗普的怪招頻出,就是基於他的認知,認為美國吃虧了,而吃虧的背後是美國玩不下去了。那怎麼辦呢?作為商人,特朗普的方式是“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全球徵稅,特朗普想搶佔格陵蘭島,搶佔加拿大,搶佔巴拿馬運河,在調停俄烏的時候,要烏克蘭價值5000億美金的礦產;節流方面,借用馬斯克,以效率優先的原則到處砍預算,裁人員。
對美國現在的改革,我是持悲觀態度的。
改革哪有那麼簡單,中國摸著石頭過河,40年過去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繼續改革,而美國4年一換,4年又重新來一遍,改過的又還原回去。
這背後就是文明的競爭啊!因此,中國才有底氣在面對現階段美國的各種挑戰時,表現得氣定神閒。
3.中國式現代化成果斐然
① 中國製造2025,夢想成真
10年前,中國提出要與德國、日本對標,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在新能源、新基建、新智造和新消費等領域都有很多具體的規劃。
這個計劃出來的時候,驚醒了美國,美國認為中國只能做衣服鞋帽,怎麼能往高階製造方向走呢?於是,從特朗普開始,到拜登,又到現在,美國一直打壓中國的科技產業。
當時有很多“公知”就說,現在投降還來得及,如果得罪了美國,我們就徹底沒有未來了。這個言論在中國影響非常大。
10年之後,我們看看現在的結果,那些規劃全部都已兌現:
新能源,中國佔據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八九十; 新基建,透過5G讓很多工廠變成了黑燈工廠; 新智造,湧現了機器人、無人機、商用大飛機、艦船等一大批工業成果; 新消費,中國在手機方面出現了很多消費場景,而這些國外還不具備,到國外我們還不適應。
最近,一位美國網紅歌手來到中國,從北京、上海,到西北,向美國人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這和美國宣傳的中國完全是兩樣:半夜在街頭沒有搶劫,沒有偷盜,沒有路邊吸毒,而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
前段時間我參觀了美的集團,美的從10多年前的1000多億做到現在的3800億,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庫卡”機器人。
9年前,當美的去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的時候,在西方引起了極大反響。
有人煽動德國人:你知道廣東人吃什麼嗎?什麼最稀缺就吃什麼,他們吃蛇、吃猴子、吃狗,怎麼能將一個百年企業賣給這種野蠻人呢?
後來在多方努力下,終於完成了庫卡的收購。美的還專門請庫卡當時的CEO來作報告,他最後說,歐洲有先進製造業,美國有AI和智慧經濟,中國有什麼?中國只有雄心壯志。
這反映了西方人的傲慢與狂妄,認為中國買了去也玩不起來。
短短8年下來,美的把庫卡消化吸收完畢,每年還有幾百億的收入,成為了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頂流企業,為中國式現代化補上了重要的一板。
在中國,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國人不僅有雄心壯志,還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哪裡呢?
前不久我看到deepseek梁文峰的一封內部信,在信中講述了很多創業人在遇到難以解決的難題時,到晚上12點在杭州找個路邊攤,一邊吃燒烤喝啤酒,一邊討論那些難題,解決了很多大問題。
我想,這不正是美國原來所推崇的矽谷的車庫創業嗎?從喬布斯到馬斯克,哪一個不是這麼過來的?
到今天,杭州已經成了一個東方的矽谷,全民都在創業,從大學到民間,從企業到政府,形成了一種生態,而這種生態成了碾壓很多傳統城市的創業天堂,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與學習。
② 中國式現代化的軟優勢,民營經濟的重要機會
剛才講了很多中國的硬科技,其實在中國現代化的軟優勢方面,民營企業有更大的空間。
吃,範日道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美食相結合,店鋪選址全在最好的地段,在推崇美食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宣傳了出去。華為甚至把深圳灣1號作為接待全球嘉賓的最佳選擇。
住,良壤酒店將藝術設計、有機生態、餐飲體驗、設施服務相結合,打破了原來以西方“五星級”定義的酒店業態標準。
遊,貴州作為詩酒田園、東方瑞士,從村超、村BA到村T,打造了很多現象級的民間運動。
泉州現在成了中國最火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原來泉州是小商品經濟的天堂,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聚集地,但泉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申報者,它的煙火生活、民風民俗非同一般。
養,蘄艾集團打造了“三、二、一”產業的融合通道,產值上百億。他將艾灸產品放進了幾十萬家醫藥門店,並在湖北蘄春建立了艾草原料和加工基地,帶動十幾萬農民透過種植加工艾草致富,形成了艾草的供應鏈和體驗的平臺。
娛,“黑神話悟空”和“哪吒2”已風靡全世界。
20年前我說過一句話,以後中國的文化可以碾壓西方,但中國的地位根本沒有機會。
等哪一天,中國能與西方互相平視而坐的時候,聰明的中國人有能力有錢用好萊塢的手段將中國的神話傳說推向全世界。
“哪吒”系列電影票房已經超過200億,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始,背後也是因為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有了巨大的展現。
4.中國式全球化,已在路上
生而全球,是這一代中國人的昭昭天命。中國的全球化已經開始了,從產品出口,到產能出口、品牌出口、文化出口,再到商業模式、正規化出口,中國展開了全方位的全球化。

在匈牙利,這個唯一對中國友好的歐盟國家、自認為是中國表兄弟的國家,中國投資了500億美金,從電池到新能源汽車這些高新科技專門針對歐洲的產業上進行投資。
廈門的建發集團,重新做了全球化戰略—中國式商社、全球式建發,從大的貿易商轉變成中國企業出海的產業鏈服務商和供應商。
三卓韓一,將企業融入全球的產業供應鏈中,讓西方的打擊無處入手。
中國企業萬信達集團在印尼購買了幾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打造印尼的蛇口,把中國深圳的開放經驗移植過去。
中國所有的發展可以凝練成下面這組數字:
人均GDP從300-10000美元,中國用了25年。而英國為200年、美國為120年。
如今,中國文盲率僅2.67%,印度為40%。而1949年的中國,為80%。
如今,中國人均壽命為79歲,而1949年的中國,為35歲。
如今,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全球佔比30%,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38.4%,德國18%、美國9.6%、日本3%。
如今,中國的高鐵里程佔比全球70%,而美國不足3%。
這組數字在很多人看來,不應該屬於中國,或許100/200年之後可能達到。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中國從赤貧變成溫飽,從溫飽變成小康,從小康向大同社會前進。
中國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的企業家任正非從沒說過高調的話,但就在這次座談會上脫稿而講:
一個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缺芯少魂的局面正在緩解。
一定要高度相信中國高科技的年輕企業家,他們將把整個中國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憑什麼崛起?一個強大的力量就是文明的力量,這是擋不住的國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智綱智庫創立於1994年,是中國本土最具影響力的民間智庫和戰略諮詢機構,是中國戰略諮詢行業的開創者和領先品牌,為一切目標遠大的企業和政府提供最具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戰略解決之道,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好的戰略思想庫”。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